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究地質環境對建設的必要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地質環境條件
巖性主要有變質砂巖與絹云母頁巖互層,巖層總體厚度大于2774m,與泥盆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觸,與石炭系多呈斷層接觸,與印支期花崗巖呈侵入接觸關系。泥盆系(D)出露于區域東部、南部和西北部,見上、中和中下統。與石炭系多呈斷層接觸關系。石炭系(C)本區域石炭系分布較廣,主要出露于東部春灣巖溶盆地和西北部的羅陽墟一帶,出露有中統和下統,與下伏上泥盆統帽子峰組與整合接觸關系。二疊系(P)分布于區域東南部春灣鎮清水塘至松柏鎮一帶,呈南北向展布,為一套碳酸鹽巖及砂泥質含煤沉積,見上、下統分布,由灰巖、泥質鈣質頁巖、硅質層及少量砂質頁巖組成,總厚度60~100m。侏羅系(J)小面積分布于松柏鎮的南部,僅見下侏羅統(J1)。由礫巖、砂礫巖、石英砂巖、長石石英砂巖、粉砂巖、頁巖及少量炭質頁巖組成。巖層總厚度為437m,與上二疊統龍潭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與下石炭統測水組呈斷層接觸。下第三系(E)分布于松柏鎮東南部,由礫巖及粉砂巖組成。巖層總厚度大于163m,與上二疊統龍潭組呈角度不整合接觸。第四系(Q)評估區及外圍第四系由河流沖積層和風化殘積層和少量的人工堆積層構成。厚度0.5m~23.7m。巖漿巖呈北東向分布于本區域中部,按其侵入期次可劃分為印支期黑云母花崗巖,燕山三期花崗巖和燕山晚期花崗斑巖。印支期黑云母花崗巖(γ51)大面積分布在區域中部,侵入于寒武紀地層之中,呈巖基狀產出。燕山三期花崗巖(γ53(1))呈小面積分布于區域西南部,,燕山四期花崗斑巖(γπ53(2))呈小面積分布于區域東南部,呈小巖株產出,巖體形態保存完好,侵入于二疊系砂頁巖之中。評估區及其外圍分布的地層和巖石種類多,溶巖分布范圍廣,部分溶溝和溶槽底部有淤泥質亞粘土等軟弱土體分布。評估區大部分地段的地層巖石有利于擬改建公路工程建設,但在西北部可溶巖區,溶洞和土洞及軟弱土體的分布容易產生巖溶地面塌陷和軟土路基變形地質災害。評估區位于吳川四會斷裂帶的西南段,該斷裂帶由一系列北東向斷裂和寒武系變質巖及多期次侵入巖構成。北東和北北東向斷裂多為吳川—四會斷裂帶的主干斷裂,構造規模大,并成組出現,主要有城垌斷裂、羅沖保斷裂組、坡面石錄斷裂、大陳墟分水坳斷裂、黃嶺頂合水口斷裂、運塘三屋排斷裂組。該斷裂帶多為活動性斷裂,具有多期活動的特征,可能在加里東運動已開始形成,至印支運動時活動最為強烈,后來又一再復活,但更新世晚期以來,該斷裂帶的地表或近地表運動有所減弱。區域北西向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其規模明顯小于北東向構造,但大部分切割了北東向褶皺和斷裂構造。區內褶皺構造發育,主要北東向褶皺有春灣復式向斜、竹子山背斜、大塘石山向斜、牛角尖向斜。評估區及外圍區域地質構造條件復雜。評估區所在的區域近代地震活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余震活動逐漸減弱,基本地震烈度為Ⅵ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區域地殼穩定性為穩定。
2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
開挖山坡而形成直立的裸露人工邊坡,人工邊坡高度2.5~3.0m,邊坡巖性為殘積砂質亞粘土和全風化黑云母花崗巖。裸露邊坡在雨水的沖刷作用下而產生崩塌,崩塌發生時間為2006年雨季,崩塌體積約30m3,屬微型崩塌。暫未影響到369舊路和東部簡易商場的安全,可能進一步產生崩塌的規模小,危害程度輕。另一處崩塌產生的原因也是由于在嶺仔水庫右壩肩山坡上開挖山坡取土,造成山坡臨空,形成直立的裸露人工邊坡,人工邊坡高度約25~30m,邊坡巖性為殘積砂質亞粘土和全風化黑云母花崗巖,在雨水的沖刷作用下而產生崩塌,崩塌發生時間估計為2006年雨季。崩塌體寬約40m,高約25m,厚度約1.0~1.8m,形狀呈扁錐形,崩塌體積約450m3,屬小型崩塌。該崩塌體塌落于嶺仔水庫之中,未影響到該水庫的正常庫容和使用,進一步產生崩塌的可能性小。已發崩塌地質災害的規模小,危害性小,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地質災害預測根據擬改建工程所處的地質環境條件,結合工程建設的特點和施工方式等,預測擬建道路工程建設可能引發的地質災害有:崩塌、滑坡、巖溶地面塌陷、軟土路基變形等種類。