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將心比心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備課階段,我認真翻閱有關作者史鐵生的材料,包括閱讀史鐵生的其他作品。工作量雖然較大,但我認為要給學生一瓢水,自己至少應該有一桶水。對作者有了具體的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作者,接近作品,避免不必要的錯誤的誤讀。在深入了解作者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如下導語:在中國當代文壇上,有一位作家被稱為最愛笑的作家,但也就是這位作家他說過,我的職業是生病,我的副業才是寫作,同學們知道他的名字嗎?之所以設計這樣的導語,是因為“愛笑”與“生病”是對立的,但在作家身上卻奇異地結合了,從而引起學生探究原因的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問題:我為什么來到地壇?――我來到地壇前后心態有沒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是怎么發生的?
前兩個問題學生只要預習過或在課堂上迅速瀏覽過都能把主要內容答出來,關鍵是第三個問題,學生也能答出一些但不全面。而這個問題恰好是學習散文的重點: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所以重點在第三個問題。我是這樣引導學生理解第三個問題的,首先讓學生找出第一部分中景物描寫的段落,即3、5、7自然段。其次按照“本段描寫了什么景物?――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作者由此獲得什么啟發?”這種思維順序來品讀這些景物描寫的段落。在品讀的過程中,如對相對抽象卻蘊含哲理的“六譬如”的品位,給以學生適當的點撥、引導及點評,但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閱讀感受。這個環節的設計,一方面落實了語文基礎知識,另一方面,可以鍛煉學生的閱讀概括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在今后的閱讀分析中舉一反三。同時,學生應該可以得到了充分發揮自己個性的機會,預設會出現不少有價值和閃光點的回答和討論,也會刺激我的教學沖動,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而教學相長這一點是我在備課時一直孜孜以求的,我希望這部分設計能達到整堂課的。
結語部分我這樣設計:第一部分主要講“我”與地壇的關系,“我”在地壇中得到的啟發,地壇由“我”的避難所――再生地――精神家園。而在第二部分中,卻主要寫了“我”與母親的關系,這是不是偏題了呢?到底“我”、地壇、母親之間到底是什么樣的關系?這就是我們下節課要解決的問題。這樣的設計使兩個課時具有內在的邏輯連貫性,表明課文兩部分是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同時引發學生去思考,為下節課順利展開做好鋪墊。
最后,我打算播放《命運》交響曲,讓同學們思考“從文中第一部分你獲得什么啟發”。在鏗鏘有力的音樂聲中,在剛剛與身殘志堅的史鐵生做了一番心靈的對話后。力求使同學們在情感上獲得一種提升,有話要說,有情要訴,我想這也應該是這堂課的一個小。
【關鍵詞】興趣;自主學習 ;環境 ;氛圍;藝術
興趣是學生學習最持久、最強大的動力。沒有一定的學習興趣作為動力,學生就不會積極主動,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去,新課程理念下的正在探究、合作學習也就無從談起。那么如何讓學生對語文產生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呢?
1要創造一個“愛”和“美”的教育環境
教學過程不只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情感交流的最好方法是“以心交心、將心比心”,教師要贏得學生的信賴,首先是將心交給他們,關心,他們,愛護他們,幫助他們,尊重他們,以此喚起學生對師長的愛,對語文學科的愛,達到所謂“親其師,信其道”,這樣,融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氣氛對學生的“樂學”是很重要的。在教學中,教師也應注意自己的儀表美、教態美、語言美、板書美,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一個美的氛圍,以感染學生。作為一個語文教師,特別應注意自己的語言美,教學語言不僅要準確,有邏輯性和啟發性,更要生動幽默,以激發學生認知興趣。同時,教師的語言要有感情,并配合自己的表情、眼神和學生產生感情上的共鳴,使學生不知不覺中融入到課堂氛圍里,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2要創設一個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學習氛圍
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靠自己已有的認識結構去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完成學習任務,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是一個探索者和發現者,是知識的主宰者,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認識到自身的價值,使自己學習的內在興趣越來越高。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并對他們的學習給予及時的肯定評價。在語文教學中,為促使學生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教師先要巧妙設問,以問促讀,以問促思。從而在質疑、解難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故鄉》中有這樣一句話:接著便飛出八歲的侄兒宏兒,人怎么“飛”出來呢?讓學生討論,從而體會到語言的準確行、生動性。通過老師的巧妙設問,逐步引導學生到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路子上來,然后要引導學生自主提問,自己釋疑,做到真正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為了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可以讓學生仿照老師的提問給老師提問題或給學生提問題,讓學生和老師來回答。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要有高超的教學藝術
