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秦朝集權制度形成歷史教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圖片說明
秦朝疆域圖
史載:秦朝的疆域“東至海暨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塞、并陰山至遼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又經過了多次擴張,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時,秦朝的疆域達到了空前的范圍。秦朝的疆域包括了戰國后期七國舊地的全部,但一部分是新從其他民族手中奪取的。
大約在公元前222年至221年間,秦軍在平定楚國的江南和越國舊地后,就進入了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當地的越人政權,設置了閩中郡。
秦朝的新疆域包括嶺南地區,即南嶺以南今廣東、廣西和越南的東北部,是百越諸族的聚居地,戰國時還不是楚國的領土。根據《淮南子·人間訓》的記載,秦始皇的動機是“利越之犀角象齒翡翠珠璣”,因此命尉屠睢率五十萬軍隊分五路南征。由于越人以叢林為依托奮勇抵抗,三年中秦軍死傷數十萬,連尉屠睢也在越人夜襲中喪生。所以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才又征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同年設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基本結束了軍事行動。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為基地,向西、北兩方面擴張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上游,占據了邛、笮、冉、駹等部族地區。向南又整治開通了一條“五尺道”,從今四川宜賓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線控制了不少據點,設置了一些行政機構。但由于投入的兵力和派駐的人員有限,統治并不鞏固,所以在秦亡后就都已經放棄了
在西北,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前215年)派蒙恬率三十萬軍隊趕走了河套一帶的匈奴人,第二年在陰山以南、黃河以東設置了九原郡,管轄新設的34個(一說44個)縣。但這些地方本是戰國時趙國的舊地,連秦始皇令蒙恬筑起的萬里長城,實際上也是以戰國時秦、趙、燕三國已筑過的長城為基礎的。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以往曾不時侵入內地,秦朝的措施主要還是出于軍事上的防衛目的。
秦始皇時代的人口總數在2000-3000萬之間,但在經過戰國末年長期的戰爭之后,人口數量已經有了很大幅度的下降,所以當時普遍存在的是勞動力的不足,而不是人口壓力。
秦始皇像
秦始皇畫像是著名畫家劉旦宅于1959年參考《歷代帝王像》的古畫風格創作的。秦始皇頭上戴的叫冕或旒冕。冕是古代帝王和諸侯所戴的禮帽,旒是冕前后垂掛的玉串。按規定,帝王的旒應是12串,珠料是白玉。冕上的平板叫板,在冕冠兩側,還對穿一個孔,用來穿插玉簪,將冕冠與發髻拴在一起。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絲帶,戴冕冠時,帶從頜下繞過,再系在簪的另一端。在絲帶經過兩耳的位置時,各垂一顆黃色的珠玉,叫“充耳”。充耳掛在耳邊,走起路來一晃一晃,意思是提醒戴冠的人勿聽信讒言。“充耳不聞”一語,就是由此而來。與此相稱,冕冠上的冕旒垂落下來,正好擋住眼睛的視線,叫“視而不見”,意思是說,戴冕冠的人不必去看那些不該看的東西。秦始皇身穿的冕服,按規定冕服上有12種圖案,如日、月、星辰(取其照臨意);山(表示穩重);龍(表示應變);華蟲(一種雉鳥,表示文麗);宗彝(一種祭祀品,表示忠孝);藻(水草,表示潔凈);火(象征光明);粉米(取其滋養);黼(fǔ)(斧形,象征決斷);黻(fú,亜形,象征明辨)。鞋是紅色的,叫赤舄(xì)。腰系黃赤大佩,長二丈九尺九寸。秦始皇腰間左側戴有玉佩,是用白色玉石制成。當時的制度是“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另外,還佩戴一柄長劍。他目光炯炯,虎視眈眈,一副威嚴而傲慢的神態。流露出了當年他威震六國、一統天下的勃勃雄心。秦始皇畫像現陳列在國家博物館。
秦陽陵虎符
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撥軍隊的信物。虎符用銅鑄成臥虎狀,背有銘文,分為兩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半留存在朝廷,左半發給地方官吏或統兵的將帥。調動軍隊時,須由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秦朝陽陵銅虎符長8.9厘米,寬2.1厘米,高3.4厘米,中分為二,左右半符各有錯金篆書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12字。用虎符調兵是保證兵權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
秦半兩錢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統一貨幣,以黃金(金餅)為上幣,用鎰(二十兩)作單位;以銅質圓形方孔錢為下幣,用半兩作單位,即“半兩錢”。通行全國。同時,廢除六國舊幣,不準以龜貝、珠玉、銀錫之類充當貨幣,并嚴禁地方和私人鑄錢。秦半兩錢直徑3~3.6厘米,重8克左右,面鑄篆書陽文“半兩”2字,史稱“重如其文”,即實重為秦衡制中的“半兩”。這種圓形方孔幣的形狀一直沿用至20世紀初。
商鞅方升
此器是商鞅任“大良造”時所頒發的標準量器,現藏于上海博物館。方升全長18.7米,升縱7米,橫12.5米,深2.3米,容積202.15立方米,重0.7公斤,為長方形的有柄量器。器的外壁刻銘文,共75字分別為,(底部銘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左壁銘文)“十八年,齊(率)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前壁銘文)“重泉”。銘文中的十八年,即秦孝公十八年(公元前344年),“商鞅方升”是商鞅變法時統一量器的最有力證明。
