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語文習題教學思考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教學中強調把握宏觀;加強學生鑒賞與評價能力的培養;強調培養拓展應用能力等進行講述,包括了鑒賞與評價,是指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寫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欣賞與評判、閱讀材料的某一內容進行拓展,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整理與研究、命題意圖是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摘要】高中語文教學中課后習題的教學十分重要,但是又是常被忽視的方面。本文以粵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為例,對高中語文教科書課后習題教學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一、教學中強調把握宏觀
粵教版教材非常強調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幾乎每一篇課文的練習都會有1~2道宏觀把握文章內容的題目。對文章的整體把握主要包括對文章的整體內容、重點語句、中心思想、層次結構和寫作特色的把握。
例如,《冰心:巴金這個人……》一課練習的第一題:作者認為冰心的“巴金這個人……”這句話包含很多東西。請你根據課文內容,說說巴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本題的命題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在零散的材料中做出分析和概括,訓練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本文主要描寫巴金這個人,而“巴金這個人……”一句是文章的線索,總結出巴金的性格,也就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如《華羅庚》一課練習的第一題:華羅庚在古稀之年時說:“樹老易空,人老易松,科學之道,誡之以空,誡之以松。我愿一輩子從實以終。”根據課文所提供的材料,談談你對“空”、“松”、“實”的理解。本題的命題意圖是讓學生領會重點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從而領會華羅庚為學為人以及他取得科學成就的關鍵因素。《漢樂府兩首》一課有這樣一道練習題:《上邪》抒發了怎樣的情感?詩中是如何表達這種感情的?本題的命題意圖是讓學生更好地把握詩歌獨特的情感內涵。這首詩抒發了一個女子即使海枯石爛,仍然堅貞不變的熾熱愛情。詩中的女子借用五種在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現的事物來盟誓,表達了女子對愛情的堅貞與執著。在粵教版教材的課后練習題中非常重視對文章的宏觀把握和整體感知,幾乎每篇課文都有1~2道這方面的練習題。但是有的練習題設計得不科學,出現了重復的現象,有的兩道題完全可以合并為一道題。課后練習題本來就不多,平均每篇課文只有3~4道練習題,如果有兩道題的答案出現雷同,就會極大地浪費練習題的空間,降低練習題的質量。
例如,《我的回顧》一課練習的第一、二題。第一題: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歲那年突然中止,中止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中止了宗教信仰后選擇了一條什么道路?
第二題:作者為什么說“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第一題的命題意圖是讓學生較為切實地把握愛因斯坦的世界觀和科學觀念的不斷轉變。第二題的命題意圖是讓學生準確把握愛因斯坦思想變化的歷程。兩道題的命題意圖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換了一種說法而已。而且第二題的答案正好是第一題中愛因斯坦12歲突然中止宗教信仰的部分原因。那個時代,大多數人崇奉的是有定論的宗教觀念,并因此束縛了自己的創造力,陷入到“被愿望、希望和原始情感所支配的生活中”,很多人缺乏真正的思考,僅僅是去努力追求他人設計好的東西。因此,作者在相當早熟的少年時期就已經深切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正是由于他相信宗教故事中有很多不可能是真實的,正是由于他對社會存在的一切信念持懷疑的態度,正是由于他的腦海中充滿了一種狂熱的自由思想,才使他在12歲那年突然中止了自己的宗教信仰,選擇了科學的研究工作。
二、加強學生鑒賞與評價能力的培養
鑒賞與評價,是指對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遣詞造句、謀篇布局、寫作技巧等方面進行欣賞與評判,辨別它們的是非、高下和雅俗。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進行欣賞和評價,可以激發學生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培養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基本能力,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和思維品質的健康發展。
鑒賞能力是對作品中所蘊含的美的感受、鑒別、賞析和評說的能力,它是讀者進入作品深處的一種情感體驗,要求讀者驅遣想象、反復涵詠,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獲得美的享受。評價能力是對閱讀材料所包含的知識內容、思想觀點、情感態度和表現形式等的合理性進行有根據的評價與判斷,它是讀者跳出文章之外的一種理智判斷,是一種科學活動。如果說鑒賞性閱讀是“入書”,是敬重作品的“仰視式”閱讀,那么評價性閱讀則是“出書”,是裁判作品的“俯視式”閱讀。閱讀鑒賞要求讀者深入作品,貼近作者,“見得親切”;閱讀評價則要求讀者跳出作品,與作者保持距離,以便“見得透脫”。“閱讀評價”是閱讀過程的高級階段(認讀→理解→鑒賞→評價→創造)。就讀者對作品的認識程度而言,閱讀評價比閱讀鑒賞的程度要深得多,因為閱讀評價不同于側重審美享受的閱讀鑒賞,它要對文本內容和形式的是非、優劣、美丑作出客觀的理智判斷和價值評估,然而閱讀鑒賞又是閱讀評價的基礎,有了主觀印象,才可能有客觀判斷,嚴肅負責的閱讀評價必須以正確的理解和鑒賞為前提。對文學作品進行鑒賞與評價,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語言藝術的品味,人物形象的鑒賞,結構布局的賞析,表達技巧的評析,思想內容及社會意義的評價。
在《阿Q正傳》一課中,分析阿Q的精神勝利法是文章的重點。在課后練習中要求學生找出阿Q五次動手打人或被人打的內容,并說說阿Q每次動手打人或被人打時的心理、語言、動作等是怎樣的,比較一下五次的表現有什么不同,刻畫了阿Q怎樣的性格特征。本題的命題意圖是引導學生在鑒賞分析阿Q的語言和心理活動的基礎上,評價阿Q的精神勝利法。
三、強調培養拓展應用能力
所謂拓展應用,是指就閱讀材料的某一內容進行拓展,搜尋更多的閱讀材料加以整理與研究,從而對該課文描述的事件或者某個特定的視角形成自己的認識和見解,進而加深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同時,靈活地將所學到的知識、技能和策略應用到新的情境中。它使學生從語文知識的微觀教學中解脫出來,升華為語文能力的培養,以及人格的完善。粵教版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系統強調對學生應用拓展能力的培養。
在《北大是我美麗羞澀的夢》一課中有這樣一道練習題:在青春的校園里,你也可能與作者當年一樣,正孕育著美麗的夢想。請把你夢想中的點點滴滴,記錄在日記中或與同學交流。
本題的命題意圖是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訴說自己的夢想。但是,我認為“夢想”并不是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作者是想通過這篇文章思索真正的自我應該是怎樣的。成為理科狀元,獲得別人的認可與肯定,并不代表真正了解了自我,實現了自我。只有自己擁有夢想,并且堅定而自信地為了自己設定的夢想努力拼搏,最終達到自己的要求,實現自己的理想,這才是自己的人生,而不是他人為自己設定的人生。編者沒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夢”背后隱藏的深刻內涵,僅僅讓學生交流彼此的夢想,這種閱讀僅僅停留在文本的表層,是對文本的淺層次閱讀和僵化的閱讀,這種拓展是沒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