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術后護理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臨床資料
本組患者8例,均為男性,年齡36~73歲,平均54歲。其中左肝癌5例,右肝癌3例,癌腫最大3cm×2cm,最小1cm×1cm。
2護理
首先了解術中情況,如病變大致性質、麻醉方式、手術切除范圍、術中出血量以及輸入液體的質和量。
2.1術后觀察與護理手術后6h內,取去枕平臥位,吸氧,氧流量3~4L/min,吸氧48~72h,妥善接好腹腔引流管、雙套管、胃腸減壓管、保留導尿管。腹腔雙套管一般用于腹部手術,創面大、創腔滲液多,能夠及時引流,以免引起繼發感染導致膈下膿腫,護理要點:(1)保持通暢,根據患者需要調節負壓(0.02~0.06mPa),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壓、堵塞及脫落;(2)觀察引流液顏色、性質及量,發現異常及時報告,如每小時超過200ml,且引流管溫暖或者8h超過400ml,應高度懷疑有活動性出血可能;(3)雙套管內管接負壓吸引,外套管露出皮膚用棉墊覆蓋,且每日消毒更換;(4)如內套管堵塞,可用20ml生理鹽水緩慢沖洗,仍不通暢者在無菌條件下更換內套管;(5)更換引流瓶,每日1次,傾倒引流液等注意無菌操作;(6)置管3~4天,如腹腔引流液顏色較淡,24h量<20ml,腹部無陽性體征可予以拔除;(7)外套管接生理鹽水500ml+慶大霉素16萬u,每日更換,根據引流量的多少進行倒立沖洗次數,每個班次可進行倒立沖洗1~2次。
手術后6~24h,清醒時取半臥位,微閉雙目,用鼻深呼吸,指導患者上肢―肘關節―肩關節屈伸運動及下肢趾端―足趾―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屈伸、內翻、外翻運動。每日4次,每次10遍。術后第1天(24~48h)在第一階段上加大活動量,并增加活動項目,取半臥位,增加擴胸運動,每日2~3次,每次5遍,伴咳嗽可由他人協助翻身,輕叩背部每2h1次。術后第2天(48~72h)指導患者主動活動四肢,每2h1次,每次5~10min,如年老體弱或無法下床活動,應對其進行抬臀訓練,方法是兩腿屈曲,兩手臂撐床,反復抬臀,每天50~100次,逐漸增加次數,直至通氣。這種方法對于其他如胃、膽管、胰手術都可以采用,對促進腸蠕動,早日通氣,預防腸粘連有很好療效。術后第3天,拔除雙套管,囑患者坐于床邊,雙腿下垂,主動活動四肢、頭頸部關節和肌肉,酌情在他人扶持下行走,注意防止感冒加重病情,練習下床活動應從床邊站立開始,逐步扶床行走,每天2~3次,每次15~20min。
2.2呼吸道護理由于手術創傷大,膈肌抬高,呼吸運動受限,患者如出現咳嗽、咳痰困難,可給予霧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霧化吸入后及時給予翻身,輕叩背部,指導患者雙手按壓切口,深呼吸咳嗽,鼓勵將痰咳出。
2.3心理護理由于手術切口與引流管的摩擦可產生疼痛,對患者肉體上造成痛苦,遵醫囑給予鎮痛泵持續使用,并觀察記錄用藥效果,可根據患者心理、文化素質進行心理疏導,給予精神安慰,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咳嗽、深呼吸用手按壓切口,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引流管來回移動所引起的疼痛。
2.4飲食護理一般禁食3天,腸蠕動恢復后,給予全流半流普食。由于肝功能減退,食欲不振,營養狀況較差,應給予營養支持,患者能進食時,指導患者選擇一些高熱量、適量優質蛋白、高維生素、低脂、低鈉、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為基本原則,避免生冷及硬性食物,定時測量患者體重,以了解營養狀況。
