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索高校德育實際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馬克思曾經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在人類發展的歷史中,美的規律是人類改變世界過程中遵循的主要規律之一。通過眼、鼻、舌、耳等感覺器官感知美所帶來的愉悅感與滿足感,是人類塑造世界的重要尺度,社會文明程度越高,這種體現愈加明顯。著名心理學家西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人類需要層次理論”,他將人的需要從低到高分為生存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自尊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的需要層次也在逐步加強。由于大學生群體文化自覺能力較高,加之社會進步帶來的新鮮氣息,使得他們對自我實現以及對文化的訴求日漸增強。因此,在高校教育的各個環節尤其是德育環節中深入美育因素,是適應時展要求的,也是符合當代學生特點的。
2、以美育促進高校德育實效性的理論依據
通過美育增強高校德育的實效性是具備一定理論基礎的。
2.1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人學思想的理論起點和歸宿。“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在馬克思看來,人不僅是自在的存在與自為存在的統一體,還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綜合”,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有計劃地提高學生道德修養、提升政治覺悟并逐步升華思想境界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內容。通過審美教育的開展可以挖掘學生個體內心深處的思想訴求,激發學生對美好事物的鑒別、向往與追求,從而對高校德育的開展提供思維的認同與思想的保障。此外,欣賞美與追求美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潛在能力,這種能力需要不斷被激發,人類自古以來就有向往美好事物的樸素情懷,這種內在的驅動力也是人類進步的不竭源泉。
2.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為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一個民族區別區別于其它民族的最主要標志就是它的主流文化,同時這種主流文化的發展水平也是這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同時文化也是文明的體現形式。高校作為文化傳播的主要陣地,學生作為先進文化的接受者與傳播者,培養對文化的內在訴求,增強對主流文化的鑒別能力,提高自身審美能力是時展的要求也是社會進步的要求更是先進文化發展的要求。
3、美育促進德育實效性的主要方法
以美育促進高校德育實效性要從廣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增強德育工作的體驗性與實踐性,優化高校德育環境,鞏固高校德育效果。
3.1使審美意識與大學生德育認同結合
審美過程的第一階段是審美準備階段,也就是預備進入審美狀態。首先要在內心深處形成對美的渴望,以積極的心理期待審美對象的出現。這種審美心理的培養可以移情到大學生對高校德育的認同,形成對自己道德品質提升的內在訴求。在高校德育工作的展開過程中,可以通過將美與善結合,內在美與外在美結合的方式,以美育為依托進行道德教育。例如通過主旋律電影展播、主旋律歌曲卡拉OK比賽以及圖書漂流、人民公仆圖片展等形式,宣傳見義勇為、甘于奉獻等道德模范事跡與行為,從而使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形成對心靈美和善的認同進而激發其內在的道德提升訴求。
3.2注重審美體驗與道德實踐活動結合
與道德實踐活動相適應的是審美體驗。審美的體驗過程是審美活動的第二階段也就是觀照階段,這一階段是審美活動的主體部分,同樣道德實踐也是德育工作的核心部分。這個階段是審美主體感知美與理解美的過程,在具體的高校德育過程中主要體現在參與道德實踐活動。在日常的道德實踐活動中親身體驗道德行為的過程以及道德情感的升華,從而增強道德參與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使道德養成主體在道德實踐和觀照審美對象的過程中產生思想共鳴和對道德實踐行為歸屬與認同。
3.3產生審美效應與德育內化結合
激發審美情愫的準備階段和進行審美活動的觀照階段結束后審美過程并未結束,繼續進入審美的效應階段。與德育相匹配也就是進入了道德內化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主體的沉淀過程也是其消化理解的過程。此階段是學生將對外界的道德體驗內化為自身穩定的道德修養的過程。在具體德育工作中,我們要使學生的這種體驗擴大并深入,可以通過撰寫體驗報告、匯報體驗心得、交流體驗過程的方式進行,將道德內化效果優化和最大化。
作者:竇川喬穎單位:東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