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醫專學生心理承受力培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文章從心理挫折承受力是影響醫專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經常而內在的重要因素這一層面出發,分析了醫專學生心理挫折的成因及其表現,并提出以心理挫折為突破口,通過樹立正確的挫折觀、開展挫折教育、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心理咨詢等策略,提高醫專學生的心理挫折承受力,從而增強醫專學生整體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醫專學生;心理挫折承受力;人際交往;培養策略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psychologicalimpactofsetbacksintheaffordabilityofmedicalstudentsarethementalhealthlevelofaregularandimportantfactorsinherentatthislevel,theanalysisofmedicalstudentsthecausesoffrustrationandpsychologicalperformance,andpsychologicalsetbacksasabreakthroughpoint,throughacorrectviewofsetbacks,thesetbackstocarryouteducation,thecreationofmentalhealtheducationcurriculum,tocarryoutpsychologicalcounselingandotherstrategiestoimprovemedicalstudentspsychologicalfrustrationtolerance,therebyenhancingtheoverallmedicalstudentspsychologicalquality.
Keywords:medicalstudents;psychologicalfrustrationtolerance;interpersonal;cultivateStrategy
前言
近年來,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社會對醫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他們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然而,不少研究表明[1-2]醫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短期將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活質量,遠期將決定醫務工作者的素質,對今后所服務的患者產生一定的影響,直接影響醫療效果。因此,提高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已成為當務之急。醫專學生作為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處在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表現出的心理問題十分突出,已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筆者通過調查發現,醫專學生的心理挫折承受力較弱,已成為影響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經常而內在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應從心理挫折的角度分析其深層次的成因,從而在本質上提高醫專學生的心理挫折承受力,促進其心理健康。
一、醫專學生心理挫折的成因及其表現
所謂心理挫折,是指人們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中,遇到了難以克服或自以為無法克服的障礙或干擾,致使個人需要或動機無法滿足時所產生的緊張狀態和消極的情緒反應。醫專學生正處于心理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時期,他們面臨著角色的轉換、環境的適應、學業的競爭、社會的挑戰、人際關系的困惑等,在各種壓力之下容易使心理失去平衡,產生心理挫折,給學習、生活、工作帶來極大的困擾。如果這種消極情緒狀態強度過大,持續時間過長,往往會直接影響人的身心健康,甚至導致更嚴重的后果。醫專學生常見的心理挫折主要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學習上的挫折
俄羅斯著名神經心理學家魯利亞指出:“目標的實現便意味著積極性的喪失。”不少醫專學生把考上大學作為惟一的和最終的目標來激勵自己,因此,當他們跨進大學校門時,便自覺或不自覺地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沒有了奮斗目標,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積極性,產生了茫然和空虛感。
大學階段的學習與中學階段的學習完全不同,學生是在老師引導啟發下進行學習的,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非常強,必須懂得自己管理時間。但不少醫專學生沒有完全脫離高中機械性記憶、超額復習那種習慣定勢的束縛,喜歡跟著老師的感覺走,沿著教材的軌道行,而對醫學課程多、節奏快、密度高、流量大、更新強、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難以適應,不懂得自己管理時間,導致學習成績波動、下降,從而產生學業受挫、焦慮緊張等挫折體驗。據調查,近一半的醫專學生曾有不同程度的學習緊張、學業受挫、考試焦慮的心理體驗。另外,還有一部分醫專學生由于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感興趣,對前途感到迷茫,缺乏學習動力,如果這種心態不及時調整,從低年級延續到高年級,很容易產生挫折心理。