2.5清潔護理因引流管、保留導尿、營養不良及痰液過多可以成為感染的潛在危險,應加強皮膚護理,每日用溫水擦洗全身數次,保持口腔及會清潔,保持床鋪清潔干燥,每日更換床單及病號服一次。禁食期間加強口腔護理。換藥、治療、護理時,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規程,切斷感染途徑;保持各引流管通暢,腹部無陽性體征,引流量<5ml時,及時拔除引流管,以預防感染;叮囑患者及家屬不可隨意揭開紗布,用手觸摸切口,以防污染。更換各引流管時,一定要用稀碘酊棉簽消毒,合理使用抗生素,預防和控制感染發生,密切觀察術后5天內體征:有無出血點、紫紺及黃疸,觀察傷口滲液、滲血情況,監測患者尿糖、尿比重、尿量。合理安排輸液順序,為患者診療提供可靠的依據。
3康復護理
患者因肝葉切除,應密切觀察意識狀態,有無精神錯亂,自我照顧能力降低,性格及行為異常,飲食禁用高蛋白飲食,給予碳水化合物為主的食物,保證水、電解質和其他營養的平衡。臥床休息避免劇烈運動,術前清潔腸道,可以減少血氨的來源,消除術后可能發生肝性腦病的部分因素,術后間歇給氧3~4天,以保護肝細胞,使血氧飽和度維持在95%以上。
此外,少數肝葉切除術后患者由于腹腔引流不暢,可造成肝創面的局部感染,導致繼發性出血的發生,術后亦可引起消化道出血,應嚴密觀察患者消化道癥狀,如嘔吐,應觀察嘔吐物及糞便的顏色和性質,必要時做隱血試驗。
【關鍵詞】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微血管減壓術手術后護理
三叉神經痛是三叉神經分布區內反復發作的陣發性、短暫、劇烈疼痛而不伴三叉神經功能破壞的癥狀,常于40歲后起病,女性較多。面肌痙攣又稱面肌抽搐,是以一側面部肌肉陣發性不自主抽動為特點,無神經系統其他陽性體征的周圍神經病[1]。對這兩種疾病藥物和局部神經治療無效時,可考慮微血管減壓手術治療。我科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對35例三叉神經痛患者和10例面肌痙攣患者采用微血管減壓術治療,術后經過精心護理,均獲較好治療效果,現將術后護理介紹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三叉神經痛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36~70歲,平均52.2歲。患側位于右側21例,左側14例;病史1.7~23.0年,平均8.1年;Ⅰ、Ⅱ、Ⅲ支痛者8例,Ⅱ、Ⅲ支痛者27例。面肌痙攣患者10例,男4例、女6例,年齡22~61歲,平均45.6歲。患側在右側3例,左側7例;病史1.5~20.0年,平均6.8年。經MRI檢查可見神經血管異象,表現為神經變形、移位及壓跡,并排除顱內占位病變引起的繼發性疼痛或痙攣[2]。均經過藥物或其它方法治療效果不佳而行微血管減壓術。
1.2手術方法患者氣管插管全麻后,側臥位,頭前屈并抬高20°,于患側枕下乳突后作長約6~8cm直切口,骨窗開顱,直徑約3~4cm,長達橫竇,外側至乙狀竇邊緣。“K”形切開硬腦膜并懸吊之。顯微鏡下銳性打開橋池側翼或小腦延髓池側方的蛛網膜,釋放腦脊液,降低顱內壓,以顯露手術視野,仔細分辨三叉神經或面神經,從神經根部向遠端銳性分離,解剖三叉神經或面神經周圍的蛛網膜,探查和尋找三叉神經或面神經根部的血管壓迫。在動脈與腦干和神經之間放置Teflon棉片,用生物蛋白膠固定,確定無出血后,嚴密縫合硬腦膜、肌肉和皮膚各層。
1.3結果35例三叉神經痛患者30例(85.7%)術后當日止痛,2例(5.7%)疼痛逐漸減輕,3例(8.6%)疼痛無改變。10例面肌痙攣患者中,8例(80.0%)術后痙攣消失,2例(20.0%)減輕。45例患者治療總有效率88.9%(40/45)。住院天數8~25d,平均12.6d。隨訪2.5~3.7年,平均3.1年,無復發病例。
2術后護理
2.1一般護理①生命體征觀察。該手術部位深且毗鄰腦干、小腦及多根顱神經,因此,術后入監護室24h內嚴密觀察神志、瞳孔變化及傷口引流狀況,警惕顱內繼發性出血,同時嚴密觀察呼吸變化,注意有無腦干受壓癥狀[3]。本組術后無再出血及意識障礙病例。②護理。全麻未醒時,予平臥位,頭偏向健側;清醒后取半臥位,利用腦部重力作用壓迫止血,以減少出血,防止腦水腫。③飲食護理。術后清醒6h后,先試飲少量水,患者無誤咽、惡心、嘔吐時,再予流質飲食,并逐漸過渡至半流質飲食,術后2~3d根據患者情況調整為普食。④其他。定時翻身拍背,促進排痰,減少肺部感染的發生。觀察耳、鼻腔有無異常流液現象,一旦發生,及時匯報醫生處理。本組1例三叉神經痛患者發生腦脊液漏,給予半臥位,并及時通知醫生,加強抗感染、對癥治療,于術后第5天停止流液。
