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勾踐滅吳課堂實錄語文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課時
板書課題,強調本文的出處,提示標劃文學常識。
導入新課:
提問:學生通過對《燭之武退秦師》的學習是否對春秋時期中國的政治格局有一個初步認識?
生:有。
問:是怎樣的?(學生沉默)
引導:是和平安定的?還是戰亂的?
學生齊答:是戰亂的。
出示“春秋時期諸侯形勢圖”的投影片,介紹時代背景:當時原本統一著中國的周王朝衰落,諸侯勢力興起,相互討伐戰爭,爭奪土地和資源,黃河流域一帶就有齊、宋、晉秦、楚等多個大諸侯國爭霸,中原大地可謂狼煙四起。而在長江下游東南沿海地區也有兩個國家不甘示弱,爭得不可開交,他們是吳國和越國,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就是來看看吳越兩國的爭霸又是怎樣的一種情形。
交代吳越戰爭的由來:吳王闔閭曾經打敗過吳國西面強大的楚國,一心想向中原地區擴展自己的勢力,當諸侯的首領,可是其南面的越國也一天天強盛起來,不斷第派兵騷擾吳國的邊境威脅到吳國的后方,使它北上爭霸受到嚴重的牽制,吳越兩國的仇怨摩擦從此就一發而不可收了。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位,闔閭就趁著越國的國喪帶領其子夫差攻打越國。然而,闔閭在這一仗中被砍掉了一個腳指頭(學生笑),這一傷說輕一輕,說重又不重,可闔閭老了,受不住傷痛折磨很快就死去了(學生興奮)夫差發誓報酬,在前494年又與越軍在夫椒這個地方打了一仗,殺得勾踐只剩兵五千,退居會稽山上,此時越國面臨著亡國的危險,情況危急,我們的課文也由此拉開了序幕。
提問:在這種局面下,勾踐有否因慘敗而一蹶不振,坐以待斃呢?(齊答:沒有)
引導:那我們看看他有什么進一步的舉動:“乃號令……”,可見他正積極著手招攬人才為他出謀劃策,而且還有優厚的待遇呢!“共知越國之政”不就幾乎等于說“分半壁江山給你”嗎?!看來這對于有政治抱負、想建功立業的人是個不可多得的良機呀!結果有沒有被吸引出來?
齊答:有。
問:這個人是誰?
齊答:大夫種。
對了,大夫是古代的一種官職名,大夫種主動出來進見勾踐了,我們看看他說了些什么,請齊聲朗讀一下文種的話。
學生朗讀,結束串講文種這段話。
提問:請一個同學找出這段話中心句,即這個句子要表達這段話中心的意思,看看文種在論述一個什么道理。
學生甲答:“無乃后乎?”
引導:那是什么“太遲”了!什么“后”?
學生甲:求謀臣。
引導:那么講求謀臣道理最明顯的應是哪一句呢?
學生甲:“然謀臣……不可不養而擇也。”
對了!就是“夫雖無……養而擇也”這一句,論述的就是一個國家求謀臣應該未雨綢繆的道理。那么他論述的時候使用了什么樣的修辭手法呢?
學生齊答:比喻。
問:對,還有沒有呢?夏則……冬則……旱則……(提示)
學生某答:排比。
引導:對了。那么我們看,既然勾踐已經在求謀臣了,文種還來大講求謀臣的道理是不是很多此一舉而無關痛癢呢?
齊答:不是。
唔,大家都覺得不是,那么他究竟用意何在呢?
(學生作思考狀)他的話是不是婉轉地責備了勾踐不能早一點……
學生接話:“任用賢才。”
對了,我們很容易就聯想到上一課,文種是不是也和燭之武對鄭伯一樣在發懷才不遇的牢騷呢?
學生齊答:是。
是嗎?我們來分析一下是不是?我們知道,文種是主動來進見勾踐的,主動進見勾踐難道就是為了發發牢騷而已嗎?
學生回答:不是。
顯然不是。我們看看他說話的方式和語氣:侃侃而談,鎮定自若。而且還敢責備他的君王。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候,什么人能做到這樣啊?