新課程理念下特別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但教師的主導作用決不能忽視,一個學生對某一學科的學習有無興趣,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這一學科的授課教師,取決于這一教師是否擁有高超的教學藝術。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的體態、儀表、語言、表情、手勢、板書,對學生的評價等都會引起學生的興趣或反感,從而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作為語文教師,就要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精心設計課堂提問中的每一個問題,精心設計每一節課的板書,以激發學生的興趣。
語文課的教學設計始終要考慮現實是否有興趣,能否激起學生興趣這一問題。上課時要設置懸念,激發學生興趣,課中,要巧恰如其分地創設情景,巧妙設問,培養學生興趣,課堂結束時,精心設計課后練習,設計結束語,讓學生回味無窮。如在《白毛女》一課的教授時我先講一個故事:據說在時期,在某處上演《白毛女》,演出過程中,一位戰士拔槍向演黃世仁的演員開槍,這個戰士為什么會向演員開槍呢?是演員演的不好或是故事太感人?然后我放了“逼債”一段的錄像,把學生帶入劇中的情景,接著再讓學生談自己對劇中人物的理解,最后又讓學生分角色飾演劇中人物,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這節課結束時,我有設計這樣的題目:你認為喜兒和楊白勞最終結局怎樣?借《白毛女》劇本或錄像看一下,和自己的想法做一比較,看哪一個更能揭示主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語文學科的教學中,要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才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才可能順利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活動,也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一、優化課堂教學,確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
探究性課堂教學就是引導學生領會知識內容,提問質疑,發現作品的精華,在生生合作、師生交流的學習實踐活動中學習知識、積累學法,要求學生以積極、自覺的思維去面對自己尚未理解的問題,在質疑、查找、解疑的過程中收獲知識,提升能力。在獲取、篩選、加工信息的基礎上再生信息,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鉆研精神,學會如何學習,樹立科學的學習態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語文綜合素養,為新課程教與學開辟捷徑。
二、更新教學觀念,根據文本和學情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
新課程實踐中的探究性學習教學模式一般有“四階段”“六環節”“五步十環節”等模式。“四階段”即探究的準備階段、探究的實施階段、反饋頓悟階段、總結延伸階段。“六環節”即尋求聯系、找準切入――導入新課、設置目標――激發興趣、自學質疑――探究質疑、合作釋疑――反饋矯正、強化頓悟――拓展延伸、反省總結。“五步十環節”指交流預習(復習舊知、講解重點)――互助探究(講解例題、師友互評)――分層提高(課堂練習、分工合作)――總結歸納(總結知識、收獲學法)――鞏固反饋(考查過關、預習準備)。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根據教材特色和學生實況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教學主體,把握教學深度,靈活選用教學方法和模式。
三、設計開放性話題,培養學生多角度、有創意的個性探究能力
語文課堂中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本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在操作上要講究科學性,注重整合和優化。例如,我在教學日本小說家川端康成的短篇小說《父母的心》一文時,設計了如下探究問題:(1)本文一共寫了幾次換孩子過程,每次理由是什么?(2)既然要孩子,為什么當初要把孩子送出去?既然送出去,那么為什么結果又把孩子都要回來?如果你是這對父母,你會怎么做?(3)有人認為兩口子“寧愿一家六口餓死”的做法很不“明智”,你同意這個觀點嗎?請簡述理由。(4)你想對文中的人物說點什么?談談你對自己父母的理解。你打算怎樣回報父母?
學生在認真探究文本之后回答:(1)這對父母“三送二換一要”孩子的“理由”其實是借口。“愛”才是真正的理由。(2)“送”是因為生活所迫;“換”是因為親情難舍;“要”是因為生死難離。(3)生命比一切更重要,父母愛子就應該讓子女活下去,愛與親情大于一切。(4)我想對文中的父母說:“你們就像我的父母一樣愛自己的子女。你們是好樣兒的。愛與親情大于一切,我永遠支持你們。”我想對文中的孩子們:“你們并不貧窮。將心比心,以愛換愛。你們可要善待自己的父母。”
可見,探究是富有個性化的行為,探究過程充滿了創造。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教學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四、單元教學應嘗試實施互動探究性教學
互動探究性教學體現了教學思想的轉變、教學觀念的更新及教師的重新定位。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課前明確探究方向,教師起指導、組織作用;課中學生主動搜集資料、分析、篩選、歸納和整理,主動探究、主動吸收知識;課后多做實踐探究作業,放手擴展,注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小說單元教學設計的第一課時,熟悉課文――興趣式(認識性)閱讀、探究式(分析性)閱讀。不同形式的朗讀課文(如分組、分角色、朗讀接龍),熟悉課文后,根據教學目標設計好本課的幾個探究主題,再分組研討,一般是一個組一個內容,課后查資料、討論、整理探究成果。第二課時,探究作者的寫作思路,理清小說的情節,使學生對小說中刻畫的人物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各組推薦一位同學發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適時點撥,或組織同學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再討論,教師根據情況再予以補充,這種互動探究性閱讀教學方法完全適用于常規課堂教學。第三課時,探究式閱讀――布置任務,確立研討課題。將全班同學分成不同的組別,對不同的課題進行探究式學習(可查閱資料)。第四課時,根據研究內容和擬定成果,每組設立發言者若干以供課堂上展開研究鑒賞,完成師生互動的鑒賞評價式閱讀及比較式閱讀。