2.2并發癥的護理
2.2.1頭痛、眩暈、嘔吐:因術中吸除大量腦脊液,加上術后顱內滲血刺激導致腦脊液分泌減少,術后患者有頭痛、眩暈、嘔吐等低顱壓的表現。全麻清醒后,有頭痛、眩暈、嘔吐癥狀者給予平臥位或頭低位。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靜脈輸注,必要時給予氨氛待因或愛茂爾可升高顱壓。本組2例三叉神經痛患者和1例面肌痙攣患者術后發生低顱壓癥狀,經過對癥治療3~5d癥狀消失。
2.2.2口唇皰疹:患者可出現口角或三叉神經分布區皰疹伴疼痛,可能是手術致三叉神經抵抗力下降所致。皰疹因皰膜破裂而形成糜爛或繼發化膿性感染,嚴重者引起帶狀皰疹性腦膜炎,愈后差[4]。因此應給予足夠的重視。采用1%甲紫涂抹患處,涂抹藥物時動作輕柔,避免水泡破裂。按醫囑口服B族維生素,必要時給予抗病毒藥物,一般3~7d皰疹消退,局部殘留色素沉著。本組10例三叉神經痛患者發生口唇皰疹,經過對癥治療,精心護理,均治愈。
2.2.3面神經麻痹:本組4例三叉神經痛患者、2例面肌痙攣患者術后有不同程度面部麻木感,無面癱。給予局部按摩、保暖、促進血液循環,因面部感覺減退,殘留食物易存在于頰部與齒槽間,且咀嚼時頰黏膜和舌易被咬傷而發生潰瘍。因此,應及時清除口腔殘留食物,囑患者進食后漱口,且進食時細嚼慢咽,防止咬傷,預防潰瘍發生。本組2例面肌痙攣患者角膜反應減退,應用眼罩保護,定時涂抹抗生素眼膏,無角膜潰瘍發生。
2.2.4外展神經暫時麻痹:本組1例三叉神經痛患者術后外展神經暫時性麻痹,可能是術中分離三叉神經根周圍蛛網膜,牽拉或觸碰外展神經所致。表現為患側眼球不能外展,視物重影。患者出現復視時易出現緊張不安的情緒,耐心向患者解釋出現復視的原因,安慰患者,消除其緊張心理。遵醫囑給予營養神經的藥物,協助患者熱敷眼部,囑其盡量閉眼休息或雙眼交替休息,必要時用眼罩將患眼遮擋。本病例于術后第10天恢復正常。
2.2.5耳鳴、聽力下降:本組三叉神經痛及面肌痙攣患者各有1例術后出現耳鳴及聽力下降,可能是手術操作影響面神經、聽神經和供血動脈而出現聽力損害。護士需做好其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必要時提高說話的音量或在健側與患者交流,護理人員同情、關心、愛護患者,使患者感到溫暖。1例三叉神經痛患者隨訪半年聽力恢復,但面肌痙攣患者隨訪1年后患側聽力完全喪失。
3討論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手術開顱部位相同,減壓神經相近,因此術后并發癥基本相同,護理內容基本一致。小腦橋角解剖結構復雜,匯集著從基底動脈所發出的小腦上動脈、小腦前下動脈、迷路動脈、橋支及其分支靜脈,還有個別從椎動脈直接發出的小腦后下動脈等。而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患者局部神經和血管多呈異常形態或走行,因此,手術易損傷血管造成神經受壓。其術后并發癥包括殘余痛、口唇皰疹、面神經麻痹、動眼神經或外展神經麻痹、耳鳴、聽力減退、后顱窩血腫、術后腦積水、枕部麻木、共濟運動障礙、癲發作等。但多數并發癥比較輕微,幾乎無手術死亡病例。所以,此類患者的護理問題易被護理人員忽視,從而導致護理質量降低。三叉神經從腦干發出,腦干是人的生命中樞,此處血管、神經密集,由于血管對神經的壓迫,術中及術后可能會影響腦干,引起心跳、呼吸的改變和繼發性損傷昏迷,因此,護理上我們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細致認真地觀察病情,給予系統、完善的術后護理,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吳江,賈建平,崔麗英,等.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18,121.