個別學生輕聲答:有能力、有志之士。
是有才能、有辦法退吳的人是吧?看來文種就是想要勾踐看出這一點,賞識和重用自己的呀。那么勾踐看穿了他的心思沒有呢?
齊答:看出了。
我們看看勾踐是怎么回應的,請一個同學翻譯他的話。
學生翻譯后,講清楚“何后之有?”這個倒裝句,用不緊不慢的語調摹仿勾踐這句話。
引導:又是一個鎮定自若!一個謀臣臨危不懼,再加一個國君處變不驚,看來這個國家是有希望了。看他們兩個人怎么做——“執其手而與之謀”,是誰執誰的手啊?
學生齊答:勾踐執著文種的手。
對,看來勾踐真的看出了文種的才華,要重用他了。可是這里又有一個問題了,大家想想,通常一個文居萬人之上的君王若被一個小小的大夫公然責備了是不是早就火冒三丈了,對這個犯上的家伙肯定是輕則處罰、重則處斬了?
齊答:是。
但勾踐對文種不但不生氣,而且還表示了充分的信任。十足的親熱,這是為什么?
學生在下面議論。再請大家思考一個問題:如果勾踐東山再起以后還會實現他當初:“與之共知越國之政”的諾言嗎?
幾個學生答:不會。
為什么不會?“君子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難道不應該實現諾言嗎?
學生議論紛紛。
好,這個問題我們暫先不討論,我們先看看課文他們究竟商量出了什么對策,請同學們在原文找答案,請一個同學起來回答。
學生乙:“逐使之行成于吳。”
對了,“行成”是什么意思?
齊答:求和。
那么是使誰向吳求和呢?
生答:文種。
沒錯。俗語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求和的目的,我想大家都猜得到了,那么他們有沒有順利達到目的呢?請繼續往下看第二段。
第一句話即表明了夫差,即吳國的最高領導者欲和。請同學們想想倘若你一個軍事領導人,正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但又沒有完全消滅他們的時候,你會不會那么容易就和敵方講和呢?
齊答:不會。
而夫差這么輕易就和對方講和了,他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啊?是不是想“你越國區區五千人馬對我強大的吳國已經毫無威脅力了,跟你講和又怎么樣呢?”可見夫差很輕敵,已經以強者自居了,對吧?
齊答:對。
那么讓我們看看他的臣子們態度如何?他們是支持還是反對?
生答:反對。
全反對?沒有支持的嗎?
有。
對了,吳子胥反對,但太宰伯喜否是支持的。為什么會有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的呢?我們看看他們各自的理由。請齊聲朗讀子胥說的話。
子胥的話字字鏗鏘,十分有說服力,如果你是夫差,你肯定會聽他們的話?
生答:對。
但是夫差沒有聽從子胥的勸諫,他聽了誰的話?
生答:太宰喜否。
對的,太宰喜否是怎么說的。
太宰喜否主張適可而止,大家想想這豈不是等于幫越國說話嗎?他為什么要幫越國說話呢?
生答:中了美人計。
對了,越國用美人計收買了太宰喜否。到此為止,子胥和伯喜否為什么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的根本原因是不是很明顯了?子胥從什么立場出發的啊?
齊答:國家利益。
對,子胥的勸諫為國家大局著想,而太宰喜否呢?
齊答:個人利益。
沒錯,伯喜否自私、貪婪,只想滿足自己的私欲而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兩種不同的人格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那么關鍵就看其領導者,而夫差卻聽從了喜否的話,因為他的話對夫差來說是正中下懷,他不是本來就想擺出一副強者的姿態嗎?!講和要意味著放棄進攻,這樣越國亡國的危險就輕易地解除了,這個結果若不從越國的角度可概括為什么呢?
明確:勾踐存國。
總結1、2段內容,突出勾、夫二人的對比,結果一個是使國家從被動變為主動,一個是使國家不利。
問:國家保住了,倘若你是勾踐,下一步你會怎么做呢?
某學生馬上答:招兵買馬。
勾踐是怎么做的呢?下節我們再一起學習。
上節課最后老師留了一個問題:你要是勾踐,存國之后你會做些什么?有一個同學馬上就說要招兵買馬,看來這個同學非常急于替勾踐報仇。但是我們常說:“君子報仇,十年未晚”,要干大事業的人,性子不能這么急躁呢?