五、探究性學習強調學生的能動參與意識,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學習指導要求
例如,說明文教學時,教師擬定的探究題目有:(1)如何給說明文分類?(2)常見的說明順序及其特點。(3)常用的說明方法及其作用是什么?(4)如何賞析說明文的語言?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自我解決,師生之間必須合作、交流、切磋以及資源共享。由于學生手中資料、個人文化的積累程度等因素的制約,學生個人的力量往往難以解決復雜的問題。同時,由于時間的限制,每人(或每組)探究的課題有限。因此,實施“研究性教學”,并不排斥“接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雖然關注的是問題的提出,注重信息的吸收、分析、篩選、歸納和整理,但并不排斥教師用最簡捷的方式使學生能盡快獲得新知。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以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為主要形式。在教學實踐中我感悟到:應充分發揮評價的兩大主要功能——激勵功能和導向功能。做到評價和個性化教育相結合,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新課改要求以教師為主導、“引誘”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但就“研討課”的情況也不容樂觀,下面,我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反思如下。
一、“比讀,讓學生承受心理壓力。”
我首先談一下教師的激勵功能。以往教學中常常在研討課乃至國家級研討課上,聽老師帶有鼓勵性的語言:“誰還能比他更好。”先起來的同學需要有勇氣才能站起來,壓力很大。后起來的同學也必須有比前一位同學更好的本領和更大的勇氣,才能站起來。試問:作為老師將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學的勇氣做底嗎?這看似鼓勵的做法,恰恰給予全盤否定。導致的結果是參與的人越來越少。“朗讀小能手”等的選拔,也恰恰反應了評價應避免的“選優”的要求。我采取的辦法是:讓學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達出來就可以了。評價的時候,只評價哪個地方讀得好,發現每個同學的閃光點,但不盲從。然后有針對性地讀出你的感悟。讓人人都發揮自己的特長。每個同學的音質不同、理解不同,允許他們各有千秋。從而進行個性化教育。
二、評價教學中,仍需強調教師評價的導向作用。
1、課堂教學中,要做到學生的主動發展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并重。
教學設計要做到“虎頭豹尾”而不是“虎頭蛇尾”。從而激發起學生繼續探索的欲望,達到課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師精心設計“一石激起千層浪”的問題,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去細讀、精讀,把語言文字蘊涵的情感、思想通過朗讀、感悟,感悟后再美讀,讀后再談收獲。學生每讀一遍都有新的發現。讓語文課堂學習呈現螺旋上升的趨勢。
2、課前準備和課后作業也應發揮教師的導向作用。
我課前讓同學做充分的準備,把搜集到的資料和圖片展示出來利于教學時,我引導:你是怎么做到的?學生從他們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搜集、整理資料,不僅能獲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過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鍛煉,收獲遠遠大于所獲得的知識。這也是新時代小學生必備的素質。
我還利用“日記”,發揮導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寫得好的同學的文章,讓他們讀給同學們聽,包括具體描述、發表自己想法的、摘抄優美片段、警句、讀后想法的。學生明白日記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記錄的用筆來表達自己心聲的。從而懂得要善于觀察,善于發現美、感受美、表達美、欣賞美。鼓勵學生勤于寫日記,表達能力不斷提高。
三、無批評的評價是不完整的評價。
強調評價的激勵功能,有的教師片面理解為一味表揚,不說一個不字,不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呈現出來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揚的評價,不能很好的給學生指明前進的方向,“響鼓還需重錘敲”。要視學生的具體情況采取響應的措施。如面對學困生要以鼓勵為主,教師要滿懷激情。用欣賞的目光看學生,降低要求。充分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樹立信心從而轉差。中等生讓他們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做中心發言人,不斷提高自己的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優等生在肯定成績后讓學生敢于挑戰“權威”,和他們比讀,讓他們認識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勵自己不斷挑戰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討課的課堂教學重成果,不注重教學過程的展示。
