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送東陽馬生序讀后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封建社會,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上長期獨領,它的成就代表了全人類在封建時代所達到的水平,是世界科技文化發展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
在這個“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時期,明初的文學家宋濂,在他的這篇贈序中向世人展示了一代大文豪艱辛的求學歷程,勉勵后人在優越的學習環境中更應勤奮、專心致志地學習。
作者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例子,使同為學生的我感到這似乎不是幾百年前的故事,而是我的身邊事,更使我知道求學路上一路坎坎坷坷,我們應不畏艱辛,勇于探索,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
古人因家境貧寒而借書親手抄寫,雖然辛苦卻一點也不放松,抄完便跑去送還,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終于有機會看到各類書籍。而面對著父母為我買的一大堆書,我卻很少細心地讀過,真不敢與古人相比。古人向先生請教問題時畢恭畢敬,遇到先生訓斥、呵責時,他的態度變得更加恭順,禮節更加周到,不敢說一句話來辯解,直到先生高興了,才再次請教。面對古人在如此艱難的求學條件下,對知識的渴望與決心,我羞愧得無地自容。古人為了求學,不畏天氣寒冷,即使四肢都凍得動彈不得,一日只吃兩餐,穿戴不如他人也全都不在乎,而我們豐衣足食從不為受凍挨餓擔憂,也沒有奔走的勞累,更不必親手抄書,但仍學業不精通,那只能怪我們用心不專一了。
從發生在古人身上的一件件“平凡”的事我終于明白勤奮與艱苦是相互聯系的,有了主觀的勤奮,一切艱難困苦都可以克服。在我們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勤奮求學,這樣才能業有所精,德有所成,將來才能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一份力。
內容理解題主要考查閱讀和分析古文的能力。包括:文意把握、情感理解、表達技巧分析等,此類題目的考查,無論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內容,還是揣摩作者的思想情感,都應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進行分析,分析時必須綜合梳理,整體把握。內容理解類試題常考考點主要有:歸納要點、概括中心、鑒賞寫法等。
【實例引路】
一、針對歸納內容要點類題目,可采用提取信息法
例如,廣東卷文言文閱讀選擇了《送東陽馬生序》中的文字為命題材料,題目是:“從本段看,作者最終能夠學業有成的原因是:(1)_______;(2)_______;(3)_______。”武漢卷命題材料是《愛蓮說》,題目是:“作者‘獨愛蓮’的原因是什么?(請用原文回答)”解答這一類題目,要注意篩選文中的重要信息。具體方法是:(1)從文中主要事件入手;(2)從文首引語入手;(3)從文中重要語句入手;(4)從文末議論入手。將由以上途徑提取出來的信息加以提煉,便能形成準確答案。
二、針對文本內容延伸類題目,可采用聯想加工法
例如,廣西南寧卷選取《口技》為命題材料,題目是:“本文描述了民間藝人高超的口技。我們身邊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間技藝和健康的民風民俗,請你仿照示例,選擇熟悉的一種加以描述。”
示例:五月五日端午節賽龍船。龍船形如柳葉,船頭船尾刻有彩色的龍頭和龍尾。水手們穿紅著綠,一人擊鼓,一人舉旗,陣容整齊。比賽開始,鑼鼓齊鳴,但見水手們和著鼓聲,槳起槳落,動作剛勁。龍船如飛,爭先恐后,緊張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吶喊助威。場面蔚為壯觀。
再如:河北卷命題材料是《小石潭記》,題目是:“為了發展旅游事業,當地擬開發小石潭景點,請你根據課文內容為該景點寫一則簡介。”解答這類試題,考生一定要仔細讀題,確認題目是問什么的。有些考生不認真讀題,導致答題不夠準確。或者只答一半,甚至答非所問,十分可惜。考生在準確審題的基礎上,還必須緊扣文本,合理地進行聯想加工,形成的答案力求準確、全面、流暢。比如廣西南寧卷的題目,答題時考生要寫出具體的民間技藝或民風民俗的名稱,還要有合理的想象,注意細節描寫和環境烘托,使描述顯得具體生動。對河北卷的題目,答題時應突出“旅游”的主題,可以把自己當作導游,想象面對游客該怎么說。語言要流暢優美,富有表現力、感染力,不可機械地翻譯課文。應對此類題目的具體辦法是:(1)緊扣文本,以文本為構想答案的出發點;(2)審清題意,以題目要求為答案的歸宿點;(3)合理想象,以合情合理的人物添加、細節描寫、場景烘托和獨特評價等作為使答案內容更為豐富生動的手段。
三、讀后感式
1.世上因好文好詩而聞名的景觀很多,岳陽樓就是因文質兼美的《岳陽樓記》而名滿天下的。然而與眾不同的是,岳陽樓更令許多仁人志士向往。閱讀全文,根據你的理解說說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吉林省長春市中考題)
2.曹劌在這場戰役中的表現給了你哪些啟發?(四川省廣安市中考題)
3.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么做?(浙江省舟山市中考題)
解答這種題的方法是:考生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不人云亦云,更不能牽強附會,必須合情合理,切不可鉆牛角尖,要堅決拒絕“大話” “戲說”之類無聊消閑的插科打諢。參考答案示例:1.《岳陽樓記》道出了許多仁人志士的心聲,即曠達的胸襟、遠大的政治抱負、憂國憂民的情懷。2.例如:①我們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對事物的正確判斷應建立在仔細觀察、周密分析的基礎上。3.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薦,主動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態平和,相信是金子總會發光。