[2]趙虎威,高國棟,趙振偉,等.微血管減壓術治療三叉神經痛和面肌痙攣[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5,26(12):封三.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手術時間>2h的全麻患者90例,用隨機表法將其隨機分為常規組、觀察1組、觀察2組各30例。年齡最大84歲,最小36歲。其中胃癌根治術34例,子宮頸癌根治術23例,乳腺癌根治術16例,直腸癌根治術11例,結腸癌根治術6例。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詳見表1。
表1三組患者一般情況比較(x±s)
注:三組間比較,P>0.05
1.2方法常規組30例,采用術后自然復溫,寒戰的患者可加蓋棉被。觀察1組患者采用熱水袋保暖,即在患者去手術室后2h,于原床鋪置80℃熱水袋2個,分別置床中上及中下1/3處的蓋被內,患者回房后將熱水袋用毛巾包裹置足底及輸液肢體下,直至患者體溫恢復正常。觀察2組在觀察1組的基礎上,患者回房后立即換上加溫液體靜滴。即在患者去手術室后根據醫囑常規準備待輸液體,將其置于40℃恒溫水浴箱內,患者回房后立即換上此液體。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適當加快輸液速度30min,以后根據體溫復升情況適當調節液速。如在30min內體溫仍在36℃以下,則將電子液體加溫儀置于輸液管上,使輸入的液體溫度在38℃左右,直至體溫恢復正常。
1.3觀察方法患者回病房后立即將測量導線探頭插入直腸內距6cm左右[4],觀察即刻體溫。接心電監護儀,觀察記錄心律、心率、呼吸、血壓,以后每15min觀察記錄1次,直至體溫恢復正常。觀察記錄均采用單盲法。
1.4統計學方法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用t檢驗。所有數據處理用SPSS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處理。
2結果
三組患者術后不同復溫方法對體溫的影響詳見表2。
表2三種復溫方法對肛溫的影響比較(x±s)
注:三組間比較*P>0.05;與常規組比較,P<0.05;觀察組間比較,P<0.05
由表2可見,三組患者術后回病房即刻均處于低體溫狀態,組間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15min后觀察2組復溫較快,與觀察1組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觀察1組、觀察2組與常規組之間的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術后3h,三組患者體溫均恢復至正常范圍,三組之間的差異無顯著性意義(P>0.05),但仍以觀察2組體溫較高。
3討論
低體溫是指體溫<36℃[4]。術后低體溫不僅使患者面色蒼白,四肢濕冷,豎毛肌收縮,部分患者出現寒戰、躁動,患者自覺有不同程度的寒冷,而且低體溫使機體免疫功能降低。低體溫出現寒戰、躁動能使機體耗氧量增加,心率增快。淺低體溫使血液黏稠度增加,外周阻力增加,血液回流緩慢,凝血機制紊亂[3]。因此,術后低體溫是影響患者生存質量和生存率的關鍵因素。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患者注意到了引起術后低體溫的相關因素,也做了許多努力,但術后早期低體溫亦是不應忽視的重要問題。該研究成果表明:患者回房后,為患者創造溫暖的臥床環境,及時保暖,采用加溫液體靜滴,可使術后患者在15min內體溫恢復到正常范圍,可迅速緩解患者的寒戰、躁動癥狀,增加患者的舒適。觀察1組單純用熱水袋復溫,效果雖不及觀察2組,但較常規組明顯為優。
