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素質教育文化建設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校園文化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校園文化建設能夠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實行自我教育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良好的校園文化如同“春夜細雨”,悄無聲息地為素質教育提供精神動力、良好的校園文化如同“轉化器”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素質教育是高等學校十分重視的問題。本文從校園文化建設的角度,闡述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以及與素質教育的關系,進一步提出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以提高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效。
【關鍵詞】素質教育;建設;關系
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高等學校十分重視也是全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它關系到我國高等人才的培養方向、人才質量,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高校教育者擔負著在高校內部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使大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素質、成為德才兼備的社會棟梁之才是高校肩負的光榮使命。筆者認為,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轉變思路,著眼于挖掘校園潛在環境的資源,加強良好校園文化的建設,以提高素質教育的實效。
1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環境是影響人生展的三大要素之一,而校園是環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生活于世上的一種特殊環境,同時又是把校園文化的影響有效地轉化為人的心理的一種特殊活動,它對教育和教學有著重大的影響。
學校教育環境主要包括顯在環境和潛在環境兩部分。因而校園文化建設也包括現顯在的校園文化建設和潛在的校園文化建設兩個部分,顯在的校園文化建設是指有明確目的性的課程設置和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它可以迅速、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知識、智力和各種個性品質。而潛在的校園文化建設則是指以暗示為手段、無特定目標的學校生活質量、校園文化氛圍、教師態度以及教學活動的道德背景所傳遞的內容等。多年來,高校教育工作者只重視顯在的校園文化建設對素質教育的作用,而無視潛在的校園文化建設對素質教育的影響,事實上所起到的教育效果并不令人滿意,甚至出現了事與愿違的現象。究其根源不在于學生們缺乏道德知識,而是教育者在施教過程中沒有很好地將道德教育與現實生活、學生實際相結合,沒有很好地幫助學生將所習得的道德觀念、思想理論內化成個體的價值取向并保存下來。
2校園文化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對大學生實施素質教育,不是憑強制性的理論灌輸就一勞永逸,也不是靠苦口婆心的說教就大功告成,它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教育能否真正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質,關鍵就在于這些教育的內容能否與學生的實際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的體驗很好地結合起來,而這種活動總是特定的校園文化或氛圍中進行。作為素質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環境因素,校園文化建設已成為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之一。
2.1良好的校園文化如同“春夜細雨”,悄無聲息地為素質教育提供精神動力。
無論是賞心悅目的校園環境、鼓舞人心的校訓格言,還是和諧的人際關系、積極進取的校風學風都是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在不經意間使受教育者的感覺器官得以生動的刺激,心靈得以深刻的浸染,不知不覺地接受隱含于其中的觀點、價值。
2.2良好的校園文化如同“轉化器”,促進學生將從外部獲得的道德、知識、能力等素質較好地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主體素質。
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不僅直接受直接經驗的影響,而且也受觀察的影響,通過他人的行為及結果,成為個人的價值觀念并保存下來,這個過程需要教育者選擇合適的機會,創造一定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耳濡目染,獲得情感上的體驗,把價值觀和道德準則溶為個人內在的品質,促進道德成長,并以一定的具體行為表現出來。但值得一提的是校園文化的教育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如何有意識地在可能的范圍內去干預和避免消極因素,發揮良好的校園文化的的積極教育影響,把消極影響納入可控制的范圍,就成了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問題,也是素質教育獲得最佳教育效果的關鍵所在。
3校園文化建設能夠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
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強調校園文化建設對深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的同時,應高度重視校園潛在環境建設,減少潛在環境的負面影響,著重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3.1美化校園環境,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在校園環境中營造出高雅的品位、濃厚的文化氛圍、融洽的師生關系,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凈化其靈魂,升華其人格。
作為社會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校園文化必須弘揚主旋律,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養成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情感;認清肩負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自覺地把自身的發展與祖國的繁榮緊密聯系在一起。這是素質教育的靈魂之所在,也是創建優良的校園文化的核心之所在。
3.2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教師自身既是顯在教育環境的一分子、是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載體,又是潛在教育環境的一分子。教師多方面的為人師表,處處嚴于律己,其本身就是一種管理,它對學生所起的示范和感染作用是難以估量的。因此,高校應加強教師的政治思想工作,提高教師的人文素質和現代科學技術素質,掌握進行素質教育的技能和技巧;引導教師樹立“大德育”的教育觀,將教育的視野從智力領域擴展到非智力領域,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更多地注重學生理想信念、道德人格和思維方式的教育。
3.3依托信息媒體,建立素質教育的新陣地。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廣泛應用,大學校園的信息化趨勢方興未艾。一個以信息化為主要特征的校園環境正在形成。高校應正確看待網絡信息對師生思想的影響,充分利用網絡快捷、生動、便利、開放等優勢,將信息媒體不僅僅作為大學素質教育的一個工具,更應成為素質教育的主陣地。一方面,在校園網上開設以正面教育為主的“德育版塊”、“學生主頁”,就學生普遍關注的學習、生活等熱點話題、重要新聞展開討論,暢所欲言,讓學生成為版塊真正的主人;選擇符合學生身心健康與發展要求的網站,幫助學生獲取豐富的先進思想的教育資料,努力構建健康的網絡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加強對網絡的管理和控制,制定一定的規章制度,規范網上行為,為青年學生提供良好的網上生活空間,創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同時,對學生中已存在的不良因素,變傳統的“控制”手段為正確的“疏導”方式,找出問題的癥結,增強判斷是非的敏銳力,提高免疫力,在大量的網絡信息面前保持清醒的頭腦。
4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實行自我教育
傳統的德育教育歷來脫離社會問題和現實矛盾,只重視向學生進行正面灌輸,讓學生接受“永遠正確”的思想觀念,導致教育流于形式,降低了學生對學校德育的信任度,助長了逆反心理,對道德教育產生排斥和抵觸情緒。高校應發揚民主,尊重學生的主體意愿,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素質教育中。
5結論
綜上,高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學校成為培養青年學生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樹立遠大理想、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和蓬勃向上精神風貌的園地,成為建設和傳播先進文化的重要陣地就成為高等學校義不容辭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