生答:不能。
對,我們想想,一個國家在戰后,尤其是戰敗國,其精壯人口大量戰死沙場,物質和財富也消耗得差不多了,國家衰弱,人口稀少。沒有人,去哪兒招兵呢?沒有物資和money,買什么馬呢?(學生笑)再有倘若再加上民怨沸騰的話,即使有人有馬,誰又愿意替你賣命呢?那么這些勾踐都注意到了嗎?
生答:注意到了。
對,從哪里可看出啊?從第三自然段勾踐說的話中就可以看出。
因此,要復仇,首先要怎么做?
齊答:使國重新強大、興盛起來。
那么,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來。
明確:勾踐復國。
具體來說,首先是主動承擔戰敗的責任,其次是改變治國策略。說到國策,就肯定有外交和內政,那么勾踐對外、對內各采取了什么措施,還有,對民和對己的態度又是怎么樣?
卑事夫差等對外措施。這是不是一種互利的外交關系呢?
生答:不是
所謂“弱國無外交”不是說這個國家沒有外交事務,不用處理對外關系,而是說它在外交事務上沒有發言權,只是低頭做小.大家看越國此時是不是這樣啊?連堂堂一國之君都要為人牽馬,何其屈辱!那么請問這樣做是吳國強迫他們,還是構勾踐心甘情愿的?
答:心甘情愿的。
對,這是他的治國策略之一,對吧?但是他們為什么心甘情愿這么做的?是不是很沒骨氣呢?
答:不是。
為什么要這么卑下?
學生丙答:為了爭取時間,是緩兵之計。
對了.這位同學答到點子上,我們想想,復國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呢?
不是。
倘若吳國在越復國的中途翻臉,求和之舉不就功虧一簣了嗎?因此這些對外措施就是要討好吳國,先穩住吳國,緩和局勢,讓吳國放松警惕,減少對越國的戒心。可見,勾踐是多么深謀遠慮,處事是多么的謹慎!
鼓勵生育政策。
倘若讓勾踐坐到今天江主席的位置上,會有什么后果呢?
學生笑,有學生故意答:人多力量大,能戰勝美國!
現代戰爭是靠人多就能打勝仗的嗎?是靠先進的科技。那么人口就只會使國家的經濟不堪重負,所以同學們千萬不要模仿!不同的歷史條件之下,治國的政策也不相同,要從客觀實際出發。
國人請戰勾踐為什么要推遲?
勾踐欲擒故縱,再次把以前戰敗的責任歸咎到自己身上,顯得非常仁厚,使國人更加愛戴他,從而把他們的同仇敵愾的情緒推到一個新的高峰。
勾踐為什么要"助天滅之"?
中國古代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認為天與人之間能夠相互感應,人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上天就會懲罰他,現在夫差如此昏庸,天也要滅他。勾踐這樣講,就為自己挑起復仇的戰爭找到更合理的借口,國人就會更加賣力。
越國伐吳,國人為什么皆勸?
勾踐在復國時,采取了有效的治國方略和親民措施,使國家強大,人民富足,于是百姓覺得"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勾踐是值得他們為之效死的國君,故他們同仇敵愾,互相勉勵一心伐吳,為越國報仇。
在國富民強、民心所向良好局勢下,勾踐攻伐吳國勢如破竹,一戰再戰,一勝再勝,終于滅掉吳國。學到這里.同學們有沒有為勾踐成功滅吳感到痛快呢?
有學生答有,有學生搖頭說沒有,鈴響。下課。
上節課講到勾踐成功滅掉了吳國,我問同學們有沒有痛快的感覺,同學們有的說有,有的就拼命搖頭。那么搖頭的同學可能是比較冷靜和理智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有無正義和非正義可言呢?
齊答:沒有。
對了,誰贏誰輸,意義并不是很大。但是我們說,感到痛快的同學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勾踐經過了這么長的時間的艱苦準備,我們覺得這一仗該是他贏的,對不對?
齊答:對。
那么請問同學們,本課的課題是什么?
齊答:勾踐滅吳。
沒錯,我們一看課題就覺得本課的重點應該會寫"滅吳"這件事,對不對?
