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語文教學的環境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挖掘本學科環境教育的素材
在教學《長江之歌》《三亞落日》《煙臺的海》《記金華的雙龍洞》《如夢令》《漁歌子》《廣玉蘭》《夾竹桃》這幾篇寫景的課文時,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找準環保教育點,著重培養學生在領略美好的自然風光的同時,懂得美好的環境還要靠人們的保護才能保持。在教《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篇課文時,教師要側重進行想利用海洋資源,就要保護海洋、珍惜海洋資源的教育,同時還要使學生懂得保護海洋,也就等于保護人類自己的家園。對于隱性的環境教育教材,教師需要充分挖掘文本,找出環境教育的落腳點,因勢利導,使學生產生環保意識。如《三亞落日》中,第二小節寫了美麗的三亞熱帶風光:藍藍的天,藍藍的海,潔白的海鷗,碧玉般的椰子樹,玉屑銀末般的細沙……這一切,構成了美麗的三亞熱帶風光。配合書上的插圖及使用多媒體課件,學生必定被三亞的美麗風光所吸引,產生向往之情。教師此時適時引導,讓學生認識到優美的環境固然能給人以美感和享受,但更需要人們去保護和珍惜,從而激發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二、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滲透環境教育
課堂是我們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主要陣地,語文學科中的環境教育滲透于知識技能的教學之中。因此,課堂教學是進行環境教育的主渠道。由于語文學科的教材內容極其豐富而廣泛,大多選用文質兼美且具有典型性的文章。教師要根據課文內容的特點,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不知不覺地受到環境教育。如教《海洋———21世紀的希望》時,教師先讓學生自學文本,了解人類是怎樣開發、利用海洋的。學生通過自學和小組合作探究,很輕易地就知道課文是從五方面來敘述的,即:開發海洋礦產資源;向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利用海水發電;淡化海水緩解水荒,建設海底城市、拓展人類生存空間。這時教師采用了視頻演示,印度尼西亞發生海嘯的畫面,海水倒灌,導致莊稼被淹,農田被毀;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的視頻及海面上輪船原油泄漏,導致大批海洋魚類死亡,海鳥無處覓食即將餓死的畫面……這些給人類帶來可怕的災難。本課是環境教育的顯性教材,使學生看后,懂得海洋并不是一只溫順的小羊,要想利用它,前提是保護好它;同時,海洋資源也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要有計劃地開采和利用。只有這樣,海洋才會樂于奉獻。這時老師適時讓學生創作一些保護海洋的廣告語。由于學生有了鉆研文本,觀看視頻、課件的基礎,環境保護的情感得以激發,水到渠成地寫出了:“保護海洋,人人有責。”藍色的海洋,人類的家園。“讓海洋與我們同呼吸,共命運”……一系列精彩的語句。可見,自然環境是靠我們去精心地呵護與創造的。如果我們隨意破壞它,那么受害的還終將是人類自己,為了共同擁有美好的環境,讓我們都來爭當環保小衛士,為保護環境出一份力,盡一份心!此時學生的心靈深處肯定播下一顆保護環境的種子。
三、注重橫向聯系,拓寬環境教育空間
對兒童進行環境教育,還要讓他們在實踐中懂得環保的重要。因為兒童生活的世界,不僅僅是課堂,而且在更廣闊的是家庭和社會中。因此,要把課內的環保教育向課外延伸。如綜合實踐課,更多的是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和發現,頭腦中有自己的想法。我曾設計這樣一個綜合實踐項目:塑料袋是一種環境廢棄物,也稱“白色污染”,其來源主要是到超市或菜市場購買物品的包裝袋。雖然超市里購物時要使用塑料袋需付費,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很多人還在使用。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想象,如果將生活垃圾隨手亂扔,會對環境污染嗎?你有什么切身感受嗎?同時組織學生搜集材料:塑料袋被埋在地下,多少年才能腐爛?危害究竟有多大?請同學們動腦筋思考:針對這一現象,我們應采取何種措施,來減少“白色污染”的危害?你有哪些好的建議?這一教學設計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創造熱情,相信學生會交一份令教師驚喜的答案。另外,校園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生活的場所,教師除了要在各科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還要從身邊的人和身邊的事入手,時時處處保護環境。清晨,進入美麗的校園,我們會看到一些同學在灑掃校園;課間,同學們自覺地保護校園的整潔,從不亂扔紙屑、雜物,偶爾看到小垃圾,立即俯身撿起并送到垃圾箱。花園里一年四季,鮮花盛開,從沒有學生去攀爬樹木,踐踏花草。對于學校的公共設施,如課桌椅和體育器械,更沒有同學去刻畫和毀壞。學生已養成良好的環保習慣。學生能愛周邊的小環境,難道會不愛社會這個大環境?總之,“環境養育人類。”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在語文教學中教育好下一代,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和發展。
作者:喬麗平單位:鹽城市建軍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