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素質教育改善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近年來,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改革勢頭日甚一日,這不僅得到教育界的贊同,也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它表明了我國教育界以培養和發展人的素質為中心的學校教育整體改革,已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但是,究竟什么是素質教育?其內容和途徑是什么?素質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之間有一種什么樣的聯系?對這些問題,人們在理解上還存在一些模糊認識,因此在實施中出現了一些誤區,其主要表現有:1.概念的模糊性,導致實踐中的表象性。
由于對素質教育缺乏完整的認識,對它的系列過程概念朦朧,于是出現一些本末倒置的現象。諸如:對素質教育的評價尚未入系統、有序階段,就急干將“成績報告單”改為“素質報告單”;測評手段的粗糙,致使素質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停留于表層。
2.理解上的狹隘性,帶來了實施中的片面性。
一提起素質教育就口不離第二課堂:一說起第二課堂,涉及的總是興趣小組。于是各種各樣的少兒社團和興趣活動應運而生。當發現素質教育還沒有占領主陣地時,又全力以赴地抓學科教學的改革,無形中又淡化了第二課堂,而學科領域則又局限于語、數等學科及在出成果具有顯性效應的音、?體、?美上。由于理解上的狹隘,忽這忽那,抓不住“牛鼻子”,各子系統之間又缺乏內容的銜接與貫通,明顯地違背了素質教育系統整體性原理,導致了實施中的片面性。
3.改革行為的短期性,釀成了操作上的粗糙性。
出于管理者急于求成的心理,在改革實踐中往往缺少規范,既無明晰的目標,又無實施目標的縝密方案和具體的階段性實施計劃,往往只是一些臨時性措施。實施過程中卻又缺乏資料的積累與分析、總結與回顧。欲速則難達。操作的粗糙,所得的只是淺顯性成果。
4.意識上的功利性,造成了改革中的游移性。
功利意識是急于求成的根源、功利主義思想的作怪,反映在改革中缺乏韌性,“這山望著那山高”,不斷變換課題。缺少“認準方向,就要全力以赴,堅持到底”的恒心。
如何使素質教育走上整體改革的軌道,納入學校教育的整體實踐領域,對此,本人談點不成熟的想法。
一、搞清素質教育的概念
對于素質教育。目前看法還并不一致。本人的看法是:要搞清素質教育的內涵,得先從人的完整的素質結構認識開始。人的完整素質結構是生理素質結構、心理素質結構和文化素質結構的綜合。在這個整體素質結構中,生理素質結構是基礎,心理素質結構是中介,文化素質結構則是核心內容。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共同處于一個統一的系統中,所以素質教育實施的著力點必須落在人的繁體素質結構功能目標上。
“五育并舉,德育為首”,才能充分體現全面發展的整體功能,這可以說是造就受教育者完整素質結構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而素質教育要瞅準目標,找準途徑,選準措施,擺正德智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系,這樣才不會顧此失彼,有所偏廢。搞清素質教育的概念,就抓住了素質教育的根本。
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教育的觀念眾多,如:大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師生觀以及學校職能觀等。就實施素質教育而言,首要的是端正人才觀和質量觀。
教育觀念的核心是人才觀。人才是有層次的。應試教育觀無視人的差異性和人才的層次性,動輒“一刀切”、“一鍋端”,致使實踐結果拉大差距,兩極分化,置大多數學生于不顧,最后篩選出少最的尖子。素質教育觀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在承認差別的基礎上,因材施教。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說過:“圣人教人,各因其材,大以大成,小以小成,無棄人也。”可見,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因此,我們可以這樣說,人人有才,人無全才,揚長避短,皆能成才。
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另一嚴重對立表現在教育質量觀念上。應試教育把考分和升學率作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唯一標準,它突出了教育的選拔職能,揚棄了學校教育最基本的養成性職能;它只重視學生的卷面分數,搞分數排隊,甚至優者重獎,把刺激功能發揮到最大限度。素質教育并不排除考試和升學,而是將考試和升學納入素質教育的軌道,認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標準是全體學生中的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素質,即通過教育培養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健體的本領,并在這一方面都得到既是初步的又是良好的充分發展。
三、加強教育管理
要從應試教育轉軌到素質教育,必須轉換教育內部的機制、會出現“管理出效益”的局面。
(一)完善素質教育的目標和評估機制。實施素質教育,管理是基矗管理的首要任務是制定素質教育目標,并根據目標建構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只有目標體系與評價體系相結合,才能對學校各項教育活動的運行方向實行有效的調節和控制,改變以考分定功能的傾向、評價體系要考核學生個體的德智體美勞等素質的全面發展狀況,這些只要有財力,比較容易辦到,主要的是評價學校的隊伍建設、教育改革、設備效益等軟件狀況。這一憑借財力買不到的東西,才是學校教育質最的硬功夫。所以要發揮評價手段的調控功能,使它成為促進素質教育的科學的系統的機制,并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完善。
(二)進行課程教材改革。課程教材改革至少應考慮五個問題。第一,增強課程意識,使用好義務教育新教材。以教學為中心是學校教育的本質特點。素質教育理應更重視教學,更強調發揮教學的主渠道作用,充分發揮教學內容的全面性、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教學時間的充裕性等優勢,以發展學生德智體美勞以及個性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質。同時,更注重發展學生的內在因素,如:動機、興趣的培養、激發,情感、意志、品質的形成、發展等。第二,優化課程結構,其中之一是加強活動課程建設,精心組織和設計活動課。要在發展學生智力的同時,推動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那種活動課程主要是選拔部分文體、科技尖子進行表演、亮相、獲名次、得獎的認識,實是對素質教育的嚴重誤解。第三,安排選修課程,如:電腦、航模、攝影……要增加知識的科技含量,以提高學生對于現代生活的適應性。第四,重視隱性課程,就是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給學生提供一個優美的校園環境,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第五,建設好地方課程,根據當地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文化水準,編制體現社會特點、具有濃厚鄉土味的地方課程,以培養學生的鄉土感情。
(三)全方位溝通,實施學校、社會,家庭一體化教育。應試教育的弊端之一是固步自封,把教育社為學校單個的事,忽略了與社會的橫向聯系。素質教育觀認為,教育不單是學校的事業,更是全社會的事業,學校必須注意全方位溝通,實施學校、社會、家庭一體化教育。因為學生的整體素質的個性發展光靠學校單方面努力是不可能實現的。學校建立班級學長委員會,開辦家長學校,向家長開放課堂,建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等形式,不僅能溝通學校與社會的信息渠道,讓全社會都來了解、關心、支持和參與教育,推動社會教育觀的轉變,而且能使學校迅速地吸收社會對育人的要求,及時調整教育措施,更好地發揮教育的社會功能。那種對“雙向參與”持可有可無態度或者把它們當成應付檢查、提高品位的“裝飾品”的認識和做法,實是對素質教育認識的淺薄,也是在教育改革中惰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