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英語故事閱讀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在小學英語教材中安排有大量的故事閱讀內容,故事閱讀是一個認識和言語交際的過程,也是極為復雜的生理和心理過程。培養學生故事閱讀學習策略是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條件。如:有一定的詞匯量,掌握語法技能;會查閱資料和工具書;有一定的生活經驗,了解作品的文化背景等。
它也要求教師根據不同的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及他們生活閱歷的不同、掌握語言的能力不同,教會他們不同的閱讀的學習策略。閱讀學習策略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是在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1956)提出“認知策略”以后出現的。O’Malley和Chamot(1990)將學習策略分為元認知策略、認知策略和社會/情感策略。
其中,“元認知策略”是學習者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實施管理時采取的種種方法,主要與外語學習的過程有關,涉及學習目標的制訂、學習進程的規劃、學習時間的安排、具體策略的選擇、學習狀況的評估以及根據檢查與評估所進行的調整;“認知策略”直接作用于學習的具體任務,用于對語言材料的分析、歸納和轉換,通常稱為語言學習策略;“社會/情意策略”即運用所學的語言與人交往,這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是更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可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特點及不同風格的作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1、師生互動型策略。這種策略有助于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利于師生共同參與。它的過程是:教師導入→學生意知、精讀→教師講解→鞏固操練,最后學生內化語言。操作過程:
(1)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繪生繪色地講述故事、運用實物、播放錄音、多媒體展示等多種手段引出閱讀材料,使學生初步感知,并產生要閱讀的興趣。
(2)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在學生的交流、老師的講解下理解一些單詞、詞組的含義與用法。還可以設計一些YesNoquestions或簡單的Choice。這一步要求學生反復閱讀,仔細體會。
(3)根據閱讀材料的特點進行表演、復述等憑借互動共振的效應,促進語言材料的內化。
2、主動參與型策略。它的基點是“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特點是:自讀理解→交流討論→小結鞏固。這種教學策略比較適合與中高年級,一般選擇的閱讀材料語言難度不大,接近他們PEP教材中所學的內容,并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或者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
以上兩種皆運用在課堂教學中,第三種則適用于課外閱讀。
3、自主開放型策略。這也可以稱之為彈性閱讀,以課外讀物為本,進行閱讀教學。
此方法一般在高年級使用。可以有兩種安排:一是騰出課堂教學的1/3時間用以自讀,教師提供一些課外讀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材料自由地閱讀;二是鼓勵學生課外廣泛閱讀。閱讀的內容應該切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興趣愛好,是課堂所學的延伸。英語閱讀課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度,使學生逐漸獲得獨立閱讀英語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