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渴望春天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把無知的我們領進寬敞的教室,您把青春無私奉獻的人們。教給我們豐富的知識?我們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是您!老師!老師——您如春天中的細雨,您用辛勤的汗水,滋潤著花兒,灌溉著大地,哺育了春日剛破土的嫩苗。而我們正吮吸著細雨茁長成長。是誰 老師——您如秋天里的一絲風,——把調皮的我們吹黃了大地,喚金了稻谷,教育成能體貼幫助別人的人?而我們得到了豐收的碩果。是您!老師!老師——在我黑暗的人生道路上您的關懷就好似和煦的春風是您為我點燃了一盞最明亮的燈; 溫暖了我們的心靈。 老師——再我迷蒙的人生道路上是誰 是您做我的了的引路人;
——把幼小的我們老師——在我跌跌碰碰的人生道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路中是您為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是您!老師!老師——是您給了我一雙強有力您的保護讓我們健康成長。的翅膀,讓我在知識的世界里遨在金秋時節結下碩果。
金秋九月,谷穗低頭,滿枝的碩果,給勞動者帶來了豐收和喜悅。夏日的浪漫,灼烤的詩句,同在九月的燭光里化成頌歌,獻給“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人民教師。黑暗大海里的一盞燈,指明方向,指明未來。教師是沙漠里的駱駝,駝著重載,駝著希望,駝著未來。沙漠里的綠洲,是教師耕耘的足跡。綠洲里每一朵鮮花的芳香,是教師悉心培植出來澄明的思想。沙漠一望無垠,教師義無反顧,如夸父,追逐光明。教師是沼澤地里的一條船。
在思想迷惘、靈魂落陷的時刻,教師就是那只“野渡”之舟。教師用心靈之火,亮起心空的燭照,照耀那跋涉之人,讓其避開自身的深洞,一路好走。這就是教師的人生,這就是教師的風采。三江揚波,在為您的事業伴奏;翠屏松濤,在為您的成功祝福!人生的每個驛站,都懸掛著對您崇高的問候;漫天芬芳的桃李,無不浸漬著您的汗水!您從晨曦中走來,染一身霞光,映耀滿天的彩霞,把鮮花般的朵朵笑臉,描繪成世界上最美的風景。您從春光中走來,披一縷春風,喚醒冬眠的思想者,讓寂靜的原野蕩漾著春的交響。您從炎黃子孫的夢境中走來,捧一簇希冀,把黃河長江的向往,故宮、長城的期待,泰山、昆侖的執著,連同圓明園深深的渴望,莊重地放在下一代的肩上,刻在他們成材的日記中。
靈魂系著信念,系著追求,用情絲編織希冀,用熱血譜寫春秋,用自信開墾荒漠,用自強澆灌田園,默默地徜徉在這片神奇而圣潔的沃土上。您像小草,深深扎根,頑強生長;如蠟燭,無怨燃燒,發熱發光;似春蠶,默默無聞,恪盡職守。一本本教案濃縮著您的心血,一堂堂講授傾注著您的激情,一次次板書凝聚著您的智慧,一行行字跡凝結著您的艱辛。頂盛夏烈日,踏嚴冬霜雪,披風風雨雨,系千家萬戶。年年歲歲,周而復始;朝朝暮暮,循環往復。人民教師,沒有耀眼的勛章,唯有無限的虔誠;沒有顯赫的權勢,只有成功的喜悅。這便是您——人民教師,偉大的人格,平凡的寫照;這便是您——人民教師,時代的風采,民族的驕傲!
