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化學專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為成都師范學院2011級化學專業的實習生。發放問卷50份,收回50份,有效率為100%。
1.2調查方法主要通過問卷調查、訪談、觀察等方法。
2結果與分析
2.1實習生實習情況
2.1.1實習單位選擇數據分析采用EXCEL軟件。被調查對象男23人,女27人,實習生的實習單位有54%由學校推薦,32%由學生自己尋找,另有4%是同學朋友推薦,10%由家里聯系。可見化學專業學生實習崗位獲取主要靠學校推薦,這和學校重視實習工作,學生愿意接受學校安排有關。從表2可知,化學專業實習生選擇實習單位知名度占32.5%,實習生對實習單位的知名度有較高追求。實習企業能提供完善的指導培訓計劃占36.4%,實習企業能否提供完善的指導培訓計劃是化學專業實習生最為關心的問題,企業能否提供完善的指導培訓,將影響化學專業實習生的實踐效果。實習的工作性質也是實習生比較關心的問題,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如何隨著社會的發展不斷調整教學知識體系,更好地培養小學教育專業學生仍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本人在從事小學教育專業化學課程教學時,通過對小學教育人才的需求情況調查和對小學教育人才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調查發現,目前在小學教育教學過程中,化學教學過程中存在著課程知識體系不系統,知識趣味性不強,教育專業學生學習化學積極性不高的現狀,因此,針對這些問題,教學過程中不斷對知識體系重新梳理歸納,對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也做了一定的改進,取得了一定成果.
1小學教育教學現狀
1.1專業定位對于小學教育專業,欽州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定位在培養具有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基礎的人文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的人才,使學生畢業以后能夠為小學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因此,對現代化學的知識體系進行優化整合和補充完善,可以使其更好的適應小學教育專業化學教學的培養方案.
1.2化學知識需求根據小學教育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該專業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只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原理和反應過程,掌握基本化學現象的產生原因,學生能夠對日常發生的化學現象做出科普的解釋.通常需要化學專業學生掌握復雜的熱力學、動力學等知識,對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只要求其掌握基本的定義概念和靈活運用知識解釋現象即可.
1.3化學知識體系現狀我院在小學教育專業化學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化學教材是陳超球編寫的《大學化學》.我們把教材中的非金屬元素、金屬元素、烴和烴的衍生物、化學熱力學基礎、化學平衡等知識進行了重新歸納,并將現有的知識體系分為無機化學、物理化學、分析化學和有機材料等知識體系.整個教材雖然只是面向小學教育專業的專用教材,但是教材中有些知識體系還是有待整合,以便更有針對性的對學生講授.
2教學改革措施
1選擇合適教材,優化教學內容
本教材還在每章之后,對于本章的重要知識點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更便于學生對本章知識的掌握。作為一門傳統的自然學科,有機化學的基本教學內容是相對固定的。教師必須不斷跟蹤學科相關的新動向、新信息,掌握學科相關發展的新動態,結合不同專業的實際情況,對有機化學的教學內容進行重新編排和設計。尤其是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有機化學的課時逐漸減少。這就更需要教師根據不同的專業對于有機化學課程的需求,對教學內容進行不同的取舍,并且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組織。
2理論聯系實踐,培養學生興趣
有機化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非常緊密的課程。縱觀有機化學的發展史,有機化學對于人類自身發展、社會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發展的過程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有機化學又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強的課程,因此,在講授有機化學課程時,一定要想辦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有一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興趣是需要不斷培養和加強的,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必須要通過人類的衣、食、住、行、用、醫等跟有機化學相關的典型實例,并結合食品安全、環境保護、能源危機等社會熱點,例如,合成的農藥可以用于提高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抗逆能力、產量和果實的品質;農副產品的深加工以及食品色香味的改善,研制和開發防治疾病的藥物等離不開有機化學;烷烴中汽油辛烷值與大氣污染;烯烴和鹵代烴與白色污染;芳香烴與汽車內空氣對人體的危害;酒精在人體內的降解以及對身體的影響;油脂與人類的肥胖等等。
3靈活運用教法,注重歸納總結
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手段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但各種教學手段都各有利弊,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用一種教學手段。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有一個觀點:“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創新、有所發明和發現的人,而不是簡單重復前人做過的事情”。隨著教改的進行,有機化學的教學時數在減少,傳統的板書教學難以完成教學內容。而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太大,節奏快,會使得學生難以接受。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充分考慮傳統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的優缺點,取長補短,從而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突出教學重點,提高教學質量。有機化學的知識點零碎繁多,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得學生能更好地掌握重點內容,必須進行歸納總結,這也是學好有機化學的重要方法。對每一章節內容進行歸納總結是我們所編教材的一個特點,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應該對前后章節中的相關知識點進行歸納總結。例如,基團優先次序規則和官能團優先次序規則之間的區別;鹵代烴、醇和季銨堿的消除反應之間的異同;醛酮的鹵仿反應和酰胺的霍夫曼降解反應之間條件和結果的異同;等等。
