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略談中職幼師生職業態度及培養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幼師生職業態度的要求
幼師生的職業態度標準是什么,目前沒有明確表述。但在國家關于教師的師德標準,各種關于學前教育的法規、政策,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有這方面的體現。我們認為,幼師生對待職業基本態度,應該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幼兒為主體即要求
幼師生在將來的工作崗位上,對待幼兒要堅持“幼兒為本”的態度,幼兒好比顧客,要把幼兒當“主人”。要了解并尊重幼兒合法權益,自覺從法律的角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保障幼兒的身心不受到非法侵害。在生活與教育活動中,做到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幼兒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主人翁作用,認識兒童,了解兒童,從兒童的需要和身心發展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
(二)以立德為人師
立人先立己,育人先育德。師者人之楷模,作為教育者,必須有高尚的師德師風。幼師生將來的職業是教書育人,教師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需要幼師生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職業素養,不做有害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事。
(三)以保教專業化為從業基礎
不斷學習學前教育理論知識,加強保教技能的訓練,按教育規律辦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學以致用,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具有批判性精神和創新精神。敢于反思、實踐、再反思,具有不斷自我提高的能力。
(四)以終身學習實踐為工作作風
教育是一項需要不斷創新的工作。從事教育事業的人需要不斷更新知識,終身學習。要不斷學習先進的學前教育理論。
二、幼師生職業態度的培養策略
學校應該遵循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從幼師生實際出發,進行合理科學的幼師生職業態度的培養,讓他們在學校期間順利成長,為將來從事學前教育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高度重視、科學管理
沒有管理就沒有效益。學校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人才培養,關鍵靠管理。培養合格的學前教育工作者,需要管理層提高認識,高度重視,落實到位;需要學校按照職業教育規律辦事。在教育管理上,應突出“職業”特點。要正確把握國家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科學辦學、科學管理、科學育人。要避免只重發展速度和規模、強調專業技能技巧,輕職業態度的培養。對幼師生職業態度的培養,要統籌安排,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和有組織地實施。
(二)優化課程、德育為首
課程是實施教育活動的基礎,要充分發揮學校德育課教育的作用。學校要根據國家的要求,針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特點,針對幼師生的心理、年齡和發展的特點,根據幼兒教師職業特點,進行有針對性、實效性的教育,發揮德育課程主渠道的作用,促進幼師生正確認識職業,形成正確的職業理念。
(三)知行合一,校企結合
理論聯系實際,重在實踐。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校內外活動,服務他人,鍛煉職業素養。通過各種實踐環節,讓學生深入學前教育的生活實際,了解幼兒了解幼兒教育,了解社會。使他們在親身體驗中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認識到從事學前教育離不開正確的職業態度。重視學校教育實踐活動,在校期間認真組織開展好教育教學參觀、訪問、見習、實習、頂崗實習等活動。只有通過大量的教育實踐活動,才可能充分了解幼兒教師的工作、學習、生活,了解幼兒生理、心理和活動特點,了解幼兒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進而增強使命感、責任感和自我提高的緊迫感。
(四)自我認同,自我完善
對于幼師生來說,職業態度的形成是一個需要努力的過程。需要我們培養他們正確的態度,改變不恰當的態度。如讀高中和讀中職,并沒有嚴格的好壞和對錯之分。只是學生或者家長、社會或學校等原因導致人們有不同的看法。既然選擇了中職,就要看到讀中職的優勢,找到讀中職的自信,最終達到自我接受,自我認同。引導他們學會享受在校的生活與學習過程,學會處理好每天的事,做該做的事,做有意義的事。對相對消極的學生,要讓他們認識到,與其自艾自怨,怨天尤人,不如放下包袱,面對現實,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人生,認識社會,認識到自我價值是靠自己來證明。
(五)自我挖掘,自立自強
人都需要自尊,自尊是自立的基礎。中職幼師生需要高水平的自尊,他們將來工作的性質決定了他們必須如此。或者說,缺乏自尊自愛的人不適合從事幼兒教育工作,不適合培養下一代。人的自尊自愛來自自信,所以要教育他們學會自信,樹立自信。給予他們重塑自尊,重新建立起自己的自尊心機會和平臺。要鼓勵他們學會去努力,學會去付出,學會收獲。對有消極心理的幼師生,要引導他們學會戰勝自我,學會面對各種困難。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要給予恰當的關注和幫助。要關注他們的身心健康,讓他們擁有積極心態,促進職業態度的健康發展。總之,學前教育是以培養學前兒童健康成長為宗旨,學前教育能否促進幼兒健康成長,關鍵因素是學前教育工作好壞。他們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不僅長遠,而且有些影響是不可逆的。因此,促進幼師生建構正確的職業態度,永遠是學校教育工作核心,需要家庭、社會等方面協調配合,共同促進幼師生對自己的學習、生活,及其將來的工作負責,為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負責。
作者:廖石美單位:貴州省安順市民族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