齊答:對。
但是學過課文之后,真正寫到滅吳是在哪些地方呢?
有人答后兩段,有人答最后一句。
是的,寫到滅吳這件事只有后兩段,而正面寫直接滅吳的只有最后一句。那么作者的大量筆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答:存國、復國。
對,寫了許多勾踐在滅吳國之前的準備工作。請同學們想想作者為什么要這樣的詳略處理呢?他寫這樣一篇歷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僅僅為了客觀地記錄下勾踐滅吳這個事實?
部分答不是。
那么他的意圖在哪里?
學生沉默思考。
其實一篇優秀的歷史散文,往往在客觀史實中寄寓著深刻的歷史經驗教訓,這是我國古代史傳文學的優良傳統。《左傳》《國語》等史書,是這一傳統的最早體現者。《勾》一文就是這樣。請問本文真正能為我們提供經驗教訓的究竟是后兩段還是前四斷段?
齊答:前四段。
對了。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筆墨去寫滅吳前勾踐的準備,就是為了寄寓這件事的經驗教訓。倘若我們能從這篇課文中學到一些道理,從他所寫的歷史人物身上學到一點可取的東西,那么我們對這篇課文的學習才算得上是“功德圓滿”的。
首先我們來總結一下越國最終能滅掉吳國,最根本的原因,
學生丁:勾踐深得民心。
對了。這個同學一下子就答到點子上。勾踐由于勵精圖治,忍辱圖強,所以深得民心,在民眾的傾力支持下一舉滅掉了吳國。但是,我們想想,倘若吳國的國君也像勾踐那樣,吳國實力很強的話,越國能不能這么輕舉滅掉吳國呢?
答:不能。
那么吳國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紛紛答:夫差輕敵,輕信小人。
對了!吳國君王夫差倨傲縱敵,聽信佞臣,不聽忠言,放松了對越國的警惕,過著安逸的生活,失去了民心,最后身死國亡。其實子胥曾不止一次勸諫夫差不要放過越國,但是夫差不但不聽,還處死了子胥,后來越兵攻破吳都時,夫差決定自殺,死前吩咐其手下,在他死后的臉上蒙一塊白布,因為怕沒臉去見伍子胥,下場凄慘。由此我們從中也可得到一些經驗教訓。如:“得民心者,得天下”,“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由于揭示了這樣深刻的經驗教訓,勾踐滅吳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對后世影響非常大,而勾踐滅吳后,稱霸中原,成為春秋時代最后一個霸主,歷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聊齋》的作者蒲松齡就曾經寫過一副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這幅對聯出現了兩個著名的成語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臥薪嘗膽”。有哪位同學知道這兩個故事的,請講講。
學生答:聽過這些成語,但不知道意思!
那讓老師來告訴大家。首先是“破釜沉舟”,講的是我國秦代的又一位王者——楚霸王項羽,我們后面有一篇課文《鴻門宴》里,講會講到他。當時他作為上將軍,率領其軍隊與秦軍交戰,要越過漳河到對岸搶占對方的陣地,為了表示有進無退,有戰必勝的決心,他與軍隊渡河之后,要把軍隊中的“釜”——古代一種煮飯的鍋,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爛沉到江底,
有學生應答:背水一戰。
對,有這個意思,于是他的軍隊士氣高漲,異常勇猛,與秦軍大戰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勝利,打敗了秦軍的主力,為以后攻破秦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就是“破釜沉舟”。而“臥薪嘗膽”講得又是誰呢?
齊答:勾踐。
對了,我們課文哪里提到了這個故事呢?
答:課后練習三。
讓我們一起看看勾踐像。看著這幅畫,想必大家已經感覺到,一股克己自勵、發憤圖強精神力量。蒲松齡這幅對聯寫得是相當之好的,當同學們面對一道道需要攻克的難題的時候或者面對高考沉重壓力的時候,大家就想想項羽和勾踐,只要有決心并付出了努力,你們的汗水就決不會白流。
那么,通過對課文和成語典故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勾踐那么多的事情,大家一定對他有新看法,讓我們全面的看看勾踐是個怎樣的人,討論一下他有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