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圖書館學論著內容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成功經驗
從1923年第一本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的誕生到現在,已有89年。圖書館學學者推崇不同樣式的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的建設,注意吸收百家之長和引進國外理論。同時,政府對于圖書館學著作的建設也足夠重視。1986年,在上海召開了“省際圖書館學中專教材會議”,討論了教材編寫的有關具體問題。2003年,教指委確定了七門圖書館學的核心課程,其中包括《圖書館學基礎》。在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的建設過程中,得到了圖書館學界學者的廣泛參與與政府的大力支持[4]。
不足
1)去“工作化”嚴重。在20世紀20年代到70年代,早期的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包含圖書館工作方面的內容,如:分類、編目,把“圖書館”看作是圖書館學的研究對象。信息時代的到來,很多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的內容卻與當前的現實環(huán)境不相吻合,關聯度低。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更多側重于相關理論的介紹,對于初學圖書館學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不能對于圖書館工作有很好的了解。長期以往,會缺乏將圖書館學理論融入到圖書館實際工作中的能力。2)受眾人群模糊。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的受眾人群劃分不清晰。例如:黃宗忠出版的《圖書館學導論》,著者認為該書可作為自學叢書,但實際該書內容龐雜、理論偏深,作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比較合適。21世紀,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要細分受眾人群,按照不同的受眾群體來度身定做與之相應的著作。3)精準度欠缺。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在編寫的過程中,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缺少對于內容的嚴格把關,造成篇幅冗長且體系不清晰;言語啰嗦晦澀;內容低水平重復。目前,在出版行業(yè)中,著作的低層次重復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其中也包括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這種現象是由內外部兩種因素形成的,外部因素是由評職稱、高校考核等影響。內部因素是由于著作的通用性較差。
建設我國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過程中的反思
將“工作化”與數字圖書館教學相結合
技術應用較快是圖書館學學科的鮮明特征,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教材應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但同時也應對圖書館工作的核心內容予以保留,這樣才能增強圖書館學學生解決圖書館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例如,將圖書館工作中的采訪、編目與數字圖書館中的采訪子系統、編目子系統相結合,圖書館學概論類著作應囊括符合其時代特征的技術和理論知識。
受眾人群分層
為改變同一著作適用于不同受眾人群的現狀,我們要按照不同的受眾群體來編寫合適的著作。目前,圖書館學的學習群體大致可分為兩類:(1)全日制的本科生、研究生。該群體具有一定水平的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知識,因此,可以為其提供較為深度的學術性和理論性的著作,以理論圖書館和應用圖書館為主。(2)函授、廣播電視半脫產的自學者,側重于圖書館工作的內容,包括分類、編目、讀者工作、管理、藏書等。使自學者不僅能對圖書館學基礎理論有所了解,同時還能運用其中的方法來指導具體的圖書館工作。在編寫語言上應淺顯易懂,便于自學者理解與記憶。
加強出版管理
加強出版管理和法律懲戒,防止為了經濟利益和個人利益出版低層次著作現象的發(fā)生。具體做法包括:應由教指委組織指導編寫適合各受眾人群的著作;根據受眾人群及教學內容,精煉編寫,深度適中,篇幅適當;把創(chuàng)造的空間留給學生,激發(fā)他們主動學習圖書館學專業(yè)知識;著作內容應避免空洞冗長,積極合理地構建一個穩(wěn)定的體系;對于合編著作應對統稿工作嚴格把關,避免造成一本著作中各章節(jié)缺乏連貫性與系統性。
本文作者:崔麗媛徐躍權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計算機科學與信息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