秦銅權
1991年在陜西華縣赤水鎮出土。衡器。高5.5厘米、底徑9.8厘米、重2063.5克。權即砝碼,秦權有銅制和鐵制兩種。此權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度量衡的40字詔書,并鑄有陽文“八斤”2字,實測后推算,當時每斤合現今257.925克。
寫有法律條文的秦簡
1975年,在湖北云夢縣的睡虎地秦代古墓中,出土了一大批竹簡(1155支,另殘片80片)。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內文為墨書秦篆,寫于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在這批珍貴的秦簡中,有相當多的一部分記載的是與秦律有關的法律和文書,包括律文、問答以及其它文書資料等。其中的律文部分是目前為止能見到的中國古代最早的法律條文,因發掘于云夢,又稱之為云夢秦簡。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面的發展歷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重點閱讀
秦初群臣關于實行分封制還是郡縣制的爭論
丞相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始皇下其議于群臣,群臣皆以為便。廷尉李斯議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
秦的中央集權制
韓非總結戰國諸子的學說,創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權的政治理論。秦始皇根據韓非的政治理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集一切權力于皇帝,是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下設中央政府,除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以外,還有將軍(掌征伐)、廷尉(掌刑罰)、治粟內史(掌財政經濟)、少府(掌山海池澤的稅收供皇室的費用)、博士(備顧問)等官。地方政府設郡、縣,郡有郡守(掌一郡政事)、郡尉(輔佐郡守并主軍事)、監御史(監視郡守);縣有縣令(萬戶以上稱縣令,不滿萬戶稱縣長,掌一縣政事);各級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集權制的職能,主要是統治百姓,此外還有抵御外部的侵擾和調整統治階級內部的利害沖突。中央集權制鞏固與否的關鍵在于皇帝對法(法律、法令)、術(權術)、勢(權勢)、度(限度)的掌握和運用。如果皇帝能駕馭權臣、控制地方、管轄百姓,中央集權就是強大的、鞏固的,否則就相反。秦末,中央集權運用失度,對農民的剝削壓迫超出農民所能負荷的限度,結果農民起來摧毀了秦的中央集權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經濟基礎,是封建的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和農民階級的個體土地私有制。秦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經過歷代封建王朝的調整與補充,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的主要政治制度。
統一車軌、馳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以咸陽為中心的馳道。主要干線有兩條:一條向東直通過去的齊、燕地區;一條向南直達過去的吳、楚地區。“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筑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漢書·賈鄒枚路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又下令修了一條由咸陽向北直通九原郡的“直道”。再加上修筑在西南邊疆的“五尺道”,以及在今湖南、江西、廣東、廣西之間修筑的“新道”,就構成了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道路網,并設有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休息,更換馬匹的驛站。同時秦又規定車輪的間距為6尺,便利交通往來,促進了當時各地經濟、文化交流,也有利于政令的通達,軍隊的調遣,以維護國家的統一。
統一文字
漢朝人許慎在他的《說文解字·敘》里說,戰國時期,各國“田疇異(畝,田畝大小不一樣),車涂(途)異軌(車輛的寬狹不一樣),律令異法(法令不一樣),衣冠異制(衣服帽子的式樣不一樣),言語異聲(說話口音不一樣),文字異形(文字寫法不一樣)。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于是把原來的史籀大篆簡化成小篆,由李斯作《倉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這三部書既作為學童的識字課本,又是推行小篆的范本。那時候,因為“官獄職務繁”,迫切希望進一步簡化文字。縣吏程邈因得罪始皇,關在獄中,他經過十年的悉心鉆研,造成了一種更為簡便的文字。秦始皇知道以后,很贊賞這種簡化的字體,免了他的罪,升了他的官,把他編造的簡便文字命名為隸書。隸書到西漢初年就通行全國了。隸書書寫簡便,跟現在的楷書已經很接近了。
靈渠
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興安縣境內,一稱湘桂運河或興安運河。秦派兵進入越族地區時開鑿。靈渠長34千米,其中4.5千米為人工開鑿,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人工運河之一。它溝通湘、漓二水,聯系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成為聯絡中原與嶺南地區的水路通道,是保證秦始皇統一嶺南的一項戰略工程。靈渠初名秦鑿渠,或僅稱渠。后因漓水上游為零水,亦稱零渠、渠,唐以后始稱靈渠。
