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畢業班主觀幸福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12年4月17日星期二一、研究對象、工具和方法
1.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對象為西安某獨立院校大學畢業班學生與普通本科高校大學畢業班學生各250名。共發放問卷500份,其中獨立院校大學畢業班學生250份,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班學生250份。對問卷嚴格篩選,選出獨立院校有效問卷245份,問卷有效率98.0%;普通高校有效問卷242份,問卷有效率96.8%。
2.研究工具。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統計中心制定的定式型測量工具主觀幸福感量表(GWB,國內段建華1996年對該量表進行修訂)。主觀幸福感量表共有33項,其中1,3,6,7,9,11,13,15,16項為反向評分,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通過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分為6個因子,分別是對健康的關注(H),精力(E),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s),憂郁或愉快的心境(SH),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O),松弛或緊張度(RT)。段建華修訂后的量表重測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5,分量表與總量表的相關為0.56~O.88,具有較好的信效度。
3.研究方法。測試前向被試說明測試的目的與注意事項,主試嚴格按照心理測驗程序對被試進行團體測量,要求被試無記名獨立完成問卷,當場收卷。測驗完成后,對問卷嚴格篩選,對合格問卷進行編碼,將有效調查數據輸入計算機,將所有測量結果用SPSS17.0統計軟件處理,采用的方法有t檢驗。
二、研究結果
1.獨立院校大學畢業班學生主觀幸福感情況。獨立院校大學畢業班學生與普通高校大學畢業班學生主觀幸福感情況。結果表明,獨立院校畢業班學生的主觀幸福感低于普通高校的畢業班學生,且具有顯著差異(P<0.05)。與全國成人常模相比,獨立院校畢業班學生也低于全國成人。
2.獨立院校大學畢業班學生主觀幸福感各項目情況。對獨立院校與普通高校畢業班學生主觀幸福感各項目進行分析。結果顯示,獨立院校大學畢業班學生在對健康的關注及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方面與普通高校畢業班大學生沒有顯著差異(P<0.05);在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及松弛或緊張度方面有顯著差異(P0.05)。
三、結果討論
從研究的結果看,獨立院校畢業班學生的整體主觀幸福感較低。訪談顯示,獨立院校畢業班學生感到大學四年自己求學費用遠遠高于普通院校畢業班學生,與同培養方向院校相比,求學費用幾乎是對方的一倍。如此高的求學費用,使畢業班學生的就業期望值較高,而現實與其期望往往有較大差距。訪談中開放問題“你認為影響你主觀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中,98.4%的獨立院校學生都談到就業壓力直接影響到主觀幸福感。此外,86.5%的學生談到獨立院校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大學生業余生活相對單調是影響他們主觀幸福感的因素。獨立院校大學畢業班學生在對健康的關注及對情感和行為的控制方面與普通高校大學生沒有顯著差異(P‘0.05);在精力、對生活的滿足和興趣、憂郁或愉快的心境及松弛或緊張度方面有顯著差異(P<0.05)。這個結果顯示出獨立院校大學生有一定的心理控制與調節能力,但對生活的興趣與滿足不及普通大學生,總體感覺愉快程度較低,緊張度較高。有研究顯示,處在從學校到社會轉變期間的大學畢業生容易產生應激和壓力,且當就業率較低時,畢業生與失業的年輕人有著同樣的應激和焦慮水平。畢業生在競爭激烈的就業環境下,無論是現實存在的壓力,還是自我體驗的壓力感都十分突出。作為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就業乃頭等大事,當前激烈的就業競爭給他們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負擔。不斷增加的畢業生數量、有限的就業機會以及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都給他們的就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其心理也承受著越來越多的社會壓力,而作為還沒有全面接觸過社會的大學生來說,這樣的社會壓力又是與其相對比較稚嫩的心理承受能力不相符的。巨大的壓力,又缺乏合理的宣泄與解決途徑,是導致獨立院校大學畢業班學生主觀幸福感低的原因。
四、建議
1.學校、家庭、社會應形成合力,加強對獨立院校畢業班學生的關注與關愛。有研究指出,家庭背景特征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家庭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境,大學生不會因為離開家庭環境到大學校園生活而弱化其影響力。學校與社會應進一步完善大學生就業與福利保障及引導機制,為大學生創造良好的氛圍,只有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主觀幸福感。
2.豐富學生業余生活,進一步加強獨立院校畢業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表明,大學生體育活動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總體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正相關。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自我適應社會良好與否的重要心理指標。高的主觀幸福感通常意味著特定文化下良好的自我調適。鑒于此,獨立院校應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業余生活充實、豐富、有意義,同時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幫助學生了解和把握自身發展規律,改善自我認識方式,從而客觀認識自己,正視現實,敢于競爭,不怕挫折,放眼未來,更好地自我調適,順應社會發展。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