經過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才能把課堂的有效教學落到實處。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有效的主動學習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你的教學以及英語學科有了興趣,學生就會主動地、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所有學習上的障礙都會迎刃而解,學生的學業成績也會與日俱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渠道可以通過生動的課前導入進行。比如,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步驟,特別是課前的導入。精妙的課前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一半,它將很快地讓學生進入角色,暢游在神奇的知識海洋之中。一張張求知欲望強的可愛小臉仿佛是春天的花朵,努力地向著太陽,沐浴在陽光下,如饑似渴地吸取著陽光,進行光合作用,使自己茁壯成長。也可以通過你幽默風趣的語言表達,努力把枯燥乏味的語言知識變得新鮮有趣,讓學生對你的課堂教學產生極大的興趣。學生對你的教學和學科有了興趣,就會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
二、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營造有效的學習氛圍
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落到實處的重要保證。青少年學生由于生理、心理的發展,自我意識的增強,自尊心很強,尤其是后進生,他們渴望老師、家長以及周圍的人能多給他們一點鼓勵和信任,其實這種鼓勵和信任也是他們爭取進步的內在動力。所以,教師要努力尋找他們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幫助他們樹立信心。鼓勵學生可以通過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活動進行。譬如,當學生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出現困難時,你可以提供一些提示,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再想想,或降低問題的難度,創造和諧輕松的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靈感,讓學生能夠體驗成功的喜悅。當學生能夠回答你的問題時,哪怕是不夠完整的回答,也應及時加以表揚。比如,你可以說:“You are very clever!”“Well done!”或“You are excellent!”老師的語言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是非常深遠的,一位善于駕馭課堂教學的教師總會很好地利用語言這一武器使學生與你在心靈上進行非常好的交流。鼓勵學生還可以通過作業的批改加以進行。譬如,批改每位學生的作業時,除了細心修正他們的錯誤外,在作業的批語中都要寫一兩句鼓勵性的語句,如:“If you are more careful, you are sure to become an excellent student!”對書寫較差的學生,可以寫上:“If you insist on practicing handwriting for a time, your handwriting can be improved a lot.”只要學生得到你的激勵,師生之間的融洽關系就會很快建立起來。反過來,學生的有效學習也得到落實。
三、尊重學生的實際水平,保證有效的知識掌握
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老師預先設計的教案可能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有一定的差距,我們應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其實,我們平時編寫的教案應該是動態的,要預留一定的空間,靈活把握教學尺度,以便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問題時,能夠及時地加以調整教學難度和教學進度,以迎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人們經常說“因材施教”,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應該根據不同的對象,編寫不同的教案,或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
在編寫教案時,既要考慮到教材的難度,也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知識掌握情況。只有這樣,課堂教學才能有的放矢,才能保證學生對你所教授的知識做到有效掌握,學生的雙基才能得到夯實。
另外,在教學新的知識之前,還應以學生學過的知識點為導入,讓學生有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即人們常說的“溫故知新”。比如,當我們教授“獨立主格結構”時,應復習一下分詞作原因狀語的用法,然后再開始學習“獨立主格結構”的用法。例如:
1.因為他病了,所以昨天他沒來。
Being ill, he didn’t come yesterday. (分詞短語作原因狀語)
=As he was ill, he didn’t come yesterday.
說明:當從句中的主語和主句中的主語一致時,可以刪掉從句的連詞和主語,并把從句的謂語動詞改為分詞或分詞短語。
2.因為今天是星期天,所以我們沒有上課。
It being Sunday today, we have no classes. (獨立主格結構作原因狀語)
=As it is Sunday today, we have no classes.
說明:當從句中的主語和主句中的主語不一致時,可以刪掉從句的連詞,從句的主語使用人稱代詞的主格,并把從句的謂語動詞改為分詞或分詞短語。
這樣的“溫故知新”教學法能讓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變得簡單易懂,且牢固地掌握。
四、合理運用小組合作,增強有效的教學參與
新課程倡導“面對學生全體,全面進行教學”的教學理念,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班級的規模過大,學生人數過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參差不齊,教師用相同的一種模式來進行全班授課,問題總是層出不窮的。因為你的教學設計通常是定位在某一類學生的知識層面上來進行的,一部分學生能跟上你的教學進度和知識的傳授水準,而另一部分學生可能跟不上你的教學進度和知識的傳授水準,或有一部分學生覺得“吃不飽”。這種現象是客觀存在的,也是傳統教學理念的大班教學中的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如果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英語課堂教學中只能通過“小組合作”,讓每位學生都積極地參與活動,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在有限的時間內達到最佳的學習效率。