該研究同時注意到,在體溫復升的同時,其他生命體征如心率、心律、呼吸、血壓的偏離曲線同時得到糾正。與此同時,患者的免疫功能也得到恢復,且隨著體溫的復升,尿量、引流量增多,有利于體內代謝廢物的排出及器官組織功能的恢復。在體溫復升的同時,機體的凝血機制得到改善,切口敷料滲血滲液相繼停止,有利于切口的愈合。
4小結
術后低體溫,不僅使患者感到不舒適,而且易導致各種并發癥的發生。術后體溫復升速度,是術后康復的關鍵。術后及時、快速使體溫復升,不僅使患者不舒適感迅速得到恢復,而且使其他生命體征在短時間內相繼恢復正常,對于提高機體免疫力,預防術后并發癥的發生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張淑月,朱君寧,彭延增,等.術中低體溫對患者麻醉恢復期的影響及護理干預.中華護理雜志,2003,38(3):177.
2童幼良,景量.手術病人體溫對麻醉后蘇醒的影響.麻醉與監護論壇,2002,9(1):41.
一、臨床資料
1997年8月至今我院共行尸腎移植263例,選擇性應用OKT384例,其中預防性用藥35例,治療性用藥49例。預防性用藥3—5日,治療性用藥5—7日。
二、應用方法及副反應
生理鹽水100ml+OKT35mg+DXM5mg靜脈滴入或生理鹽水50ml+OKT35mg+DXM5mg微量泵泵入,時間為30分鐘到2小時之間。主要的副反應為寒戰、高熱、惡心、嘔吐、腹瀉,嚴重時出現呼吸困難和急性肺水腫。實驗室檢查一過性SGPT升高,粒細胞減少等。
三、觀察指標
1、臨床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血壓、呼吸、皮膚、尿量、惡心、嘔吐、大便的次數和性質,以及移植腎臟的大小與硬度情況。
2、化驗及生化指標檢查:血、尿、便常規,電解質及腎臟功能指標,每日檢查一次;肝功能檢查每周三次。
3、免疫指標的監測:每周監測玫瑰花結三次。必要時測定CD3、CD4和CD8值。
4、感染方面的監測:定期做各種排泄物如痰、尿、便涂片和培養。
四、結果
84例患者兩組用藥經過對癥處理和細致的護理均痊愈出院,無一例出現并發癥。
五、討論
OKT3為抗人T淋巴細胞T3抗原的單克隆抗體,與人類T細胞CD3抗原識別構造特異性反應,并通過CD3復合物作信號傳遞,阻斷T細胞功能,從而阻斷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同時,OKT3作為異體蛋白進入人體,釋放出多種細胞因子作為內熱源致熱源刺激機體,產生發熱,毛細血管擴張,血漿外滲等病理反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給予恰當的治療與護理,提高移植腎成功率,可取得滿意的療效。護理措施如下:
1、密切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
設專人護理,嚴密觀察患者的體溫、脈搏、心率、血壓、呼吸、皮膚、尿量、大便次數及性質,嘔吐物的顏色、量并認真做好特護記錄。體溫超過39℃給予物理降溫,冰塊置頭部、腋窩處,并經常觀察皮膚的顏色有無皮疹及血運情況,必要時給予冬眠合劑或地塞米松10mg靜脈推注。腹瀉嚴重者注意補充電解質及防止脫水,注意肛周的護理,局部可涂氧化鋅軟膏。
2、肺水腫、呼吸困難的護理
肺水腫是嚴重的并發癥,應給予高流量、30%酒精濕化3—5升/分,病人取端坐位,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翻身叩背作肺部體療,防止肺部感染。若尿量少于1000ML/日或體重超過干體重2KG以上者,應及時給予利尿藥物,適當脫水。維持液體出入平衡。
3、加強飲食護理
患者高熱、胃腸消化功能差,分解代謝卻加快,況且有腹瀉,應鼓勵患者進流質飲食,注意補充維生素和水分、碳水化合物。如新鮮蔬菜、水果、雞蛋、瘦肉及魚類等。
4、預防感染