四、方法提升
文言文閱讀總是以“節選”的形式出現的,因此,我們必須了解節選的部分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正確理解內容或寫法。
1.從全文出發,整體把握。分析歸納,要從全文出發,從整體把握,既高瞻遠矚,不偏不漏,又不糾纏細枝末節。
2.了解閱讀題型的種類。一般來說,文言文閱讀的題目,包括對字的理解(實詞或虛詞),對句子的理解,對節選內容和寫法上的理解等,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都可能出現。須要特別指出的是,如果出現了“用原文回答問題”這樣的題目,回答時一定要注意找準文章中的“原句”。
3.準確表述。一般來說,表述題要求語言簡明,要點清楚而完整。準確表述的前提是準確理解內容,根據自己對內容的理解,組織好語言,準確答題。
4.抓文中的關鍵詞語或中心句。文章中的中心句或關鍵詞語,它們往往就是內容要點。
【關鍵詞】語文傳統文化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17-0108-02
當今,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經濟的繁榮,人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重視經濟建設的同時,很多人形成了“一切向錢看”的思維方式,凡事必談錢、談享受。金錢觀、物質觀正沖擊著學生們的頭腦,而傳統文化的教育也在其精神生活中漸行漸遠,價值觀、人生觀發生嚴重錯位。由于缺乏中華民族沿襲千年的禮儀修養,缺乏本民族悠久文化的熏陶,很多初中生正變得自私自利、重利忘義、空虛浮躁、是非不分。他們任性妄為、虛榮偏激,不知什么是艱苦樸素、正直善良、處事為人沒有標桿。語文教師作為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一定要承擔歷史賦予的使命,在教學中開拓創新,科學地滲透傳統文化教育,引導學生感悟和傳承傳統文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傳統文化教育與語文教學密不可分。語文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以語文為載體,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要深度發掘教材資源,滲透傳統文化,讓學生不失時機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并從中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在語文教學中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更是教育者們刻不容緩要立即行動的大事。下面筆者談談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和反思。
一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
1.發掘教材內涵,從審美的角度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
初中階段的語文教材都是專家學者們精心選擇出來的。選文意境悠遠、語言優美,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其中有體現關愛他人的,如《大道之行也》(八年級);有體現誠實守信的,如《陳太丘與友期》(七年級);有宣揚禮義道德的,如孟子的“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的“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有的作品體現人性美,如《童趣》(七年級);有的作品充滿著濃濃的親情,如《人琴俱亡》(蘇教版八年級);又如李白的詩熱情奔放、飄逸瀟灑,洋溢著自然美;杜甫的詩沉郁頓挫,體現出他對人民的深刻同情和對黑暗社會的尖銳批判,充滿著現實美……當學生捧起經典徜徉在中國文化殿堂門口時,教師應該從審美的角度,引領他們走向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
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它提倡人們加強道德修養,完善自身人格,對社會的繁榮和進步有著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如讀《送東陽馬生序》(八年級),可以引導學生想象這樣的場景:在一個寒冷的冬天里,宋濂翻山越嶺,走了很長一段山路才到老師的住處,門外大雪茫茫,而他就那么孤零零地站著,他在天地之間是多么的渺小,為了請教問題,他恭恭敬敬在那等著……那種對老師的尊敬、對知識的向往、那份執著、那種色恭禮至的態度,是不是值得我們學習?又如《魚我所欲也》(九年級下冊)告訴我們要重義輕利,舍生取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訴我們要尊老愛幼,推己及人。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八年級),“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告訴我們如何做好人民的公仆。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對當今社會的教育意義不可估量。
2.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讓傳統教育不空洞
