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體育對學生性格影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的本質作用不再是單一的增強學生體質,而要更注重學生性格方面的完善,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教育。本文重點分析了大學生性格發展中所存在的一些問題,論述了體育在學生性格發展與完善中的各種相關聯系,試從體育的角度,探討影響大學生健康性格發展的因素與途徑。從教學思想、內容體系和方法等方面,確立發展大學生體育綜合能力的對策和完善性格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性格完善
知識經濟需要人才,更需要既有豐富知識又具有良好性格品質的人才。進人21世紀,高校肩負著培養和造就創造性人才的歷史使命,素質教育是學校教育的主旋律。其主要內容是弘揚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主導性教育。它要求我們在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良好性格培養,重視并推動學生性格的健康發展。高校體育必須建立以提高大學生體育綜合素質和良好性格發展為基礎的創新教育體系。學校體育改革應重健身、重實效、重能力培養,盡快解決好提高學生體育綜合能力以及性格發展的問題。
一、現代大學生的性格特點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人們競爭意識的增強,生活節奏的加快,人際關系的復雜化,加上價值觀念的多元化,客觀上導致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反主流文化的泛濫,社會不良現象不斷增多,這些,都在強烈地沖擊著校園文化生活。而在我國現代大學生中,屬于獨生子女的占有絕對的比例。所以在他們身上,往往具有鮮明的性格特征,如自我意識強、團結協作能力差,缺乏奉獻精神,缺少必要的忍耐力,經受不住挫折如失戀、疾病和意外事故等打擊,并表現為易沖動和富有攻擊性,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性格發展。
當前,在我國教育工作中,學生良好性格發展方面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對學生的性格進行調整和正確的引導就顯的尤為重要。根據大學體育的特點,應把促進學生良好性格的發展作為一項任務加以落實。由于體育運動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它對青少年學生良好性格發展方面起著獨特的,其它教育形式難以替代的作用。
二、體育教學與學生性格完善的關系
1.對高校體育教學的認識
可以這樣說。高校是學生走向社會前的最后一站,是學生性格發展走向定型的關鍵時期。在這個關鍵階段,高校體育除了承擔增強學生體質,增進學生健康,傳授體育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培養學生體育能力運動習慣任務外。還擔負著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促進學生性格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
體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與其它課程有共性的一面,而且更具有自身的鮮明特征。由于體育課在內容、方式等諸方面區別于其它學科,為學生提供獨特的,開闊的學習環境,以及充分操作、實踐的機會,這對于促進學生完美性格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更能全面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能力、氣質與性格。因此只要我們在體育教學中注重發展和培養學生的性格,教育得法,即使是最普通的學生,一旦具備了鮮明而良好的性格,就會成為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2.高校體育教學可以培養完善的學生性格
體育課教學、體育鍛煉和體育競賽能從心理上、體力上和社會層面上全面地促進學生的性格得到充分的發展,使他成為能夠主動適應社會的人。體育的主要職能是教育、健身和娛樂,高校體育課對學生性格全面發展的積極作用,具體體現在下三個方面:
(1)高校體育運動可以培養學生公平競爭意識。
在當前,競爭早已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并為當代人所接受。體育運動也被人們看成是一種“儀式化的戰爭”。戰爭,必然具有攻擊性,而體育運動所倡導的公平競爭,也恰恰使體育本身增添了無窮的魅力。體育運動是在一定的規則約
束下進行的公平競爭,不講門第、不論尊卑,是一種智慧、體力、技藝的綜合較量。參與者有意識地帶有某種責任感在樂于遵守的規則下競爭,“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是這種競爭最好的寫真,勝敗雙方在各自的攻擊性得到釋放的同時,并不因此增長仇恨。
(2)高校體育課可以培養學生群體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現今社會,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感情冷漠。受不得半點委屈。高校吃、住都比較集中。無形之中相互摩擦的機會相對較多,如果沒有適當的途徑化解。個體極易變得更加我行我素。久而久之。勢必會導致精種壓抑,造成心理失衡。體育教學、體育鍛煉以及各種體育比賽由計劃、組織到實施,這種過程增加了集體的凝聚力和個體間交往的機會。體育活動的群體性特點強化了個體對集體的歸屬感,個體總是要服從集體的目標,每一項活動的過程增進了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人的認識和交往,也促使集體內的成員加強團結。積極的學習氣氛、和諧的鍛煉環境和緊張激烈的比賽場面將會使大家不約而同走在一起。自然集體的凝聚力轉化為學生所看得見、感受得到的,體育運動也由抽象而變得具體,學生對集體力量與溫暖的體驗由感而發自然也會融人其中,自愿維護集體的完整與穩定。
(3)高校體育豐富學生的情感,促進個體的全面發展。
