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銜接翻譯中作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銜接是構成語篇的重要條件。在整個翻譯過程中,銜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差異很大。在對比英漢銜接手段差異基礎上,探討了通過分析,對比,傳達實現雙語銜接手段的轉換,從而更好地完成翻譯任務。
關鍵詞:語篇;銜接;翻譯;轉換
系統功能語言學認為:語言的實際使用單位是語篇這樣的言語單位,而非詞、句這樣的語法單位,因此,翻譯作為語言交際的一種形式,實質上是用一種語言的語篇材料代替另一種語言與其意義對等的語篇材料的過程。也就是說,翻譯活動所處理的不是一個個孤立的詞句,而是由互相關聯和制約的詞語和句子,為一定的交際目的,按一定格式,有機地組合在一起的語篇。翻譯的直接對象是原文語篇,翻譯的最終產品是譯文語篇。
一銜接及其在語篇翻譯中的地位
銜接是將語篇不同部分聯系在一起的語法、詞匯和其它手段的統稱。(Cohesionisthenetworkoflexical,grammatical,andotherrelationswhichprovidelinksbetweenvariouspartsofatext.)(Baker,2000)此外,語篇語言學者Beaugrande&Dressler(2000)認為,語篇作為一種“交際活動”(communicativeoccurrence),它必須具有七項標準:銜接(cohesion)、連貫性(coherence)、意向性(intentionality)、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語境(situationality)、信息性(informativity)和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在七項標準中,“銜接”和“連貫”是最重要的,因為這是實現其它標準的基本手段。銜接是語篇特征的重要內容,它是一個語義概念,體現在語篇的表層結構上。根據Halliday&Hasan(1976)的劃分,銜接手段大致可分為詞匯銜接手段(lexicalcohesion)和語法銜接(grammaticalcohesion)兩種。前者包括詞匯重述(reiteration)、同義(synonymy)和反義(antonym)、下義(hyp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等;后者包括照應(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連接(conjunction),連貫也是一個語義概念,它也是語篇特征的重要內容,指的是語篇中語義的關聯,存在于語篇的底層,通過邏輯推理來達到語義連接。因此,可以說它是語篇的無形網絡。
對語篇的分析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結構,語篇是大于句子的語言單位;語篇由句子組成。二是功能,語篇是一個語義單位,它不是一個比句子大的語法單位;它與句子不屬于同一類型,因此它們之間不是“大”與“小”的關系;語篇與句子之間的關系是一種體現關系,即語篇由句子體現,或者說是由句子的結構形式來體現。在翻譯實踐中,要重組(建構)一個適用于目的語社會的語篇,并非取決于表層結構(如一個個句子)的轉換,而是自上而下地、有目的地選擇語言資源,對整個語篇進行重寫。這種重建具有兩方面內容:
其一是結構性的,即句子本身的結構;其二是非結構性的,指句間不同成分之間的語義銜接。由此,可以看出,銜接手段是生成語篇的重要條件之一。因而,在語篇層面上進行翻譯便必須遵循銜接性標準以使譯文語篇連貫。PNewmark(2001)也曾說過,“在我看來,銜接是語篇分析或篇章語言學中可用于翻譯的最有用的成分”。
二英漢銜接手段之對比
每種語言都有自己的語音、語法和語義系統,英漢也不例外。從總體上講,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英語是形合式(hypotactic)語言,常用各種形式手段連接詞、短語、分句或從句,注重顯性銜接(overtcohesion),注重句子形式,注重結構完整;而漢語是意合式(paratactic)語言,少用甚至不用形式銜接手段,注重隱性連(covertcoherence),注重邏輯事理順序、功能和意義。英語重形合,漢語重意合。這是我國翻譯界一個重要的論斷,它對翻譯實踐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從語句銜接方式來說,英語多用“形合法”,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連接詞語將句子(分句)銜接起來,而漢語多用“意合法”,即靠意義上的銜接而不要一定依賴連接詞語。因而,英語多連接詞語,而且這些連接詞的出現頻率也非常高。這些連接詞語不僅有連詞例如,表示關系并列或遞進的連接詞:and,or,inadditionto,furthermore,moreover,too,also;表示因果關系:becauseof,dueto,asaresult,therefore,accordingly,so,consequently,thus,hence,since,關系代詞或副詞which、that,還有短語inshort、forexample等。漢語中雖然也有一些連接詞,但在表達中,人們常常表現出一種少用或不用連接詞的趨勢。
在語法銜接手段方面,英語語法是顯性的,而漢語的語法則屬隱性。漢語在表達上富有彈性,許多邏輯關系靠意義來表達,語法處于次要地位。漢語的省略只求達意,不考慮語法甚至不考慮邏輯。漢語省略的頻率低于英語,往往用原詞復現的方式來達到語篇的銜接。英語的照應多用人稱代詞、指示代詞,而漢語常用零式指代(zeroanaphora)或名詞的重復來體現上下文的照應。例如:我,已經是一個中年的人了。一到中年,就有許多不愉快的現象,眼睛昏花了,記憶力減退了,頭發開始禿脫而且變白了,意興,體力,什么都不如年青的時候,常不禁會感到難以名言的寂寞的情味。(夏丏尊:《中年人的寂寞》)
Iamalreadyamiddle-agedman.Atmiddleage,Ifeelsadtofindmyeyesightandmemoryfailing,myhairthinningandgraying,andmyselfnolongermentallyandphysicallyasfitaswhenIwasyoung.Ioftensufferfromanamelessloneliness.(張培基譯)
