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化工工藝概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構建完備的工程設計內容體系
在人才培養中,遵循工程“實踐、集成與創新”的特征,將工程設計貫穿整個大學四年,其內容包括: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單元設計、設備設計、工廠設計,即要實現從分子到產品,從燒杯到工廠的整個過程。其中產品設計是工程設計的源頭,處于產品鏈的頂端;工藝設計是工程設計的靈魂,是產品競爭力的源泉;單元設計、設備設計是工程設計的基石,是生產實現的重要保障;工廠設計是工程設計的最終體現,是所有設計的系統集成。
2構建完善的工程設計課程體系
以強化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為核心,重新修訂教學大綱,整合相關課程,對應工程設計內容體系,構建完善的工程設計課程體系。大一為工程設計啟蒙階段,以激發興趣為主,課程為生物工程(化學工程)概論;大二為單元設計和工程設計技能培訓階段,包含:化工原理、化工熱力學、化工制圖、化工儀表自動化;大三為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和設備設計階段,包含:生物工程(化學工程)設備、分離工程、化工設計與模擬、工藝學課程(化工工藝學、發酵工程、制藥工藝學、釀酒工藝學等);大四為工廠設計和綜合實訓階段,主要進行生物工程(化學工程)工廠設計和畢業設計。為適應行業的需求和時展,在各課程教學中突出工程思維和工程方法學的同時,著力介紹行業規范、標準以及新產品、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并將計算機輔助制圖、計算機仿真模擬、計算機輔助設計作為主要技能進行培養。
3構建完整的工程設計實踐環節
工程設計是面向對象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只有突出實踐環節才能讓學生鍛煉能力、積累經驗、有所感悟。整個工程實踐環節包括化工AutoCAD制圖、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化工設計Aspen仿真模擬、生物工程(制藥工程)創新綜合性大實驗、湖北省化工設計大賽、全國“三井杯”化工設計大賽、全國大學生制藥工程設計競賽、生產實習、工廠設計項目、畢業設計。工程設計以校企組合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如尿素仿真實訓平臺、啤酒發酵實訓基地、藥物制劑實訓平臺)和校外企業實習基地(如安琪酵母生物工程專業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為依托,注重選題的針對性(面向地方企業)、設計的規范性(符合行業標準)、操作的可行性(綠色、經濟與安全),并將化工設計競賽、制藥工程設計競賽融入人才培養的教學體系中,大力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實效性。
摘要:通過梳理傳統專業課程教學,尤其是最近10年以來存在的問題,以問題為導向,積極開展紡織類專業課程的教材建設、課程建設、課堂教學、實踐能力、課程評價等方面的教學改革與創新,充分融合現代教育技術,突出價值引領、落實立德樹人、著重能力培養、開展學科競賽,構建了具有鮮明特色的《紡織服裝概論》教學內容、模式和方法等,形成了省級一流課程的教學改革成果,得到了行業院校的充分肯定與廣泛推廣應用,學生能力培養得到了明顯提升,受到了行業企業的廣泛好評。
關鍵詞:價值引領;課程建設;教材建設;課堂改革
一、紡織類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的背景
(一)行業的轉型升級,要求人才應具備行業全產業鏈的基本知識
紡織工業是我國傳統支柱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體現科技和時尚的融合,并為實現“美衣美居”中國夢提供重要支撐。“十五”時期,我國就編制了《紡織強國綱要》。隨著科技的進步,紡織行業一直在轉型升級,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從勞動密集型走向技術、資本和人才密集型,經歷著科技、綠色、智能、品質、特色和管理等六大方面的升級,逐步實現從“紡織大國”向“紡織強國”的戰略轉變。目前,我國紡織業規模占比已超全球50%,化纖產量占世界70%,貿易占全球三分之一;從產業完整性看,我國產業鏈最完整,產品品種最齊全;從制造水平看,我國纖維原料、紡紗織布、服裝家紡的工藝制造和裝備水平大都已處在國際先進水平。經過對我國26個制造業從產業規模、創新能力、經濟效益、產業結構幾個角度與制造業強國對比和分析,有5個行業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其中領先的是紡織工業[1]。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重要基礎,高校的專業建設又是制造業的堅實基礎。隨著紡織行業的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行業企業對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高校的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教學改革也就愈顯迫切。本校是中國西部唯一一所以紡織服裝為特色的高等院校,是原紡織工業部三大紡織院校之一。由于紡織工業涵蓋材料科學、紡織工程、輕化工程、服裝工程、設備制造、智能控制、藝術設計、企業管理等方方面面,產業鏈長,而當今專業越來越細分,為讓全校學生更好地適應產業轉型升級的需求,具備行業全產業鏈知識,學校在原部分專業開設《紡織概論》《服裝概論》的基礎上,從2017年開始,面向所有各專業都開設了《紡織服裝概論》課程。
(二)課程建設的基本概況