一、多媒體技術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利用多媒體技術輔助教學,采用聲像技術,能夠創設出逼真的教學環境,調動學生感官,使學生迅速進入情境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得高興,學得開心。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遇到一些不感興趣的課文,例如古文、散文等等,就會精神分散、心不在焉。如果這時教師在一旁滔滔不絕地講,學生不僅聽不進去,還會使語文課堂氛圍變得沉悶、壓抑,長此以往也會讓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興趣作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和源泉,是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考慮到的。一節課的時間有限,如果學生始終無法提起興趣,那么學生就無法掌握和了解更多的知識。時間長了,學生會產生厭倦情緒。多媒體具有傳遞信息快、容量大、內容豐富等特點,給傳統的語文教學帶來了一股春風,讓不知從何處著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師們感到欣喜不已。充滿趣味性、生動性的多媒體內容,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課堂上瞪著好奇的眼睛,帶著興奮的表情,進入到教師為他們創設的情境之中。多媒體可以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化腐朽為神奇,化呆板為生動,聲色齊集,圖文并茂,光影結合,讓學生充分調動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并在心里產生好奇、探究、思索等念頭。這種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便于讓學生接受,從而主動學習。
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學生如果只憑借課文的介紹,以他們小小的年紀,是很難理解文章中濃郁的父子之情的,即便是教師讀得再生動,學生背得再認真,他們也只會覺得那是與他們無關的文字,無法真正進入到作者所描繪的意境中去,體會不到作者所反映的那種深沉的愛。為了讓學生能有更好的領悟,我在設計教案的時候,制作了一組關于背影的幻燈片,從互聯網上下載了一些觸動心靈、發人深省的圖片,給學生觀看。同時,我還給這些圖片配上了二胡獨奏《牽手》《父親》等曲子。在出示這些圖片的時候,音樂緩緩響起,原來還有些竊竊私語的課堂立刻安靜下來,學生都盯著屏幕,屏住呼吸,去看那些圖片。在圖片依次展示完之后,學生都陷入了沉思,整個教室都安靜了。這時我對學生說:“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也許親人的關愛是那樣的多,以至于我們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是當我們長大后,再看看父母的背影,那略有些駝背、夾雜著許多白發的背影,里面承載了多少愛……”學生的情感被激發了起來,不僅體會到作者的那種深切體會,也在心底涌起了很多的感動。這時我利用幻燈片出示圖像、語言、動作等描寫方面的典型句子,快速、直觀地將教學信息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熟悉寫作背景,將情感思緒作為鋪墊,然后開始課堂教學,學生都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本,想要了解其中的內容,這樣教學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
二、多媒體技術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學生都渴望能夠在一種和諧、平等的氛圍內學習,教師如果總是高高在上,不茍言笑,不愿意與學生交流,那么就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同,會使師生之間出現一道鴻溝,產生距離感。傳統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只能看到課本中的材料,天馬行空地進行想象,卻無法收束統一起來。如果教師能夠統一學生的想象,幫助學生學習,做到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全方面發展學生的思維,多與學生交流,掌握他們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就會取得學生的信任,使他們主動與老師親近,主動進行學習。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多媒體技術能夠將事物和具體場面更加翔實地描述出來,豐富了學生的感官,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尤其是我們利用多媒體進行新課導入,能很快地將學生帶入情境。例如,在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教師可在大屏幕上播放三味書屋的畫面,讓學生看一看魯迅筆下的三味書屋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又如,在學習《濟南的冬天》時,教師可播放泉城濟南的四季風光,讓學生感受濟南的景色。這些內容都可以喚起學生的求知欲望,這時教師在一旁加以引導,多與學生進行交流,鼓勵他們展開想象,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多媒體能引導學生體驗美感
情感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關鍵,學生情感充沛,有助于他們審視美、發現美、感受美。多媒體教學可以作為師生情感的紐帶,以此來渲染氣氛,豐富學生感官,幫助學生體驗美。在語文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可以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在內容上,多媒體中優美的畫面、悅耳的音樂給學生以美的視聽感;在形式上,多媒體集趣味性、藝術性于一體,教學氛圍生動活潑,給學生以美的感受,將學生帶入了意境美中。例如,在學習散文《春》的時候,我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將圖片、配樂、視頻都融入進來,根據朗誦和講授內容,隨時切換畫面,同時播放伴奏音樂。這種方式極大地調動了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如同沐浴春風,身處在充滿花香、芳草、陽光般的春天里,感受春的氣息。在這堂課中,教師無需更多的語言,只要讓學生細心體會、感受,就能讓學生感到春天的美麗,感受到作者那曼妙的文字所營造的充滿溫暖和希望的氛圍。
這里的“題”,既指文題,又指作文訓練的內容和要求。出題偏心,就是說教師在出題時,不是根據小學 生的生活經驗與興趣,不是尊重小學生的認識能力和作文訓練規律,而是憑自己的主觀要求。大多數農村小學 對學生進行書面作文訓練主要自三年級始,又一般以8 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為標準的訓練量。8篇大作雖然是教 材中確定的訓練項目(這些訓練每次都體現一個分段或分組目標,包括一兩個要求,呈遞進狀的),但據我們 所掌握的調查資料顯示,多數語文教師對語文教學大綱、語文教材中關于作文教學的總體目標、分段分組目標 認識不清楚,或者是無目標,隨心教學;或者是在零亂的目標指引下教學;或者是要求過多、面面俱到教學; 等等。作文訓練目標陷入了極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而8篇小作,教師一般是無教案上課,更為隨心所欲去安排 訓練內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時的“靈感”。例如,有的老師出過《我愛春天》、《勤勞的媽媽》、《夸夸我 們的好班長》等文題。我們想想,如果學生沒有感到春天的可愛、“媽媽”的勤勞,沒有見過或聽過“班長” 值得夸贊的事例,怎么辦呢?不胡思亂想,瞎編亂造,能行嗎?出這種文題,實際上就是讓學生說謊,要他們 捏造不曾見過的事情,不曾發生的感情,還何談“內容要具體,不說空話”和“有真情實感,不說假話”?更 何談去逐步提高小學生的作文素質?