1教學改革的內容與途徑
1.1教學大綱的改革
生物化學教學大綱是園林專業人才培養計劃的具體表現形式,包括了生物化學的教學目的、任務、內容、體系、范圍、進度、時間安排、教學方法、考核標準和辦法,是教師選編教材及組織教學的主要依據。生物化學課程組根據本課程的專業特點,從地方院校的實際出發,立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遵循“從出口往回找”的原則,以課程與就業出口之間的聯系為依據,重新制定了園林專業生物化學的教學大綱。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從分子水平了解生命現象的化學本質,理解并掌握組成生物有機體的組成、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生物物質在體內的代謝規律及遺傳信息的表達與調控等。教學過程中,以講清基本理論、傳授基本技能和聯系實際應用為重點,著重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創造能力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掌握生物化學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知識,為學生學習后續專業課,以及今后從事科研、教學生物科技開發等工作建立牢固的生物化學基礎。生物化學新教學大綱中減少了理論課時量,增加了實驗課時量,理論學時由以前的80學時改為64學時,實驗學時由16學時增至32學時。
1.2課程內容的改革
生物化學課程涉及知識面廣,學生在理解和記憶時難度較大。其內容主要包括三大模塊,即糖類、脂類、蛋白質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性質;生物大分子的代謝以及遺傳信息的傳遞。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以上模塊的基礎知識仍然重點講解,但在授課過程中適當增加基礎知識與時日常生產和生活的聯系,介紹生物化學的前沿和熱點問題。尤其是用園林研究(如植物生理學、病蟲害、園藝植物生物技術、園林植物栽培及植物育種等方面)中生化問題的解釋,來幫助學生對生物化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講述直鏈淀粉和支鏈淀粉的結構異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大米和糯米為什么有不同的黏性;再例如吃菠蘿時常用淡鹽水浸泡一下,其原理主要是破壞菠蘿中的蛋白酶,進而解釋蛋白酶的催化作用。通過上述做法,使某些使抽象和枯燥的內容的變得更加有趣,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打下良好的學習基礎。
1.3教學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一努力提高教師自身專業素質
教師自身專業素質是提高生物化學教學質量的最根本因素。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相輔相成的互動雙方。對于生物化學這門發展速度快、與其他學科交叉性強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想做到游刃有余、信手拈來,就一定要熟練駕馭教材內容,掌握本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了解相關學科的知識,不斷拓寬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保持知識體系的快速更新,這樣才能使生物化學的講授融會貫通,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積極性才能隨之提高。那么,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參加教學研討會,學習名師的教學方法、教學態度,了解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多參加各項科學研究活動,使教學和科研相結合,幫助學生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和了解新動態。
二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將晦澀的理論知識變得生動
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是提高與保證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已成為現代教育常用的方式之一。利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的課件將圖形、動畫、音頻、視頻等糅合在一起,具有形象、直觀、生動的優點。逼真的三維圖像和動畫效果可以最大限度地展示生物分子的立體結構和變化過程,可使原本抽象、晦澀的理論變得形象生動,這便于學生理解、掌握生物化學理論知識,提高主動學習興趣。如在講解蛋白質、核酸的高級結構時,多媒體能把抽象的概念變成形象具體的三維立體圖像;遺傳信息復制、轉錄、翻譯的過程一經多媒體演示就可以形象地模擬、展現出來,使同學們一看就懂。但在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不能一味地盲目追求多媒體,造成教師對課件的依賴,而忽視了備課環節,使教師成為放映員、播音員,而要隨時注重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誘導、點撥、啟發等手段,增強與學生的互動。
三正視差異,因材施教,采用分層次教學
授課教師在生物化學教學過程中不難感到,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方面確實存在著某些差異。當文科生居多的中醫專業學生突然接觸生物化學這門專業性較強的課程時,其學習能力的差異性就更加暴露出來了。這就要求教師改革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具有針對性、科學性、可行性的分層次教學模式。鑒于學生學習能力的不同,可將學生根據文理科學生的基礎水平分班教學。將理科基礎好的理科生或文理兼優的文科生組成提高班,而將理科生中的成績較差或理科基礎薄弱的文科生分入基礎班。這樣,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各有側重。對于基礎班,重點放在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上。而對于提高班,除了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外,還可以滿足一部分學生想進一步深造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