現代生活方式的節奏和激烈的競爭,使每個人的生活壓力增加,導致情緒低落。體育運動是極富感情色彩的高尚活動,它是人類高級情感的發生器。體育運動給提供的情感體驗是復雜多樣的,在集體項目中團結協作的氣氛,給學生以歸屬感和踏實感;娛樂項目中,學生因愉快而變得朝氣蓬勃;在郊游等體育活動中,學生因融于自然、克服困難而升騰了集體感和征服感;競技比賽中,學會在成敗、榮辱爭讓同拼搏中選擇,在追求積極向上的榮譽感和人們之間相互交往的親切感的同時,經受著復雜情感的陶冶,體驗校園生活的快樂。從而完善自己在性格方面的社會性特征。
三、如何利用體育教學的形式完善學生的性格
1、高校體育教學必須先培養學生正確的性格
(1)必須清楚每個學生的性格。在體育運動中,學生最能表現出自己的性格。對此,我們應該認真地思考、分析。只有在認清學生的性格基礎上,才能加以引導和教育。
(2)必須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體育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受到尊重和關注。由于學生在身體條件、興趣愛好、體能和運動技能等方面存在的性格差異很大,他們在體育運動中的表現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體育教學內容的安排、教學目標的制定等方面不能一刀切,要關心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要讓絕大多數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目標。
(3)努力強化學生的自我意識,充分調動主體能動性。自我意識是意識的核心內容,體育教師應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用高尚的社會影響因素支配學生體育運動的內驅力,為性格培養和發展創造理想的體育環境。同時,還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盡可能激發學生自我活動的能動性,并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使學生從被動參加體育活動到主動的參與,增強學生的榮譽感和好勝心,并發揮主動性。
(4)在體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滲入心理調控訓練。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對學生的心理施加影響,使其身心達到最佳狀態,達到能自我調控的程度,以滿足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增進身心健康的需要。
2、高校體育教學中完善學生的性格
(1)獨特性方面完善。每個學生性格都有其獨特性。在體育教學中有的學生喜歡籃球,有的喜歡健美操,有的喜歡網球等其他體育項目,體育教學的不同內容,培養了不同性格氣質的學生。各項不同的體育活動滿足了學生性格發展的需要。不同的體育運動有不同的傾向性,傾向性是決定學生做事的態度和積極性的選擇性心理特征。它
影響一個人,并使性格具有某種傾向。比如說某學生對乒乓球感興趣時,他不論是在體育課堂上還是課余時間,總是認真練習并與教師討論技術動作,以提高自己的乒乓球水平。
(2)從學生性格的重要性方面完善。能力在性格中具有較大的重要性。能力包括智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和個體社會化能力(自立能力、應變能力、競爭能力、組織和管理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兩者互為促進。體育教學中的能力培養首先是使學生能動地、興奮的進入教學活動。能力與大腦皮層不同區域的神經細胞交替興奮有關,和信息的輸人數量、內容、速度有關。生動活潑的體育課無疑促使大腦皮層中的酶活性增高,各種認識活動加強,從而興趣盎然、思路敏捷、想象豐富、觀察仔細、判斷正確。反之,人體只能機械運動。其次,有的能力需要在逆境中磨練,在壓力中產生,所以體育教學的嚴格要求、嚴密組織、嚴活結合也是不可缺少的。能力的發展是一個漸進過程,既要注意傾向性,又要注意社會和專業的要求。
(3)從學生性格的集體性方面發展。在大學的體育教學環境中,班集體是學校的基本教育單位,是集德、智、體、美、勞于一體的優化的微社會環境,更是學生展現自我性格和才能的舞臺。性格與集體是不矛盾的,性格的發展與集體活動是不矛盾的。性格的發展能促進集體和社會的發展。集體對學生的性格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學生大部分時間是生活在集體中。雖說性格與集體、性格發展與集體活動并不矛盾,但如果是不好的集體,不好的集體活動,卻會給性格發展帶來不利的因素。因此,學校老師要認真組織班集體,使它成為目標明確、組織民主、生動活潑、和諧團結的集體,總是從正面影響學生。體育教學是組織嚴密、內容豐富、形式熱烈的集體活動,應該在集體的榮譽、集體的紀律、集體中的性格補償、集體中的個體溫暖等方法中提高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高校中如何運用體育教學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的正確性格方向,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性格,對學生人性與社會的發展與高度協調;對于確立立體的教育方向和規范的課余體育文化理念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根據社會發展以及當今世界教育改革的趨勢,大學體育應加強對大學生性格的培養,把發展學生性格作為重要日標。通過課程設置,課時目標制訂,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創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以加快學生性格完善的培養進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
參考文獻:
[1]曾虹卒,論高技體育對大學生興趣和能力的培養,體育與科學。2001(2)
[2]陳志軍,淺談體育運動對大學生個性發展的影響,常州工學院學報,2001(2)
[3]馬啟偉,運動心理學,人民體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