摘要: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作為一個實踐性和應用性強的專業,著力培養基礎實、能力強、素質高、富有社會責任感且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在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從引入案例教學法,對案例教學對象的選擇、案例的準備、案例形式的選擇,到知識目標、能力目標、素質目標的達成等方面進行了研究,使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對描述的工程實際問題作出分析,可有效提高其綜合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案例教學;教學實踐
案例教學作為一種教學形式,最早運用在1910年美國哈佛大學的法學院醫學院,后被引入哈佛商學院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從二十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國開始在專業教學中引入案例教學[1]。案例教學以教學內容的變革為前提,以學生行為的轉變為條件,學生對經過周密選擇和準備的案例展開討論,通過各種觀點、知識、信息的碰撞啟示理論和啟迪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我國教育部“關于加強專業學位研究生案例教學和聯合培養基地建設的意見”中也提到:案例教學是通過案例真實情境的再現,將課堂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工作有機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對問題的分析與理解并加以解決的能力,從而真正掌握理論,形成觀點的教學方式[3]。案例教學在化學、化工和材料相關課程教學中存在較高的應用價值[4]。
1案例教學在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培養能夠適應時代要求,特別是具有創新精神、實干能力的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是我們面臨的一個緊迫又現實的課題。針對目前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之間差距大,企業對專業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增大,相對于課本中的顯性知識而言學生的工程實踐隱性知識不足等問題,深入研究無機非金屬材料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1.1縮短理論教學與生產實踐之間的差距
一現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特點
為了能更好的進行做好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我們對現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方案的進行了修訂工作。根據本專業特色和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先后選擇到本專業辦學經驗豐富、學科排名靠前的重點院校,如天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和同一地域的蘭州理工大學和寧夏大學等高校進行調研。并在征求了部分在校生、畢業生和化工企業對現行培養方案修訂的意見的基礎上,我們對調研的信息和反饋的意見和建議進行認真的分析、梳理和總結。從總體上來看,現行培養方案的的培養目標及基本要求符合專業特點及專業發展的需要,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也基本符合專業的要求。但是現行培養方案也存在著一些問題:(1)理論課的學時較多,容易形成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生自主學習和從事創新性實驗項目的時間不足,而且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難以應用于實踐,在畢業實習、畢業設計中表現尤為突出。(2)由于公共課程較多的原因,學生在前三個學期的學習過程中難以接觸到真正的專業課程,真正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時間非常有限,也造成了安排在大一下半學期的認知實習難以對學生產生相應的專業影響。(3)核心課程的核心地位不突出,既沒有從課時上保證,也沒有從考核方式上來要求。(4)沒有專業概論課程,學生到了三、四年級,對專業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對課程之間的承接關系沒有概念,綜合運用專業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5)部分課程內容重復,難以形成教學上的高效率。(6)課程體系中沒有能很好地跟上現代化學工業中信息化的腳步,已經廣泛應用的設計軟件,如Aspenplus、ProE等還沒有進入課程體系。(7)畢業實習還有待加強,目前安排的畢業實習時間較短,難以達到實習的目的。
二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思路
美國、德國等發達工業國家的統計資料表明,高級工程人才的需求比例為:從事工程科學研究的人才為5%,這部分人才主要以研究和發現工程過程中的基本理論為主,偏重于工程學術研究;從事設計、開發的工程人才約占35%,主要工作是將科學原理和學科體系知識轉化為設計方案或設計圖紙;從事生產工藝、運行維護、管理銷售等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約占65%,將設計方案與圖紙轉化為產品。后兩者可以統稱為工程應用人才。化工學院在建院之初,就確定了以培養工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根據幾年來在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我們認為,確切地說,我們應該以打造工程生產一線工程師、工程技術人員為人才培養的主要目標,也就是說,以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為主,對于一些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通過進一步的深造和在實踐工作崗位上的鍛煉,成為工程人才。