腎移植術后由于常規服用免疫抑制劑,加之應用OKT3該藥物對所有成熟淋巴細胞的抑制作用,機體抵抗外界致病的能力進一步減低,極易引起各種感染。因此,應做好各種常規消毒、隔離措施,定期做有關微生物學方面的檢查,及時發現各種感染情況及時進行治療。
【論文摘要】我科對12例患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行內窺鏡鼻竇手術,從術后一般護理到鼻腔局部用藥、術后換藥和出院指導等多個環節進行護理觀察和研究,形成一套系統的護理方法,進一步提高了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一、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慢性鼻竇炎、鼻息肉12例,男8例,女4例,年齡18~56(平均38)歲。單側病變7例,雙側病變5例;術前作鼻內鏡檢查和鼻竇CT冠狀位掃描。
1.2方法患者采用鼻腔黏膜表面麻醉加局部浸潤麻醉。根據術前診斷、鼻竇冠狀位CT檢查,顯示鼻竇病變范圍及術中情況,開放相應鼻竇,清除鼻竇病變。
1.3護理方法
1.3.1一般護理患者術畢回病房后,立即了解術中出血情況,觀察生命體征,采取半臥位。護士應經常巡視病房,主動給予生活幫助和心理安慰,術后24h內用冰袋進行鼻部冷敷,以減少出血和減輕疼痛。鼻腔換藥前向患者講清換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不適及如何配合。患者手術出院后,仍需進行多次鼻腔沖洗和定期換藥。科室要做好預約登記。
1.3.2術腔護理由于內窺鏡鼻竇手術要開放鼻竇,重建鼻腔鼻竇通氣和引流,鼻腔創面多,易發生淤血、粘連和息肉再生。所以,術后鼻腔護理極為重要。要及時清除術腔凝血塊和纖維滲出物,以保持術道通暢,同時要保護新生上皮。鼻腔填塞物如凡士林紗條、明膠海綿等)應在24~48h逐步抽出。術后起每天用慶大霉素、地塞米松加生理鹽水沖洗竇腔。出院后1~周復查1次,及時分離粘連,清除術腔的痂皮、增生的肉芽和小息肉組織,行鼻腔鼻竇沖洗,直至術腔黏膜上皮化。常規給予激素、吉諾通、局部類固醇噴鼻外,給患者服用阿奇霉素次?d,1周服3d停4d,療程4周以上。大部分患者經6個月的換藥,基本可治愈。
1.3.3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主要觀察是否有出血傾向。如果患者有頻繁地吞咽動作,反復從口中吐出血液或血凝塊,或前鼻孔有持續血液滴出,應立即進行鼻腔填塞止血。本組病倒中,有2例患者術后前鼻孔持續出血,采用加壓填塞止血肌肉注射“立止血”,靜脈輸入止血藥物后,出血停止。高血壓患者術前血壓控制和術后血壓監測也是預防術后出血的重要措施。還要囑患者進軟食,不要擠壓鼻部,以免引起出血。另外,觀察術腔是否粘連及其他并發癥并及時處理。
二、結果
所有病例按照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內窺鏡鼻竇手術療效評定標準,治愈率為88.4%,好轉率為11.6%。均未出現嚴重術后并發癥。
三、討論
在內窺鏡鼻竇手術后的早期,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癥狀改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治療效果呈下降趨勢。而我們采取上述術后系統護理方法后,治療效果進一步提高。這說明,內窺鏡鼻竇手術后的護理是提高手術治愈的重要環節,可以說手術只是完成了整個治療過程的一半,而術后隨訪和術后護理是更為復雜和長期的工作。護理的中心環節是如何保持后鼻腔良好通氣和鼻竇引流通暢。
【參考文獻】
[1]韓德民,周兵,史劍波,等.經鼻內窺鏡鼻手術幾項與療效有關因素的探討[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6,3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