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品德課興趣培養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巧設導語,引發學生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開頭是激起求知欲和學習興趣的源泉,是讓課堂活躍起來的前奏,它影響著一堂課的成敗,教師應注重新課導言的藝術性和科學性,要針對學生實際和教學內容,善于利用情景教學法,創設各種教學情景,渲染氣氛,引起學生情感共鳴,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引發學生興趣,激發求知欲,使學生想聽下去,急于聽下去,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之進入最佳求知欲亢奮狀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常是采用復習舊課,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系再導入新課的方法,但如果經常采用此種方法會顯得單調平常不能吸引學生,所以,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引言部分要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可以用歌曲開頭,也可以用一段格言或一則寓言開頭,也可以用一個故事開頭等等。我在講七年級《思想品德》下冊“人生當自強”這一課時,舉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動物實驗故事,在非洲大草原的奧蘭治河兩岸,生活著許多羚羊。動物學家發現,東岸的羚羊繁殖能力比西岸的強,奔跑速度也比西岸的快。動物學家們百思不得其解,因為這些羚羊的生存環境是相同的。于是,他們在兩岸各捉了10只羚羊,然后把它們分別送到對岸。一年后,送到西岸的羚羊繁殖了14只,而送到東岸的羚羊之剩下3只。原來,東岸的羚羊之所以強健,是因為它們附近生活著一群狼。面對這樣的生存條件,他們必須使自己強健起來。由這個故事導入新課,生活要自立,人生當自強。
二、巧妙設疑,培養思維,激發興趣。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教育家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設疑、釋疑、解惑,可極大地引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積極思考。當他們苦于“山窮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他們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學習《愛在屋檐下》(人教版八年級上冊)一課,為了讓同學們更為深刻地體會到父愛和母愛的重要作用,我給同學們補充了一則材料:“一母親在女兒高考落榜后鼓勵她去教書,不到一個星期女兒因講不清題而被學生趕下講臺。母親又鼓勵她去學裁剪,不到一個月女兒又因裁剪不合身的衣服而被老板辭退……”講到這里,我設計了一個懸念:“同學們猜想一下這時母親會說什么,又會對她今后的人生產生怎樣的影響?”同學們普遍認為:“如果母親繼續鼓勵她,她終將成功。如果母親責備她,她可能會從此意志消沉。”這種設計懸念讓學生探討的方法比直接告訴學生答案效果要好得多。設疑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的興趣,從而形成教學相長的氛圍。
三、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習興趣。
在過去教學中,多數是“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教師只是講講、寫寫,學生只是聽聽、記記,對知識很難真正搞清楚,而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諸如電影,電視,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代替了過去把黑板、粉筆作為教具的傳統教學模式,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把動畫、圖象、立體聲融合起來,真正做到“圖文并茂”,把學生帶入一種心曠神怡的境界,有身臨其境之感,覺得生動有趣,這樣就能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我在講“黨的基本路線中的‘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這一內容時,讓學生聆聽歌曲《春天的故事》,然后再結合歌詞內容,充滿激情地向學生講述深圳那空前的改革舉措,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感性上體會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的正確性。這樣輕松自然地把理論轉化為認知,使學生進入最佳的學習境界,從而提高了課堂質量。
四、通過多種形式,啟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首先,以優美感人的語言激發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識不變成僵死的靜止的學問,就要把語言變成一種最重要的創造工具。”思想品德課的說服力、感召力、戰斗力也來自教師的語言力度,語言技巧、語言風采。如果一個教師富有嚴謹、簡潔、精煉、準確、抑揚頓挫的教學語言,就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促進記憶的持久,思維的活躍,想象的豐富,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思想品德課的實效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其次,以生動形象的比喻激發興趣。誠然,中學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論比較抽象,但這不能和枯燥無味劃等號。如果我們在注意理論性、科學性的同時,能講究一點趣味性,把闡述理論同形象化敘述融為一體,就可以使理論增添感情的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提高自己思想認識水平。如在講“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關系時,可把經濟建設比成輪船,把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分別比成導航系統和動力系統,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興趣,而且能加深學生理解,加強鞏固。
再次,以形象幽默的漫畫激發興趣。漫畫,她不僅生動、形象、幽默,而且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道理,發人深思,回味無窮。在教學中恰當運用漫畫會使學生情趣盎然,學習興趣倍增,課堂氣氛活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行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有大量的漫畫、圖片,教師要和學生一起分析漫畫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點,融知識點于漫畫分析之中,透過漫畫生動的形象揭示出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最后,以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興趣。中學思想品德新《課程標準》重視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強調從教學方法上加強“活動”課教學環節,以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生動活潑、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活動”課形式,把實踐活動作為教學過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思想品德課教學中的實踐活動形式多種多樣,讓學生動手查找報刊、圖書等資料;讓學生對有關問題展開討論;讓學生進行調查、訪談活動;讓學生對典型事例進行歸納和分析;讓學生發表意見和感想,對某些問題進行綜合探討或提出合理化建議,等等。通過實踐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學會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及社會現象。如我在教學七年級《思想品德》下冊“走向自立人生”一課時,根據教材提供的素材和學生所持的觀點,把學生分成甲乙(正反)兩組,舉行以“父母是否應當支付子女上大學費用”為主題的辯論會,從法律的角度讓學生認識到自立的必要性:根據法律規定,子女在成年后,如果沒有喪失勞動能力,父母不再有撫養他的義務。青少年要提高獨立生活能力,告別對父母的依賴,逐步走向自立。
五、巧設課堂結尾,激起學生興趣。
所謂小結就是對一堂課所講的知識的總結概括,如何進行總結是一堂課的關鍵。小結的語言要巧妙,要有激情,師生之間應產生共鳴;小結語言精煉能使學生容易掌握重點,抓住中心,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時小結要帶有懸念,讓學生樂于去探索、探究,起到耐人尋味,課斷而思不斷,言雖盡而意無窮的作用,為下一節課作好鋪墊,進一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比如講授“情緒需要調節”一課時的結尾時,通過幻燈,把《紅樓夢》中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展示到屏幕上,并向同學們介紹了林黛玉多愁善感,抑郁寡歡的性格特點,要同學們思考,討論:林黛玉這種情緒屬于何種情緒,長期下去會釀成了什么結局,為什么會這樣,我們今天應該怎么辦,大家通過爭先恐后的發言,懂得了情緒需要調節,而且應善于調節,并注意選用恰當的方法調節,保持樂觀的心態,做情緒的“主人”,而這個“主人”又怎樣做呢?使學生疑竇頓生,這樣,既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彌補了品德課結尾抽象、枯燥、平淡的不足,又寓教于樂,為下節課作好了準備。
當然,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正如恩格斯說“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教師們努力地去探索,認真鉆研教材,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備學生、備方法,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充分調動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選擇靈活多樣、切合實際的方法,就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目的。
【內容提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直接動力和巨大的精神力量。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對他來說不再是枯燥無味,也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快樂。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學習效果會事半功倍。教學中可通過巧設導語、巧妙設疑、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等方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