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數據財產保險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保險業應用大數據的可行性分析
(一)保險業應用數據的傳統
對于傳統型數據的應用,保險業有著悠久的歷史。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總結發現,在隨機現象的大量重復中往往會出現幾乎必然的規律,這種規律即大數法則或大數定律。概率論中的大數法則就是保險人計算保險費率的基礎,只有在承保大量風險單位的情況下,大數法則才能顯示其作用。根據大數定律的另一個特點,風險單位的數量越多,風險的預期損失就越接近實際損失。保險人正是憑借這種方法比較精確地預測風險,合理厘定保險費率。長期的數據分析傳統不僅為保險業積累了許多數理分析人才,同時也養成了保險業數據分析的傳統和習慣。這些都為保險業應用大數據墊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保險業應用大數據的硬件條件
數據具有大量、高速、多樣、價值的特點,這說明大數據中的數據具有即時性而不是一成不變的,數據量龐大而復雜,對處理分析能力有很高的要求。保險業雖然有很豐富的對傳統數據的數理分析經驗,可是對超大型數據的分析必須依賴專業的存儲技術和計算技術。保險公司需要先租賃互聯網企業專業的數據存儲設備,運用互聯網企業的云計算分析能力對數據進行計算,尋求想要的信息。
(三)保險業應用大數據的軟件條件
近年來,許多有過傳統數據分析基礎的人,開始關注大數據的分析,一種新的職業也隨之誕生,即“數據科學家”。與傳統科學家不同,數據科學家還需要有互聯網思維、懂軟件程序和統計學。大數據技術僅僅為我們提供參考數據,它是一種信息資源,是一種幫助人們理解世界的工具,但是它不解釋信息,對數據的分析解讀仍然需要專業人才來進行。由于保險公司的經營方式、經營基礎、經營環境和經營對象等方面與其他企業存在明顯差異,保險公司應該成立自己的數據分析部門,培養了解自己行業的專業數據分析人才。
二、大數據在保險業中的應用——以眾安財險為例
(一)眾安財產保險公司背景
眾安財產保險公司(下文簡稱“眾安”),是我國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是保險業與互聯網業合作的一種大膽嘗試。眾安保險是由平安、阿里巴巴、騰訊等國內知名企業發起,保監會批準成立的網絡保險公司,公司的注冊資本金10億元人民幣。眾安作為一家互聯網在線財產保險公司,完全顛覆了我國現有的保險營銷理賠模式,不設任何的地域性分支機構,而是完全通過互聯網實現銷售和理賠。這一轉變是對保險業運營模式的大膽嘗試。
(二)大數據在眾安財產保險公司的應用
1.大數據在業務費率制定中的應用。
傳統的費率厘定是通過分析這一類人的風險發生概率,再根據風險發生的概率厘定這一類人的保險費。獲得的數據量越大,在數據中獲得的有效信息也就越多。眾安在擁有龐大的有效數據和云計算能力的前提下,有能力將費率的厘定更加具體化,由一類人細化到幾十個人甚至一個人。隨著風險的復雜化,平均費率已經不能準確反映每個成員的風險發生概率,一些細微的個人生活習慣往往就會增加發生風險的概率,支付寶、淘寶、微信等APP已經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對這些功能性APP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可以細化人群,分析使用者的生活習慣,通過對客戶生活習慣的分析,一方面可以細化同類人群,另一方面可以更準確地評估人群將會面對的風險。
2.大數據在客戶服務中的應用。
客戶關系的維護,除了即時快速解決客戶的問題之外,還需要根據客戶的不同投其所好,提高客戶消費的滿意度,從而提高客戶的忠誠度。眾安財險的龐大數據量中,記錄了許多客戶的日常生活數據,大到瀏覽、交易記錄,小到登錄社交網絡的時間,就像現在許多APP或者門戶網站所推出的根據瀏覽的記錄對你進行你可能喜歡商品的推薦。眾安通過對客戶在淘寶、支付寶、微信等多家公司的各種信息數據的收集分析,有能力分析出一個客戶的個人喜好、經濟水平、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在客戶需要服務的時候及時為客戶解決問題,甚至在可能發生問題前對客戶進行提醒,避免損失的發生。對龐大的客戶群體施行這一行為是傳統保險業客戶服務部門無力為之的。眾安良好的數據分析能力,合作伙伴的強大數據收集能力,都能有效提高眾安的預測能力,并為眾安帶來質的變化。
3.大數據在業務開拓中的應用。
眾安通過大數據分析,獲取客戶需求、心理等方面的信息,獲取潛在的目標客戶,進行有針對性的行銷策略,力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市場細分可以合理分配公司的營銷資源,避免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在尋求經濟收益增長的前提下控制成本。優質的數據加上強大的數據分析能力,使得眾安在對客戶的了解和對市場的預測方面有著其他傳統公司無法比擬的能力。
(三)實例分析總結
綜上所述,大數據的運用是時代所趨,傳統行業與互聯網行業的合作也并非遙不可及。只需要找到一個良好的合作模式便可以達到共贏的效果。在服務經濟的今天,客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僅僅運用大數據的預測能力就可以使公司在這個不斷變化的市場中知己知彼,尋求穩定的發展。
作者:劉士恒 許靜 單位:沈陽工程學院技術經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