有的研討課教師按照預先做好的課件,設計好的思路上的很順利。看似課堂容量大,效果好。實則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沒有真正成為自主發展的主人。研討課上成成果展示課,內容貪多,只展示教學成果,表演意味濃。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課上講求熱鬧,但真正讓學生領悟到什么?課堂教學應展示教師的引導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一堂好課總會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導學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環節有不足之處。講求一課一得,毋須面面俱到。還經常聽到教師由于時間關系,我們課后再練等之類的話。因研討課老師顧忌多,易束縛教師的手腳和頭腦,往往精心準備卻收不到預想的效果。教師應“以學定教”,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質疑,看哪些是關鍵處、疑難處。在這些地方有重點地讓學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課堂評價過細、過碎,阻斷教與學的過程。
如有的研討課上,老師請小組長課內做記分員。哪個教學環節,誰得了多少分,都要記錄。這樣,不僅隔斷了正常的教學思路,還嚴重影響了記錄人員的學習。
六、教師的誤會也會喪失大好時機。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有心人,不放過任何有價值的問題。
【關鍵詞】因材施教 以人為本 拓展思維 藍圖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5962(2012)01(a)――0138――01
新教材節選《論語》四則,分別是《為政篇第二》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八佾篇第三》之《林放問禮之本》、《祭如在》、《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顏淵篇第十二》之《顏淵問仁》;《陽貨篇》之《禮云》和《宰我》,拿著教材著實犯難。在大專院校再學習經典諸如《論語》,旨在于國學精粹的感受中積淀較高的文化素養,豐富人生智慧。紐曼說:“一所大學如果不能激起年輕人一些對人類問題的思索,這所大學之缺少感染力是無可置疑的。”所以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中,定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啟發其思辨能力,拓展其人文思維的深度,激起其對人類問題的一些思索。
該如何完成這各自獨立的語錄體散文的教學目的呢?我重溫《論語》以求突破。《論語》的核心觀念即“仁”,與之緊密聯系的是“禮”,要很好地完成對孔子及《論語》的解讀,必須從“仁”人手。
“仁”在《論語》中出現百次以上,每每就事而發,因人而異,點到為止。《論語》中孔子就“仁”之間做明確解答的可以節選如下篇章供教學使用: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教材節選內容)
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切。”曰:“其言也切,斯謂之仁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切乎?”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幫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張問仁與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幫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同一問題,同一人回答,卻有五種完全不同的結果,但細細品來,又都很合理。《論語》問世兩千余年來,學者們對“仁”的注解集釋、校勘新探,如深山云涌,不一而足。然而“仁”到底非具象可觀,所以回過頭再看孔子不拘一格的回答,確是余味悠長。
孔子教育理念之一便是“因材施教”。
結合《論語》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我們可看到孔子對這五人的了解:顏淵是孔子最看重且最長于修身的弟子,要“克己復禮”;司馬牛“多言而躁”,浮躁輕率,須言語和緩謹慎,言出必行;子貢乃“瑚璉”也,有立朝執政之才,需在交游中“敬賢者,交仁者”以磨礪自己;子張把孔子所教的“忠信篤敬”之言寫在自己的衣帶上,遂獲“亞圣之德”之譽;而孔子以仲弓有德行,日“雍也可使南面”,要設身處地為人思慮和謀想才能將心比心,喚取民心的歸附。
《論語》中關于“仁”的概念并沒有明確的解釋,但“仁”作為個人道德修養之最高境界的地位在國人心中已根深蒂固。這與孔子的因人施教分不開。不愧為“至圣先師”,孔子因人的稟賦性情及學問閱歷,把“仁”這一抽象的概念,幻化為具象的可察可行的行為舉止和心理情感,讓其在現實中顯現。孔子不僅回答了每個人關于仁的疑惑,也簡明扼要地講出,“仁”這一內向的具有無限彈性和張力的概念,要通過外在的“禮”的行為來獲得,從而積淀為崇高的道德價值體系,同時也為我們勾勒出將以“仁”為核心的倫理道德思想貫徹到政治領域的軌跡。
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篇便很好地貫徹了上述理論:在不斷的學習體驗中,人經歷不斷的磨練、喚起、凈化、提升,便可得以圓滿。
之后分序解讀《八佾篇》和《陽貨篇》,賞析孔子因材施教繪制的“禮”(及于孝)之藍圖。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孔子認為,以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的人,就會像居于一定方位的北極星那樣,群星都會環繞在它周圍。孔子終其一生都在踐行著他關于“仁”的理想,把內蘊的“仁”的情感施于外且惠及他人,澤被后世。被稱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首的顏淵尚且喟嘆“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何況我們后生小子乎?
盡管管中窺豹,但我自認如此設計教學,可謂一舉多得:
首先,易于引導學生理解“仁”之意蘊,從而約束自己的行為,錘煉道德修養,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為將來的幼教事業鋪路架橋,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來感召純潔的幼兒。
其次,在學習中感知孔子的智慧并以之指導自己的人生:控制內心不合理的欲望,抵制外欲帶來的侵擾,出言謹慎言出必行,尊重他人以被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