第一,猜謎語、講故事。傳統文化藏存于文字和生活中。在學習漢字時,開展猜謎語、講故事的活動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和創新思維,對提高其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很大的幫助。比如草叢下面兩條狗――“獲”;72小時――“晶”;皇帝的衣裳――“襲”;會少離多――“禽”等。漢字傳承著豐富的中華文化,只要你去想象,每個漢字都有一個優美的故事,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如學生編出這樣的故事:兩個懶蟲擠在一起藏在春天里睡覺,真是蠢――“蠢”。心頭上懸著一把刀,刀口向著心臟,你忍得住還是忍不住這樣的威脅?――“忍”。一個人走路走累了,正好看到路邊有棵樹,他就靠在樹上休息一下――“休”。田中長出草,仔細一看,那是――“苗”字。因此,教師可放手讓學生憑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去編謎語、編故事。實踐證明,利用多媒體技術開展猜謎語、講故事活動,不僅小學生喜歡,中學生也很感興趣。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和再創造,不僅能增強想象力、創造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而且記得快,也記得牢,且對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有好處。
第二,詩歌吟唱和經典誦讀。歷代詩人運用詩歌來表現時代風貌,抒感,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它們是民族文化遺產中璀璨的明珠。學習古人吟唱,并運用多媒體給古詩詞配樂配圖,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習熱情,提高綜合素質。誦讀經典也是弘揚傳統文化的好方法。中華民族文化經典是本民族最具權威性的著作,是文化瑰寶,民族精神的源頭。它們是在歷史的長河中經過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人文精華。赫欽斯曾經說過,經典著作乃是在任何時代都具有當代性的作品。經典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是保持文化創造力的源頭活水。在中學可以開展誦讀活動,讓學生學習“無欲則剛”的人生真諦,體會“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鍛造“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傲骨,體驗“和為貴”、“天人合一”所倡導的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通過誦讀經典,樹人立德,促進社會和諧和實現民族復興。
第三,成語接龍也是滲透傳統文化的好方法,倍受學生喜愛。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字、文化、文明的縮影,是漢語言文字中定型了的一些詞組或短語。采用接龍比賽的形式可激發學生積累的動力,讓他們自主汲取傳統文化的養分,徜徉在成語的海洋而樂此不疲。接龍一般為順接,即后一成語的字頭與前一成語的字尾相連,讓成語不斷延伸形成長龍。比如聲色犬馬、馬龍車水、水到渠成、成家立業、業精于勤。
此外,還可以組織寫作興趣小組。指導學生編詩、填詞;把古詩文補寫、改寫或續寫為現代文;學習精讀課文后,要求學生寫讀后感。促使學生進一步將知識內化,體會經典所帶來的精神力量。
3.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傳統文化的影子
教師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尋找并發現生活中傳統文化的影子,傳統節日來臨時,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等信息渠道,了解各地的風情民俗,在感受節日氣氛的同時體驗傳統文化。如春節期間,南方人舞獅子與北方人舞龍的娛樂文化,南北方年夜飯所折射出的飲食文化,家家戶戶貼的春聯等,都是了解和感受傳統文化的好契機;結合實際,引導學生參觀或了解各地的名勝古跡,緬懷古人;引領學生走近諸如琴、棋、書、畫,地方戲曲或武術,領略國粹的博大精深;留意婚喪嫁娶的各個流程,分析其設置目的;通過可行的資訊手段,了解并關注待人接物必備的文明用語和傳統禮節……總之,教師要創造機會,營造氛圍,讓學生浸潤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經年累月,他們就會自覺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洗禮。
二 對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反思
語文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時,既要充分利用本地文化教育資源,也要積極開發利用網絡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要保持師生平等,鼓勵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一定要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導向,對傳統文化的繼承是批判地繼承,是要拿來主義地繼承。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立德樹人才是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白金聲.怎樣當老師怎樣教語文――語文教學長短論[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7
[2]郭瑞林編著.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學語文[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