經過幾十年的風吹雨打,369線舊路邊坡的穩定性較好。新建公路將產生一系列的人工開挖和填土邊坡,地形高差較大,構成邊坡的巖土層軟硬不均,且當地氣候多雨,人工邊坡容易產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評估區分布有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層狀碎屑巖類裂隙水、塊狀巖類裂隙水、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四種類型地下水,地下水類型多,水量貧、富不均,動態不穩定,碳酸鹽巖類裂隙溶洞水動力條件復雜,水位和水量變化幅度大。地下水對擬建橋涵基礎建設和施工有一定的影響,河谷和溪溝中的地下水,容易造成橋涵基坑失穩和淹沒等;在中部山丘地帶地下水的滲透壓力作用下,容易造成邊坡失穩。巖溶區地下水位大幅度波動,容易造成巖溶地面塌陷和地面變形等地質災害。中部路段,為河谷和沖積平原地貌區,擬建公路沿線地表分布為第四系沖積層和少量第四系人工填土,底部分布有少量的第四系殘積層,下伏為下石炭統大塘階石磴子組灰巖。第四系沖積層局部分布有流塑狀淤泥質亞粘土和松散砂層,容易引發軟土路基變形地質災害,危害到改建公路的安全運行。中西部路段,為中丘陵地貌區,分布為寒武系八村群變質砂巖與絹云母頁巖互層和云母石英片巖等,為軟~較硬巖。絹云母頁巖巖質軟弱,工程地質性質較差。由于該路段地形高差大,且有軟弱夾層分布。擬建公路建設容易引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西北部路段,為巖溶山地地貌區,該路段大部分為下石炭統大塘階石磴子組灰巖,局部為測水組和梓門橋組砂、頁巖,灰巖巖溶發育,部分溶槽、溶溝及小河谷的第四系堆積層中可能存在土洞,易遭受巖溶地面塌陷和地面變形地質災害。擬建工程建成后,沿線的削坡和填土邊坡在雨水沖刷作用下,容易產生崩塌、滑坡等邊坡失穩地質災害。邊坡失穩地質災害的危害性中等~大,潛在危險性大。軟土地基變形既是工程建設引發的地質災害,同時又是工程建設可能遭受的地質災害,其可能產生的地質災害主要發生在擬改建公路使用和運行期間。預測可能遭受軟土地基變形地質災害的危害性小,潛在危險性小。評估區內漠陽江河谷和河朗沖積平原地帶,地表分布為第四系,其下伏為下石炭統石磴子組灰巖,屬隱伏巖溶區;西北部路段,地表出露下石炭統石磴子組灰巖,屬裸露巖溶區,巖溶發育,上部土層發育有土洞,當灰巖地下水位較大幅度波動時,可能引發巖溶地面塌陷,其危害性和潛在危險性小。
3結論與建議
改建范圍產生崩塌、滑坡的危害性中等~大,潛在危險性中等~大,發生地面塌陷、軟土地基變形的危害性小,潛在危險性小。應高度重視對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必須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避免或者減輕地質災害對工程產生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采取了必要和合理的防治措施后,擬建公路場地是基本適宜的。為保護地質環境,減輕和避免各類地質災害對擬建工程建設的危害,建議在該工程實施前,應加強工程勘察設計工作,盡可能查明各種不良地質現象,特別是詳細勘察、研究各種斷裂構造和巖溶現象,為設計施工提供提供充分、詳細、可靠的地質資料。應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措施,結合當地經驗做好各類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建議在擬建橋梁樁孔施工之前,應采取物探和超前鉆探等手段進行超前勘察,以保證樁端坐落在滿足厚度要求的完整基巖之中。應加強公路邊坡支護和高陡路基邊坡的排水、抗滑、擋土和加固工程,確保該段公路的安全通行。陽春市春城鎮大河移民安置區,曾于近年發生過特大級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為防止類似巖溶塌陷地質災害的發生,應加強評估區及其外圍巖溶區的地質環境保護,特別應加強巖溶地下水的保護,防止巖溶地下水位大幅度波動引起重大巖溶地面塌陷地質災害。
作者:周軍凡單位:廣東省陽江市國土資源局礦產資源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