靈渠的渠道工程非常艱巨復雜。靈渠渠道穿行于丘陵地帶,坡度大,水流急,行船困難。當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意將河道開鑿得迂回曲折,以便延伸流程,殺緩流速,利于平穩行船。同時,每隔一段路程,設置一個“陡門”,又叫“斗門”,就是簡單的船閘,可以啟閉,以便分段攔蓄渠流,使水位逐段抬升或降下,船只節節前進,安然過山。這實際上就是現代的梯級船閘的設計方法。我國用這個方法開鑿靈渠,比美國所修的巴拿馬梯級運河早兩千多年,它充分說明了靈渠設計者的匠心和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創造才能。
秦長城
秦統一以后,保留了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加以修繕和連接,建成一條西起隴西郡臨洮,東至遼東郡的長城,長五千多公里。秦長城北邊的一段,沿陰山山脈的狼山、烏拉山、大青山往東,經灤河上游直至遼東,位置在現在明長城的北邊。秦長城遺跡,至今仍有殘存,如山西大同北的“紫塞”,甘肅岷縣城西,開城縣北均有長城的遺址。這些遺跡有的是用土摻碎石子夯筑,寬窄高厚因地形而異,一般下寬5米,高約1~4米,夯層8~10厘米;有的用石塊砌成內外整齊的城墻,保存完好的地段,有的高5~6米,下寬5米,上寬3米。長城在當時歷史條件下,起到一定的防衛作用,但其作為偉大的建筑工程遺留后世,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富于智慧和獨創性的見證。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秦始皇為什么對丞相車騎的多少如此在意?這則小故事反映了什么問題?
解題關鍵:本題是一道依據材料設計的問答題,旨在培養和考查學生解讀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時,一要理解材料的歷史內涵,從中獲取有效信息;二要分析有效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
思路引領:本題有兩問,審題后要逐問作答。后一問貴在獨立思考,運用發散思維多角度分析問題。
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認為皇帝獨尊、皇權至上;丞相作為百官之首,排場過大,有損皇帝的權威。
反映了:①皇權與相權的矛盾;②事無巨細,皇帝獨裁;③秦始皇猜忌、殘暴的個性。(此問答案具有開放性,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圓其說即可。)
本課測評
比較西周的分封制,分析秦朝郡縣制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解題關鍵:這是一道比較分析題,解答好此題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即準確理解分封制和郡縣制這兩個歷史概念,以及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歷史知識。解題關鍵在于精心審題,明確試題的考查范圍和重點,以及答題的要求。
思路引領:首先要概括指出分封制的特點,其次要從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不同的角度,分析秦朝郡縣制對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答案提示: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實行的,受封的諸侯爵位世襲,擁有領地,可以設置官吏、建立軍隊、征派賦役,具有很強的地方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甚至危及中央政權。
秦朝郡縣制是在國家大一統的條件下按地域劃分的地方行政機構,郡縣官吏由皇帝任免調遷,官位概不世襲,沒有封地,必須服從中央。
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根本性變革。秦朝通過郡縣制,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學習延伸
想一想,人們對長城的看法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反差?你怎么看秦修長城?
解題關鍵:本題旨在培養學生解讀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重在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形成探究式學習方法。
思路引領:在解讀材料的基礎上提煉出對長城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后,再探究原因,并概括說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原因:①看問題的立場和角度不同。②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和認識有變化。
看法:①長城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的產物,長城的修建對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保衛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經濟和文化,有積極的作用。②長城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建筑,是勞動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③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長城逐漸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④修建長城給當時的人民確實造成沉重的徭役和苦難,這也是文明演進所付出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