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白楊語文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白楊》(第二課時)合作學習教案(全課分3課時授完,第一課時熟讀課文,大致把握課文內容,同時講讀第一部分,了解白楊樹給人們的初步印象;第三課時講讀最后一部分,總結全文)
一、教學目標
1、找出爸爸介紹白楊的段落,理解白楊的特點。
2、體會爸爸借白楊表白自己的心愿的有關語句。
3.背誦本課所學內容。
題型選擇:必答題,搶答題。
二、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提問4號組號,二組補充或質疑)。
1、爸爸是怎樣介紹白楊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第三部分講什么?
(二)一、五、八組各推薦3人,分別扮演爸爸、哥哥、妹妹,分角色朗讀課文。三、四、七分別推薦1人評議。
(三)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迅速找出描寫爸爸神態的詞語。(搶答)他在想什么?(五組推薦回答)
2、迅速找出描寫爸爸動仡的詞語。(搶答)從這些詞語可看出什么(八組推薦回答)
板書:
出神、沉思
↓
微笑→撫摸
↓
消失、嚴肅→說特點{直,生長范圍廣、適應性強,抗自然災害
3、齊讀爸爸說的話。
(四)集體背誦第二部分內容。
(五)讀一讀,議一議,你認為第三部分哪些句子含義深刻難理解。小組內互相提出來討論。(抽二、四組)投影儀打出有關句子。
1、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提問30號組員,其他組補充或質疑)
2、這兒需要它們,他們就在這兒生根了。(提問40號組員,其他組補充或質疑)
(扣住"表白","生根"等詞語,領會含義)
3、聯系上文理解爸爸神態變化的原因,"撫摸"體現爸爸對子女的愛和希望。
(六)各組練習背誦第二、三部分內容。(抽一、二組)
(七)質疑問難。分別由同組或異組或教師解答。
(八)教師評價本課合作學習情況。
《白楊》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九冊第六組中的一篇課文。講的是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以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邊疆的心愿。本文借物喻人,含蓄深刻,是訓練學生如何體會文章內容所表達思想的典型課文。本組課文重點訓練項目是"從內容體會思想",因此,編者在讀寫例話中以《白楊》為例來說明怎樣從內容中體會思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關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學習。''''發現''''事物變化的因果關系及其內在聯系,形成概念,獲得原理”,同時“教師要熱愛、尊重和信任兒童,師生人格上平等;兒童之間也彼此熱愛,相互尊重。把''''合作''''作為教育、教學關系的核心形式,共同探索和發現,使兒童獲得認識的快樂”。
根據上述教育理論,我們在教學《白楊》時,針對課文表達特點,我們擬嘗試小組互助合作學習這一模式。這一模式最主要的特點是:
1、目標依賴,利益一致。即小組各成員既依賴于自己的努力,同時也依賴于小組中的每個同樣的努力。大家目標一致,共同努力,共同獲益。
2、責任明確、義務感強。即每一成員都要有集體榮譽感,也有幫助本組同伴的義務。
3、參與度大,溝通面廣。由于是互助合作學習,可避免積極參與討論和解答問題的只有極少數學生,大多數是旁觀者這一現象。同時,不僅能改善師生雙向信息的溝通,而且能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
4.學生自主、教師促進。由于在互助使用學習過程中學生有責任感和義務感,"我要學"的動機和愿望必然強烈。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體現。同時,也導致了教師角色的重大轉變,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更是學習的指導者、咨詢者、角色示范者和學生在一起時,是共同探究、創造的"搭配"。
其操作過程是:
1、提出目標和學習要求。
2、分組學習和討論。
3、大組交流、討論:
4、教師評價、獎勵。
各組完成討論后,教師組織全班交流。方法:(1)按座位號指定組員答題;(2)小組推選組員答題。一個小組發言結合后,由其他組提出補充意見或提出不同看法。
注:擬寫本教案時參考了教育實驗叢書《個性優化教育的探索》(盛群力、金偉民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和《現化教育理論與實踐》(賴志奎、方善森主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