小學生作文訓練如果沒有一個整體的訓練目標,就不會發展,而沒有局部訓練的突出和突破,又不會有整 體訓練的到位和達標。因此,我們農村小學的作文教學要轉換視角,要緊密聯系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和學生生 活的氛圍,牢牢把握“從說到寫,由易到難,循序漸進”這一小學作文教學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建立起一個 既與閱讀有密切聯系,又保持相對獨立的科學的作文訓練序列。且在總序的指引下,系統規劃出每個年級每學 期乃至每個星期的作文訓練目標。(其中含一、二年級的說、寫話訓練目標。)每次訓練都明確提出訓練內容 、目標要求、時間和方法,力求使小學作文教學的“全局觀”和“重點觀”辨證地統一起來,真正使其落到實 處。如此,便在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中,每次訓練教師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帶領學生解決一、兩個重點 或難點,切實讓學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連,拾級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質結構。
二、指導偏“位”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強調指出:“要重視作文指導。”我們在調查中發現,有不少教師把這里的“指導”搞 錯了位置,狹隘地理解為就是“作前指導”,所以,便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投至此處,從命題、選材、確定 中心、選擇寫法,到開頭、結尾及詞語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細致入微的指導。教育學、心理學告訴我們:小學 生作文是從具體觀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維過程,需要在長期的寫作實踐中去認真地體驗和訓練,化為自己的作文 能力。只是教師把中心思想和寫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著走”、“一言堂”,包辦代替,讓學生寫“遵命作 文”,依杖而行,完全處于被動、消極的地位,實際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視了學生的思維特點,違背了學生 的思維規律,這樣的作文無疑是“語言無味,像個癟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時候該導,什么時候不該導呢?教師的指導作用又該體現在哪里?筆者通過近幾年來的教 學嘗試,認為“三分導寫,七分導改”是切實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導寫”具體體現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審題有困難的習作訓練,教師要稍加指點后再讓學生寫作。 這里,教師的指導要綱領式的,不應作過多過繁的說理講解。一般情況,教師出示作文題后,可不作任何解釋 或指導,放手由學生自己審題獨立寫作,學生可以看書,可以互相討論,但不能抄襲別人現成的文章。教師要 鼓勵學生寫實事抒真情,監督胡編亂造,無病;鼓勵學生放膽,不要依靠教師的指點,不要怕寫不好;鼓 勵學生按時一次寫好,過關,不要拖延時間,不要等到第二次寫好。
“七分導改”即指教師要把對學生作文指導的重點放在“指導改”上。我認為,只有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 去感知、體驗一番思維發展中所存在的困難和問題,產生渴望獲取的動力。教師再進行有的放矢的點撥指導, 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順應他們的思維規律和提高他們的作文能力。
“導改”具體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1.指導自我修改。修改重點放在修改文章內容。這時,學生剛打完草 稿,教師引導他們趁熱打鐵,從中心思想到層次安排進行一番認真的檢查。2.指導小組修改。指導學生及時自 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們又不得不考慮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學生作文時間較長,大腦皮層容易發生泛化, 不容易發現細微的疵病,特別是語言上的疵病。俗語說“旁觀者清”。為了彌補這一缺陷,組織由3~5個學習 成績不同的學生編成一個小組,進行小組修改。教師從旁指點,讓學生找出小組成員習作的優缺點,進行互相 評品,在評品中對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指導集體修 改。