培養化工類工程應用型人才,就是要強調本科教育的專業性,通過本科教育這一相對完整的人才培養周期,是學生接受相對完整的、作為一線工程師所需要的基本教育,具有一線工程師應有的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素質。學生通過這樣的教育,應該具有系統的專業基礎知識、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主動的自主學習能力、靈活的崗位適應能力,在現有成熟的化工技術和規范的基礎上,能夠應用理論知識和技術,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具體技術問題,特別是應用所學專業知識進行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再創新。同時,一線工程師還應具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環境意識。現代化學工業,不僅融化學科學、化工技術、藝術于一體,還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倫理道德等重大社會問題息息相關,在“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背景下,在培養的學生多數服務于生態環境脆弱的西部地區的前提下,更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環保意識。經過四年的執行,現行培養方案在培養應用型化工技術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新方案修訂過程中,要在保持原方案優點,尤其是突出實踐教學的基礎上,針對原方案的不足,結合現代化學工業新的發展現狀以及地區經濟,來綜合考慮,完成修訂工作。基于這樣的認識,對于新的培養方案,需要遵循“理論系統夠用,突出實踐動手,營造工程背景,重視過程培養與評價,提倡自主學習,強化創新訓練”的原則。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工作的指導思想:以復合型、創新性人才培養為核心,以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為宗旨,以高素質、重能力、求創新為根本,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培養學生理論知識、綜合能力、實踐技能和科學素養全面協調健康發展。力求達到理論與實踐、基礎與提高、傳承與創新、教學與科研、素質教育與技術訓練的統一。
三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內容
明確提出以轉變教育思想和更新教育觀念為先導,以完善和落實本科綜合培養方案為主線,深化教學改革;優化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加強實踐環節,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整體綜合素質,形成一支教學科研相結合、教學思想活躍、知識結構、年齡結構優化的教學梯隊;注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個性的協調發展,強化創新意識,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走改革和創新之路,探索教學管理的新機制、新模式,開創教學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高職化工專業學生作為未來化工行業生產一線的重要力量,其安全素質的高低對行業的安全和發展具有重要影響。通過開設化工安全技術課程,在專業課中融入安全教育,加強實踐環節的安全教育,將安全教育貫穿學生在校全過程,營造校園安全文化氛圍,有利于提升化工專業學生的職業安全素質和系統安全能力,為促進行業、企業的安全和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高職化工專業;安全教育;目標要求
化學品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與農業、輕工、建材、紡織、電子、國防、醫藥及日常生活等密切相聯。與其他行業相比,化工行業潛在的不安全因素更多,危險性和危害性更大,因此,對安全生產的要求更嚴格[1]。高職化工專業學生作為未來化工行業的重要力量,將直接負責企業一線的生產操作、管理等工作,其安全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行業的安全和發展。
一、開展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化工安全教育是行業發展的必然要求
安全是行業、企業穩定和發展的前提。化工生產具有易燃、易爆、易中毒、易腐蝕、高溫、高壓等特點。一些發達國家統計的資料表明,在所有工業企業發生的爆炸中,化工企業約占1/3。化工行業的中毒事故數量及職業病發病率也明顯高于其他行業。隨著化工科技的進步和產業規模的急劇增長,化學品生產方式及化工行業發展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現代化工生產過程的連續化、自動化,生產規模、生產方式的改變,都對安全生產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據公安部消防局統計,從2008年到2012年5年間,因危險化學品泄漏導致的爆炸事故達48000多起,平均每天27起[2],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化工行業的危險性明顯高于其他行業。化工生產的安全問題成為影響行業、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在化工安全事故中,人往往是事故的受害者,也是事故的肇事者,據世界各國對事故成因進行的分析結果表明:70%以上的事故都與“人的不安全行為”有關,而矯正不安全行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育[3]。因此,對高職化工專業學生開展系統的安全教育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