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加強高校教學法律基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優化教學內容,借鑒成功經驗
目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學時較少,而這門課程涉及的內容卻非常多,除了包括法律體系的基本理論外,幾乎涵蓋了全部的部門法知識。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大量的法律知識,顯然是不現實的。而非法律專業學生的法律基礎知識普遍薄弱,純粹的法律制度教學很難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別提培養學生對法律的認同、熱愛、信仰等情感。這種情況下,教師非常為難,無法做到教學與學生興趣的兼顧,從而導致教學任務的完成效果不佳。因此,教師首先要優化課堂教學內容。由于時間有限,教師若想將書本上所有的法律知識傳授給學生,是不現實的。所以,教師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精心選擇,盡量選擇那些最能彰顯法律的理性品質、正義、秩序等有價值的知識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1]其次,借鑒西方法制建設的成功經驗。例如:一些西方法制建設的經驗表明:只有公民明確知道他們的權利受到侵害或受到社會、他人的不公正對待時;當他們遭遇麻煩、與他人發生糾紛,需要尋求法律保護時,他們才會對法律產生切實的興趣,才能推動其法律信仰的產生。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把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樹立公民的權利觀念作為重要目標,使學生確信他們能在法律中獲益,法律能為其合法權益提供保障,進而使學生對法律產生興趣。
二、以案例教學為突破點,增強法律基礎知識教學的實踐性
在目前的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案例教學法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教學方法,而且還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普遍歡迎,這主要是因為它不僅說服力、感染力強、影響面大,而且還通俗易懂、易于啟發誘導。這種教學法如果利用得好,會對教學效果的提高大有助益;但利用得不好也會阻礙教學的發展。比如說有的教師為了達到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的目的,過多地運用案例,有的教師甚至將一些花邊新聞、小道消息引入課堂,本意是想出奇制勝,結果卻適得其反,造成了負面的影響;而有的教師不注意引導學生對每一個典型案例中所蘊含的深刻的思想教育意義進行深入分析,喜歡就事論事,使案例教學的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所以,要以案例教學為突破點,來增強法律基礎知識教學的實踐性。《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課程,所以教師在對法律知識進行講授時,必須與實踐生活緊密相連,對一些真實存在的法律現象進行客觀的分析與評價,對一些典型案例進行準確剖析,對學生進行啟發誘導,從而達到使學生舉一反三的目的。同時,教師還要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法律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增強學生的法律觀念,提高學生的法律素質。另外,由于案例教學需要與實際相聯系,所以可以將案例教學看作是教學與實踐之間的橋梁,可以將案例教學作為增強法律基礎知識教學實踐性的突破口。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具體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選擇那些真正能使學生獲益的素材,不能單純為了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而引進一些不利于教學的內容。
(2)要選擇那些典型的、針對性強的、與法律知識聯系最為緊密的、最能說明問題的案例;
(3)要將案例分析的重點放置在分析與啟發上,不能就事論事,要引導學生挖掘案例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要對案例的數量進行合理控制,不宜過多,只要能將問題闡述明白即可,否則極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
三、結合學生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當前法律基礎知識教學面臨的一個困境即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許多學校雖然都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重心都在專業課上,而對文化基礎課敷衍了事,投入精力不多;加之絕大部分學生認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就是政治課,是一門純理論的課程,所以教師在講解時根本沒有興趣,感覺枯燥乏味,甚至出現了厭煩情緒,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所講授的知識,為了完成學習學分或者是應付考試而學習。走近學生的目的是了解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走進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而糾正學生在法律方面存在的錯誤思想,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例如:有的學生認為私拆他人信件沒什么大不了;有的學生認為打架、斗毆賠點醫藥費就行,不算違法;有的學生拉幫結派,組成團伙,自封首領,公然對抗教師的正常教育,覺得這是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據相關數據統計,當代學生的違法行為大多數是由一些不良行為滋生的,如上網、逃課、盜竊、離家出走等。所以,教師在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中,要利用學生生活中容易遇見的、耳熟能詳的涉法問題和案例提出問題,讓學生在深思熟慮之后給出答案,這樣就能使法律教育的意義內化到學生心里。而了解學生的作答情況不僅能使教師深入了解學生對法律基礎知識的實際掌握情況,也能使學生自己認識到自身在法律知識方面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以及《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重要性,從而能夠起到激發學生求知欲、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四、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
目前,在學校中從事法律基礎知識教學的多為思政哲學和社會學專業畢業的教師,而這些教師存在著思維固化的現象,在對一個案例進行分析時,很容易受到原有知識體系的束縛,從而直接影響到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效果。另外,一些高等院校的思政部每年都會招收一些應屆的法律專業畢業生,這些畢業生由于剛踏入社會不久,閱歷普遍較淺,雖然經受過相對系統的學科訓練,但是缺乏教學實踐經驗,教學趨向專業化、理論化。雖然法律知識和政治是相互關聯的學科,具有一定的相容性,但還是要有法學專業出身的教師加入到法律基礎知識的教學中,否則教學將會偏重理論化、專業化,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分離。學校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條件,對資源進行整合,通過多種途徑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不斷更新現有知識結構,不斷完善知識體系,加大對現有從事法律基知識教學的教師的培訓力度,可以對其進行定期的專業培訓;或者舉辦座談會,讓教師互相交流彼此在教學中的經驗,積極借鑒優秀教師的教學成果;條件允許的前提下,也可以選派教師出國進修,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同時,還要以最新的法律理論知識為依據,以便適應不斷變化的教學實踐另外,在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法律思想不斷變革的大背景下,教師自身也要不斷關注具體法律法規的修改與頒布,在加強法律理論素養的同時,多與同行進行溝通與交流,對教學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積極討論,在彼此經驗的借鑒中共同進步;而且在相互對比中,也能讓教師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從而激勵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
五、結語
當代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對于建設法制社會尤為重要,學校要給予法律基礎知識教學以足夠的重視,采取多種途徑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增強法律基礎教學的有效性,使當代大學生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
作者:杜小梅單位:吉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