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鋼琴教學中音樂表達歌唱性的提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器樂演奏如同聲樂演唱一樣,都崇尚自然與歌唱性的音樂表達。現如今在我們日常的鋼琴教學中,音樂性和歌唱性的培養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教師和學生的重視,各音樂專業院校也為鋼琴專業的學生開設自彈自唱課程,旨在加強和提升學生音樂表達的歌唱性。本文將就日常鋼琴教學中如何提升學生音樂表達的歌唱性,做出一些探討和研究。
【關鍵詞】歌唱性;聽覺習慣;合理的呼吸;技巧訓練
一、良好的聽覺習慣有助于提升音樂表達的歌唱性
器樂演奏之所以跟聲樂演唱一樣都需要強調音樂表達的歌唱性,原因很簡單,因為歌唱性的樂句和音樂表達是最自然、最符合人們審美標準的。簡而言之,歌唱性的樂句是好聽的。所有聲音的藝術歸根結底又都是聽覺的藝術,因此培養良好的聽覺習慣、提高分辨音色的能力至關重要。在鋼琴教學中,我們時常會遇到不會“聽”的學生,這類學生往往在幼年剛開始接觸音樂時就沒有養生良好的聽覺習慣,以至于在日后的彈奏中,即便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卻缺少對于音色的變換和把控,對作品的風格性表達有所局限,樂曲的歌唱性更是大打折扣。因此在日常的鋼琴教學中,除了側重技術難點的解析和講解之外,聽覺訓練也不可小覷。教學過程中應該提醒學生用耳朵聽、用心聽,為學生示范彈奏,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分辨好聲音,讓學生去感受不同音色所帶來的音樂變化。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重視聽覺訓練,一定會讓學生逐漸對“聽”引起重視并且逐漸成為習慣,當音色好聽、旋律好聽之后,音樂表達的歌唱性一定會隨之提升。除此之外,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余生活中多聽好的音樂會和質量好的音頻資料,音樂形式可以不受限制。只有用耳朵多聽、用心多感受。才能逐漸塑造好的聽覺習慣和辨別能力,在彈奏時豐富音色變化和歌唱性、讓音樂表達更生動。
二、合理的呼吸有助于提升音樂表達的歌唱性
音樂如同說話一樣,都是聲音的藝術;樂句也如同句子一樣,需要呼吸和抑揚頓挫。在音樂的表達中,呼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我們的鋼琴專業學生常常對樂句呼吸的理解不夠透徹,誤認為只要按照譜面上的連線將句子分句、抬手后重新落下即為呼吸。其實這只是生硬的斷句,并不能稱之為樂句間的呼吸。如此這般的“呼吸”只能讓音樂聽起來生硬并且缺少流動,也無法提升音樂表達的歌唱性。試想如果如此程式化的分句應用在我們平日說話和歌唱中,就會發覺到這是多么的不協調和不自然。因此在日常的鋼琴教學中,鋼琴教師為了提升學生音樂表達的歌唱性,通常會讓他們先將所彈奏的旋律視唱出來,然后嘗試用相同的句感進行彈奏。然而在實際的實踐過程中,很多學生在歌唱時是一種呼吸狀態,彈奏時卻又是另外一種。所以在先視唱后彈奏的教學方法中,一定要注意不只是簡單的復制樂句的連貫性,更應該將歌唱中自然的呼吸感同身受的應用到彈奏當中,使呼吸自然并且與旋律相交相融。也只有將歌唱性的呼吸融入我們的鋼琴彈奏中,才能真正更好的將旋律與呼吸相結合,讓音樂充滿生機和流動性,進而提升音樂表達的歌唱性。
三、夯實技巧訓練是表達歌唱性的必要保障
英國鋼琴教育家托拜厄斯•馬太(TobiasMatthay,1858-1945)在其鋼琴演奏理論中提出:技巧是為音樂服務的,是達到音樂目的的一種手段,為了達到音樂和技巧的緊密結合,演奏者必須同時具備音樂能力與技巧能力,并運用這些能力把音樂構思和實際演奏相結合,從而在演奏中準確地體現音樂構思。在我們的日常鋼琴教學中,對學生音樂性的培養和對聽覺的塑造是提升音樂表達歌唱性的重要途徑,但練就扎實的基本功和關注技巧訓練仍然是重中之重。基本功和技巧的練習是一切表達音樂的前提和基礎,是彈奏一切好音色的先決條件。由于鋼琴屬于敲擊性的鍵盤類樂器,樂器本身決定了它不可能像弦樂或聲樂那樣自身具備歌唱性的演奏效果,因此為了表達連貫性和歌唱性,我們需要通過彈奏技巧和扎實的演奏方法才能奏出連貫而又富有歌唱性的樂句。在表達音樂歌唱性時,連奏的彈奏技巧和延音踏板最為常用,而連奏也一直是鋼琴專業學生的技術難題。故而在教師的鋼琴教學中,我們應當有針對性的為學生解答和示范這些技術性難題,從技術的層面讓學生理解如何提升音樂表達的歌唱性,讓學生聽并且感受由技術訓練所帶來的音樂色彩變化。
作者:全昊坤 單位:揚州大學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