在學生進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組修改后,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習作中表現出來的重點、難點,選讀有代表 性的作文,讓學生在班上公開發表評價。有了共性認識之后,再作具體的指導,學生就極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一、集體評說:利用班級發生的重大事件或者是重大的社會活動來臨時候,給每個班級的學生以激勵性的評說。如我所認課的兩個班級在學校的體育運動會上分別獲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在第二天的歷史課上我作了簡短的評說:"我所帶的兩個班級在體育運動會上出色的表現簡直令同年級的老師和同學們側目相看,因為在運動會開始之前沒有任何老師和同學認為我們這個班集體能夠獲得獎項,但事實已經證明了我們的實力,同學們在賽場上拼搏的勇氣和戰勝對手的信心令對手也感到折服,特別是那種瞬間的爆發力更是令人驚奇和嘆服。我相信同學們在即將到來的期中考試中也必將獲得自己心儀和驕人的成績,再次令你的對手們信服"。果然在到來的期中考試中兩個班級都沒有讓我失望,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在圣誕節到來之際,同學們給了很多的賀卡,我在班級對學生們說:"我不是圣誕老人,但我會永遠給你們送去我衷心的祝福:祝福你們在成長的道路上能夠一帆風順,在學習的成績上能夠心想事成,在未來的競爭中永遠立于不敗之地"。我得到的是學生們經久不息的掌聲和衷心的祝福。
二、課堂評說:在課堂上我毫不吝嗇的運用大量的肯定的語言給我的學生們,使用的語言大都是一種激勵性質的語言,學生們在上課時也是滿懷期待的眼神希望我能夠提問到他們并得到我的贊許,在回答問題或者課堂作業時候我說:"你回答的問題非常全面完整,看來我的教案必須重新編寫了","你所闡述的觀點和使用的材料已經部分超出了課本的知識和史學界研究的成果,可以說成一家之言了","如果使用10分制標準的話,你回答的內容已經可以得到8分了,再加上你發揮的言之成理的部分,可以
得到酌情加分2分,這一題你可以獲得滿分","你的回答非常圓滿,一點也不拖泥帶水,言簡意賅,如果說有所謂的標準答案的話,大家可以用你的內容作為標準答案,到時候希望你不要吝嗇和保守,使大家能夠共同提高"。等等語言的運用,使我收益不少,每節課都是在大家愉悅中度過,在預約中接受了我傳授的知識,后來脆把每節課的內容設置了若干個問題進行教學,形成了問題教學的模式,成為我校歷史教研組的一大特色性的教學模式。
三、課后作業評說:每節課我都布置了一些下節課的課堂作業和課后作業,讓學生復習和鞏固,在每次批改作業時,我每個同學都寫了內容不一的有針對性的評語。有的同學學習不是很認真,我給他們下了諸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鼓鼓浩然正氣,振振生命雄風""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等;對于一些學習非常刻苦作業非常認真的但成績一時又得不到提高的同學,主要是以樹立他們的信心為主,我給他們下了諸如:"天道酬勤,除非老天瞎了眼睛""每次看到你的作業,我都是一種欣賞眼光來看待,對于我來說是一種享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規律,同樣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規則,但有一點共性的是:永不言棄""不懈的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等等;對于成績較好又肯學習的同學,適時的提醒也是非常必要的,諸如:"高處不勝寒""自古說得好,打下江山容易,守得江山難""不斷的調整目標才能夠有不斷的追求,才能夠有不斷的進步";有的我是用學生的名字來表達我對他的祝福與祝愿,有一位學生名字叫春蕊,我寫到:"你的名如你的人充斥著春天的氣息,充滿著詩情畫意;祝愿你的人如你的名,一生絢麗多彩,生機盎然"。
四、師生相互評說:學生之間的互評,師生之間的互動。問題式教學已經成為我校歷史教學的一大特色,成為我校歷史教研課題之一并形成一種基本模式。問題的設置是分層次和有針對性的,讓各個層面的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教學,同時在同學回答問題時,也要請相同層次的學生或稍高層次的學生參加點評,避免學生之間差距太大而挫傷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和傷其自尊心。師生之間我也適時并適量的開展互評活動。在開學初,我要求學生結合自己所認識的老師教學活動而給我設計一個理想的教學模式,其中有一個學生說希望普及式教學,即讓所有學生參與教學;在期末時,我讓同學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接受能力和其他教師的比較與我的教學特色結合起來,對我的教學活動進行一次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