(二)人際交往的困惑
現在高職院校一般都是面向全國招生,這些“五湖四海”的醫專學生在性格、愛好、生活習慣、價值觀等方面都有較大的差異,他們入學后都要面臨全新的人際關系問題。他們對人際關系的追求仍帶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不僅希望拓寬交往的范圍,也要提高交往的質量,希望建立一種和諧、融洽的人際氛圍,建立真誠、理解、寬容的友誼。因此,當他們離開了中學的同學、父母和老師,便渴望在新的生活圈中尋找知音佳友、情投意合的伴侶。然而他們已有的經驗和能力往往不能適應交往的需要,過去環境所造成的角色心理妨礙了新角色行為的形成,容易導致認知偏差,產生人際交往的困惑和挫折。特別是那些性格內向、缺少特長、不善交際、言辭表達差的學生,更容易感到在眾人面前相形見絀,自愧不如,往往表現為郁悶不樂、消沉冷漠,甚至把自己封閉起來。
(三)生活上的挫折
對醫專學生來說,生活上的挫折感主要來自以下兩方面:一是環境適應不良。對長期生活在教師和父母保護傘下的醫專學生來說,面對新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不少學生卻一時難以順利地實現角色轉換。如水土不服、飲食不習慣、集體活動不適應,難以承受理想中的大學環境和現實中的大學環境之間的反差等,致使一些醫專學生因為生活中遇到一點困難或不如意的事情,便產生孤獨、苦悶、煩惱、憂慮等挫折心理,嚴重的出現失眠、神經衰弱。二是經濟困難。經濟壓力是引發醫專學生心理挫折的一個重要原因。據調查,我校醫專學生有不少來自農村,困難學生約占l5%左右。這幾年,雖然許多高校采取了獎、貸、勤、補等種種解困措施來幫助困難大學生,但畢竟是杯水車薪,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不僅給醫專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帶來了實際困難,而且給他們在心理上帶來了沉重的壓力,往往有一種無能為力的挫折感。
(四)情感上受挫
醫專學生處于青春期性成熟的階段,從生理、心理要求來說,他們都會表現對異性的好感和追求,渴望接觸異性,向往美好愛情,但常因單相思、戀愛動機不端正、戀愛方式不恰當、擇偶標準不實際卷入情感漩渦,難以自拔。有時也因家庭糾紛、父母離異或意外傷亡導致心理挫折的產生。
以上所述的四種因素是使醫專學生產生心理挫折的主要原因。心理挫折的產生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平衡,其表現即是情緒反應和行為變化。常見的強烈的情緒反應主要是憤怒、焦慮和沮喪(包括失望、抑郁、悲傷)等情緒,這些消極的情緒如果持續存在甚至得到強化,將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形成心理疾病。可見,心理挫折是引發心理疾病的內在的經常的原因。心理挫折承受力能有效避免醫專學生心理挫折時的種種困擾,為其健康成長護航。而如何培養學校則責無旁貸。
二、提高醫專學生心理挫折承受力的策略
所謂心理挫折承受力,是指個體在遭遇挫折情景時,能否經得起打擊和壓力,有無擺脫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和行為失常的一種耐受能力,亦指個體適應心理挫折、抵抗和應付心理挫折的一種能力。心理挫折承受力的大小反映了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和健康水平。學校應根據醫專學生心理挫折產生的原因及其表現,整合各種資源,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他們的心理挫折承受力。
(一)引導醫專學生樹立正確的挫折觀,這是醫專學生戰勝心理挫折的先導和前提
首先,要引導醫專學生認識到在現實生活中的挫折是客觀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在生活、學習中所遇到的挫折,都是正常現象,關鍵在于我們要怎樣認識、對待它。如果對挫折沒有正確的認識,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遇到挫折就會驚慌失措;相反,如果對挫折有了正確的認識,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就敢于正視面臨的挫折,不灰心、不低頭、不后退、堅韌不拔、敢于向挫折進行挑戰,就能把挫折當作進步的階石、成功的起點,從而不斷地取得進步。因此,我們應引導醫專學生正確認識挫折。
其次,要認識挫折具有兩重性,既有消極作用,也有積極作用,兩者可以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挫折既會給人以打擊,帶來損失和痛苦,但也能使人奮起、成熟,從中得到鍛煉。所以,醫專學生要學會的不是如何避開挫折,而是要學會如何在挫折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最后,引導醫專學生對挫折進行正確的歸因。不同的歸因傾向,會給人們的心理和行為帶來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醫專學生挫折感產生的原因可以歸為兩大類,一是如任務難度、運氣等客觀外部原因,二是如努力不夠、能力低下等主觀內部原因。一般來說,傾向于外歸因的人雖然可以保持內心的暫時平衡,但他不能從挫折中吸取教訓;傾向于內歸因的人,往往承擔了過多的責任,容易喪失自信。所以,醫專學生要對挫折進行正確的歸因,實事求是地認識和分析造成挫折的內、外部原因,及時找出結癥所在,用切實的行動去促使挫折情境的改變,促使他們增強克服困難、戰勝挫折的信心與勇氣,從而不斷取得新的成功。
