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語文合作意識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語文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公民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其實合作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現代素養的一種表現,善于合作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合作是人們在尋求目標時互相切磋、互相協調和共同分享,并參與決策,它要求合作的每一個人都有要有貢獻,彼此在合作中共同成長。新課程的實施使語文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語文的評價方式都發生了變革,教師的合作意識不僅變成了可能和現實,而且是一種工作的必然。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總是單獨工作的,有自己的教案、自己的一組學生,使用自己的課程教材,靠一個人的力量來解決課程中時刻變化的種種問題,過著“自給自足”的“單干”生活。而教師之間的競爭壓力太大,以至各自保留著自己的絕活,互不交流與溝通,真是“一人一把號,各吹各的調。”即使有合作,也只是傳幫帶的“師徒”關系、“公開課”、“教研組”等形式,這些合作存在著明顯的不足:片面性,為應試服務;強制性而非自主自愿,它們只是官方行為;單向性而非平等,合作的一方是“專家”、權威、指導者,而另一方是新手、學習者。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與學生更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是設計者、導演和裁判,學生只是接受教育的對象。
課程改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教育秩序的重建,新的教育的靈魂是“對話、協商、理解、調整和不斷生成”。合作不僅是一種工作方式、學習方式,也是一個重要的追求目標。試想,不會合作學習的教師,怎能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對合作認識不足的教師,又怎能發自內心地去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本文將從課程開發、課堂構建、語文評價、語文教師專業成長四個方面來闡述語文教師的合作需求。
一、以合作的方式開發語文課程資源。
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教材不再是唯一,報刊、網絡、研討會、博物館、自然風光、文物古跡、家庭生活等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語文教師必須突破語文課本、語文課堂的局限,形成大語文教學觀。這要求“語文教師應該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語文教師只有積極爭取學校、社區、社會的支持,爭取領導、同事、家長的配合才能有效地開發出豐富多彩的課程資源。
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的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這樣的課程開發相對于語文教師的知識、能力來說有些求全責備。這就要求我們只有合作才有成功。課程開發本來就是一種集體配合的事業,校本課程更是如此,沒有他人的合作,只會導致我們開發的校本課程淪落為“教師本位課程”。同時我們也要避免只有“分工”而沒有“合作”的現象的出現,因為那樣也只不過是幾個“教師本位課程”的簡單相加。
二、以合作的精神構建語文新課堂
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它不僅是忠實執行課程計劃的過程,也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更多考慮的是如何“教”的問題,而新課和要求教師的“教”的過程變成學生“學”的過程,教師和學生面對知識,共同探討、平等對話,語文教師只有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真誠與學生合作,才能構建民主、平等、互動的新課堂。合作對學生而言就意味著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張揚、人文的關懷、創造性的解放、全體的參與,對教師而言,合作也意味著一種分享。
閱讀雖然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但并不意味著閱讀教學不需要合作。在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多重對話關系,如學生與作者(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與作者的對話,學生、教師與編者的對話等,這些都為學生的個體閱讀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但對話的中心是學生個人,教師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而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種民主和尊重是合作的基礎,但并不意味著閱讀教學便可天馬行空,實際上課堂閱讀教學在一個集體中實施,與完全個人化的閱讀畢竟不同,正如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