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數學課改理念優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大處著手,進行單元整合
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教材中有的內容的安排并不是最好的唯一,還是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與教學的具體情況作進一步優化、整合的,這樣不僅可以使教學的過程更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征,而且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時顯得更加自然,教學的效果也就會大大地提高。
比如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冊中,
二、小處著眼,進行課時優化
單元的整合需要一定的勇氣和魄力,而課時的整合就顯得更加的普遍和必要。教師在備課時,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怎樣才能使學生的學習與現實生活離得更近,聯系得更緊密,讓學生的學習能夠長久地保持新鮮感、親切感,能夠使他們學得自然、合理、輕松。
1改變教學順序
就一課教材或一組教材而言,其內容呈現的順序,在許多時候若能進行適當的調整,將更加適合兒童的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更加適合他們的口味,也更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鏈接與衍生。
比如在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九冊的“循環小數”時,一老師在利用學生生活實際中的原地踏步走口令“一二一、一二一……”很好地引導學生認識了“有限”與“無限”概念的基礎上,又回到書本,按照書本的順序先教學“循環小數”的概念,而后再教學“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的概念,這就使課堂銜接不緊湊,給人脫節之感,對學生的知識形成也顯得生硬、僵化。如果在引導學生認識了“有限”與“無限”概念的基礎上,能自然地教學“有限小數”與“無限小數”的概念,然后再來教學“循環小數”的概念,則會顯得自然、貼切,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并使知識的脈絡分明,形成一個整體,教學的效果將更好。
2更改呈現方式
教材的編寫不可能既照顧到城里學生的習慣,又照顧到農村孩子的口味,只能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征,盡可能地體現出他們的共性,這就難免會造成一定的地區差異。我們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結合自己學校的實際情況,改變一下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使教學的內容更貼近本班學生的生活實際和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可以使學生樂于接受所學知識,從而使我們的教學事半功倍。
比如,在教學“小數除法”時,我改變了書中例題用“豎式”呈現的方式,而是出示了下面這道簡單的應用題:“方便面5角一袋,1元5角可以買幾袋?”根據商店的標價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我引導學生寫出了等式:15÷5=1.5÷0.5=3(袋)。再引導學生對前后兩個算式進行比較,自主地總結出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先把除數轉化成整數,然后再除”。這樣的教學,盡管只是改變了一下書本知識的呈現方式,但它卻使抽象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完美結合,使學生容易接受,而且學生能夠真正做到理解記憶,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三、四兩個單元都是一些理論性的而且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教學(約數和倍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
把這些抽象的概念集中在一起,對學生的記憶要求相對集中,不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為了能夠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把概念教學相對分散,我在教學了第一單元“簡單的統計”后,就先教學了第三單元,而后再教學第二單元的“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把較為具體的形體知識參插在抽象的概念教學之中,避免了概念的集中記憶,教學的效率較以往有所提高。
單元與單元之間是這樣,就一個單元而言,也是如此,往往也必須對某一單元的知識結構進行整合。比如: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三冊中《米、分米和厘米的認識》這一單元。教材在編排時,是先認識“厘米”,再認識“米”和“分米”,這樣的順序使長度單位的大小排列顯得比較紊亂,不利于學生合理地建構長度單位的概念。我在教學時,根據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對“米”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一實際情況,先讓學生來認識較為熟悉的單位“米”,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認識“分米”和“厘米”,就顯得自然、合理,學生也比較容易接受,教學的效果也出人意料。
總之,我們教師不能“就書教書,就知認知”,應該在新的《課程標準》的理念指導下,靈活地運用教材,大膽地對教材進行必要的、合理的整合,使所教的新知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與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讓學生的學習變得輕松、自如。
學生的教材勿庸置疑,它是由教育專家們精心編寫而成的前人豐富經驗的綜合。但由于編寫教材受人員、地區、環境等條件的影響,它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萬能”書。在我們的實際教學中,受學生情況、教師素質、當地實際等因素的影響,決定了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切不可完全照搬,搞一刀切。要能夠借助教材的工具性,靈活運用、合理整合,讓教材煥發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