(二)開展挫折教育,創設挫折情境,提高對挫折的承受力
現在的醫專學生大多是在順境中長大,學習、生活環境都比較優越,因此他們承受挫折的能力較低。追其原因,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缺乏艱苦生活的磨練、缺乏社會實踐的鍛煉。因此,高校要開展挫折教育,創設挫折情境,教育醫專學生有意識地在艱難困苦中磨練自己,引導他們積極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讓他們自覺地把自己融入到社會中,有意識地接受壓力應對技能的訓練,從中積累處置情境壓力的經驗,培養應對問題的技能和處理問題的責任意識。只有這樣,當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挫折時,醫專學生才能采取積極有效的應對措施,具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去化解挫折的不良影響,增強戰勝挫折的經驗和能力,提高對挫折的承受力。
(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會醫專學生掌握應對心理挫折的自我調適方法
心理健康課程可從不同角度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提供各種心理問題的解決思路和方法,培養健全的人格,幫助醫專學生了解和掌握人格發展和情緒控制的基本規律,教給他們有關青春期心理適應的技巧,學會應對心理挫折的自我調適方法,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提高心理挫折承受力。針對醫專學生心理挫折產生的原因,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進行引導:
1.合理調整抱負水平。抱負水平是指個體在從事活動前對自己所要達到的目標或成就的期望標準,它是人們進行成就活動的動力。挫折總是跟行為目標連在一起,挫折就是行為受阻,目標沒有實現。因此受到挫折后,要重新衡量一下,目標是否定得過高,是否符合主客觀條件。如果目標定得偏高,就會屢遭受挫,容易產生挫折感。所以。醫專學生在確定自己的抱負水平時,一定要全面、客觀地評估一下自己能擁有的資源,包括自己的資源,如能力、智力、體力、經驗、興趣等,還有外部可以利用的資源,如老師和同學提供的物質和精神上的幫助、相關信息資源等,這樣所制定的目標才是切實可行的。通過一個個目標的不斷實現,醫專學生可以不斷增強成就感和自信心,心理挫折承受力就會不斷得到提高。
2.合理利用挫折的心理防御機制。心理防御機制是指個體在遭受挫折后,自覺或不自覺地把主體與客觀現實之間發生的問題,用自己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釋和處理,以減輕挫折感,達到心理平衡的反應方式[3]。心理防御機制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如升華、補償、幽默等,能緩解偏激或攻擊性行為,能暫時解除內心的痛苦和不安,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有的醫專學生因失戀而極度悲傷,經疏導后致力于學習,考上了本科。而消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往往帶有“自我欺騙”的性質,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有時還會使問題復雜化,增加挫折和心理沖突的程度。因此,醫專學生要合理利用心理防御機制,遇到挫折時,多用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少用消極的心理防御機制,把挫折或困難變為前進動力。
3.適時釋放挫折情緒。產生挫折情緒體驗后,需要尋找、創造一種能把因挫折而壓抑的情緒自由表達出來的適宜環境,把心中的壓抑、焦慮和不安盡情釋放出來,否則消極的情緒長期得不到宣泄,容易產生心理疾病。因此,學校要為醫專學生提供一個渲泄情緒的場所,然后根據不同的情況作出引導和撫慰或啟發教育,幫助其調整情緒、面對現實,淡化內心沖突,平衡心理。
(三)開展心理咨詢工作
大量研究結果顯示:在同樣的壓力情境下,那些受到來自家人或朋友等較多支持的人比很少獲得類似支持的人心理的承受能力更強、身心也更健康。醫專學生大多遠離家鄉、父母、親友,獨自在外地求學,而同學之間由于存在著隔閡,心理戒備較嚴重,使社會支持難以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心理咨詢機構成為為大學生提供社會支持的重要來源之一。開展心理咨詢有助于及時消除學生在學習、人際關系、生活、戀愛等各方面的心理挫折,以便及時進行分析、對癥下藥。醫專學生也應主動放棄“有病才去咨詢”的偏見,在受到因挫折而產生不良情緒困擾時,主動、及時地尋求心理咨詢。通過心理咨詢,求得專業咨詢人士的幫助、指點迷津,緩解壓力,排除障礙,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心理挫折承受力,以實現身心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福國,等.醫學生心理衛生狀況調查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6,(3).
[2]劉慶武,等.700名醫學生心理衛生狀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4,5(1).
[3]梁斌,等.大學生心理衛生學[M].天地出版社,2006,1996.
[4]冉超風,等.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成長[M].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