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數學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
在課堂實現師生互動,是新課標精神指導下教學的必然。反觀我國當前初中數學課堂的師生互動,仍然存在著互動模式單調、互動效果不明顯等情況,師生互動浮于表面,尚未發生深刻的變革,也未形成成熟的模式。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豐富互動形式、推進師生交流、發展傳統課堂提問的互動模式等,探索數學課堂師生互動的新模式。
關鍵詞:
初中數學;師生互動;課堂教學
一、當前數學課堂師生互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互動形式相對單一
課堂提問環節實際上是較為傳統的師生互動形式,在當前課堂教學中仍然被視為師生交流的主要形式。這種狀態的存在需要一定的過度時期,真正的問題存在于教師對于師生互動的理解相對狹隘,不能很好地豐富互動形式等。在課堂提問環節中,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創新性不大,對于一些細節的處理也并不到位,如對學生回答問題的點評環節、提問內容等,細節處理不好,不僅不能發揮應盡的互動意義,反而還會成為課堂的累贅。另外,當前教師對于互動環節的理解,還局限于以教師主導的角度展開的,這不僅是形式的限制,同時也是思維的限制。
(二)互動環節流于形式
在教學過程中,也有部分教師順應新課標要求,關注到課堂的互動環節,并以豐富的形式組織了互動,然而在教學中,正是由于這些互動活動,喧賓奪主,使互動流于形式,不僅沒有發揮互動的積極意義,也影響了正常的課堂教學秩序。流于形式的互動,還體現在學生參與意識不足,不能吸引學生的關注等,這些都是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策略思考
(一)拓展互動形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實現課堂中與學生的良性互動,首先就要根據新課標精神,注重探索一些新的互動形式等。在教學中,除了傳統的課堂提問等形式外,還應包括一些小活動的組織,增進與學生的交流。例如,將課堂的主動權進一步交給學生,讓學生進行一些自主的探究,然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對于一些題目,教師要避免對學生采取“灌輸式”教學,而是給予學生多一些探索的空間,讓學生清晰完整的表達自己的思路,然后再根據學生的思路進行交流,這樣的互動,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數學邏輯與思維,并且能夠與學生進行交流,幫助學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建立符合數學學科的學習方式。
(二)把握課堂提問環節
課堂提問作為傳統的互動形式,也是一種較為基礎的交流互動,需要保持并且進一步完善細節。在課堂提問環節的優化過程中,需要關注到的方面主要有提問內容、引導學生、評價學生。盡管在提問環節教師與學生交流的時間很短暫,甚至不足一分鐘,但卻能反映出諸多問題。首先,在問題的設定上,要與教學內容緊密相扣,不提與課堂建設無益的問題,不提過分超綱的問題等。問題的提出要以服務課堂為原則。其次,在對學生的引導中,學生的回答并不一定是盡善盡美的,有些時候學生的答案能夠另辟蹊徑,無論哪種情況,教師在學生發生偏差的時候都要做出適當的引導,而不是簡單的以正、誤作為判斷標準。而在學生回答結束后,教師要發現學生答案的閃光點,對學生進行鼓勵,這種鼓勵必須要讓學生感受到情真意切,而不是流于形式,對學生的點評一定要含有感情,發揮語言的多樣性,而不能拘泥于某種模式。
(三)以學生為中心參與到學生的互動中
在教學中,還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課堂,教師參與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而不全是傳統教學中教師組織、發起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安排一些任務,然后交由學生進行小組的自主合作探究,將課堂的多數時間、主動權教給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與學生形成互動。當學生遇到問題的時候,要能夠給予適當的指導、思路的點播;當學生的討論停滯不前的時候,要適當的給予學生鼓勵。當學生遇到的問題是超越了當前的學習水平,或者獨辟蹊徑的得到了解答,教師要能給予學生贊揚。當教師參與到學生的互動中時,師生的角色地位真正的發生了轉變,這也是另一種教學形式,這時也加強了師生間的互動交流。
(四)為學生構建平等交流的環境
在教學中,要想鼓勵學生互動以及參與互動,就需要為學生構建平等交流的平臺。尊重學生的發言及勞動成果,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被重視與被尊重。在課堂教學以及課下中,與學生進行交流,必要時,教師可以通過班級群、添加學生微信、QQ好友的形式等,與學生進行交流,與學生交朋友,才能讓學生愈發大膽的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思路、想法等,自覺的與教師形成互動。
三、結論
在當前初中數學教學中構建師生互動的環境,需要關注到學生的需要,不斷拓展互動的方法形式等,引導學生自覺地與教師交流,使師生互動發展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推動環節。
參考文獻:
[1]郭秋英.淺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J].成功,2011,(9):54-55.
[2]孟羽.淺析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的有效互動[J].成才之路,2011,(7):59-60.
作者:陳鳳桃 單位:吉林省通化縣興林鎮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