這是漢語篇章中零式指代的典型例子。句首的我在隨后的句子中多次被省略,這就是漢語語篇的特征。在翻譯成英語時,張培基使用了“I,my,myself”以便于更好地體現句子之間的銜接關系。在英語中,物主代詞是不能省略的,而在漢語中是可以的。然而,英語中經常省略重復使用的動詞,我們在把這類句子翻譯成漢語時,應首先找出被省略掉的重復使用的動詞,并把它添加到譯文中。例如,Historiesmakemenwise;poetswitty;themathematicssubtle;naturalphilosophydeep;moralgrave;logicandrhetoricabletocontend.(F.Bacon,OfStudies)譯成漢語應是: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變。(王佐良譯:《談讀書》)
三語篇翻譯過程與銜接
張美芳曾指出:“在實際翻譯中,譯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又是譯文的生產者。他在接受原文的過程中要進行語篇分析,在生產譯文時同樣要進行語篇分析,而且要將兩次分析的結果進行比較,才能較好地完成翻譯任務。”(1999)也就是說,建立明確的語篇意識,不論在翻譯實踐還是在翻譯研究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所謂語篇意識,就是在翻譯研究及實踐中始終強調篇章在交際過程中的完整性和一體性,研究語篇諸層次作為語言符號系統與相應外部世界的關系,以語篇的交際功能、交際意向統轄對語篇諸層次的觀察和研究。翻譯的過程,不管其文體如何,風格如何,總是由理解、傳達相互關聯的環節組成。在翻譯的整個過程中,從對原文的理解到譯文的生成,對語篇銜接的認識和把握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分析原文
分析原文就是細致處理詞位的所指意義和聯想意義、研究句法和語篇結構。分析語篇結構是整個翻譯過程重要的一步,也是運用銜接手段最容易出錯的一步。銜接的運用主要體現在語篇結構中段與段的銜接上。譯者必須弄明白英漢兩種語篇結構,才能完成對原文確切意思的理解,避免語篇翻譯時,結構含糊不清或前后缺乏邏輯的情況。
2傳達
傳達是翻譯的第二個環節,也是翻譯的目的所在。在理解過程中,譯者注意力的焦點是原作者,而在傳達過程中,譯者注意力的焦點是譯文讀者,他必須考慮如何用讀者能夠自然接受的語言來傳遞原作者的意圖及原文的內容。在這一過程中,譯者必須兼顧英漢兩種語言的銜接手段,注意兩種銜接手段的差異,并能很好地處理這些差異,使譯文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
例如:(1)Almostallofusbelievethatweliveinanageofuncouthmanners,thatthingswerebetterinsomepreviousera.(2)Forexample,the18thcenturyinEnglandisknownasaperiodofhighrefinementinsocialintercourse.(3)Welookbackwithnostalgiatothesoftcandle-light,theelaboratecourtesies,thehand-kissing,however,unwillingtoconfrontthebrutalrealityofacenturyinwhichduelingtothedeathwascommonplaceandgentlemenwereexpectedtodrinkthemselvesunderthetable.
譯文:我們生活在一個缺乏教養的時代,從前的情況要比現在好,這幾乎是我們所有人的看法。例如,18世紀英國以其社交中彬彬有禮、教養有素而著稱。而當我們以懷舊的心情去回顧那柔和的燭光、溫文爾雅的舉止以及吻手禮時,卻不愿面對在那個世紀中所存在的野蠻無情的現實。在那個世紀中,決斗致死是一種司空見慣的事,而且男士們喝酒就應該一醉方休。在漢語譯文中發生了三個變化:一是,語句的結構;二是,省略了英文中斜體的銜接詞;三是,重復英語關系代詞。英文語段中第一句話是一個主語┼兩個賓語從句的完整句子,句中用兩個功能關系連詞“that”引導了兩個賓語從句。而在漢語中沒有這樣的功能關系連詞,譯文只能將英文句中的兩個賓語從句(thatweliveinaageofuncouthmanners,thatthingswerebetterinsomepreviousera)轉化為兩個相互獨立的句子,而且前面的主語依照漢語意義邏輯判斷的原則被安置在句子最后部分。同時,在第三句的翻譯中,由于漢語沒有與“which”功能相同的關系代詞,所以就采用了另起一句重復這個關系代詞的辦法,改變了英文原本一個整句的結構。這也說明譯者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需運用一定的銜接技巧,才能使譯文通暢自然。
四結語
語篇翻譯是翻譯研究的趨勢所在,而銜接是語篇的重要特征也是構成語篇重要的條件。在整個翻譯過程中,銜接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英漢互譯實踐中,弄清兩種語言銜接手段,實現銜接的相互轉換以達到譯文的語義連貫至關重要。英語與漢語銜接手段有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英漢互譯時,首先要了解英漢兩種語言銜接手段的不同之處,尤其是認識譯語銜接手段和方式,并把握其規律。這樣,我們在翻譯過程中才能靈活地轉換銜接手段;更好地傳達原文的意思。總之,對語篇銜接的認識和把握,無論在理解原文還是在生成譯文的過程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inEnglish[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Beaugrande,R.&Dressler,W.IntroductiontoText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1981:3
[3]Newmark,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87
[4]BAKER,M.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5]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95
[6]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7]李運興語篇翻譯引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8]朱永生,鄭立信,苗興偉英漢語篇銜接手段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9]易興霞意合、形合與翻譯[J]西安外國語學報,2002,(1)
[10]潘文國.漢英語對比綱要[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11]張美芳.從語境分析中看動態對等論的局限性[J]上海科技翻譯,199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