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通脹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自2007年始,對中國通脹問題的分析熱度空前,“CPI”這三個字母的組合從未如此深入人心。時至今日,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進一步深入,美聯儲快速降息,美元加速貶值,導致了以美元計價的商品價格,尤其是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升,通脹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問題。而通脹型的國際金融形勢對中國的影響已經顯現。
[關鍵詞]通脹CPI加息
一、通脹之因
中國經濟目前已經進入通脹時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進入2008年以來,上半年的CPI指數分別為:一月7.1%,二月8.7%,三月8.3%,四月8.5%,五月8.2%,六月7.1%。與制定的4.8%的控制目標差距較大。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內災”、“外憂”使中國經濟的發展必將步履維艱。
目前,國內CPI在高位徘徊,通脹壓力的依然嚴峻,造成這一現象成因是多種多樣的。中國面臨的通脹問題的原因主要表現為兩大方面——“內憂”和“外困”。
“內憂”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能源和農產品等商品價格上漲過快,產生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國內能源和農產品價格的飆升造成生活成本的提高、中國今年的雪災地震等災情造成的物資、運輸的緊張等其次,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固定投資依然過熱。
“外困”則是來自國際方面的壓力,美國的次貸危機和美元的不斷貶值、全球經濟一體化帶來勞動力短缺和生產成本增加。由于去年美國次貸風暴爆發,造成極大危害,美國為了挽救其金融機構及經濟增長,向市場大量注資,同時連續多次減息,造成美元貶值,全球流動性泛濫,直接導致了全球性的通貨膨脹。
然而,雖然中國經濟有可能面臨從結構性通貨膨脹轉向全面性通貨膨脹,但是我們對于中國通脹的前景也應抱有樂觀態度。首先,通脹本身對于經濟情況、貨幣政策等反映存在時間差,它未來發展路徑也依賴于國家經濟發展。目前,由于次貸危機的深重影響,美國房地產經濟衰退明顯。由于美國經濟對世界的巨大影響力,美國經濟的衰退已使得全球經濟已經進入一個被拖延的經濟下滑期。隨著經濟增長放緩,這將減輕物價上行壓力。
二、傳導之徑
在全球通脹的背景下,中國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之間的物價上漲壓力會不會相互傳遞,又是如何進行相互傳遞的呢?中國CPI高企與全球通脹彼此之間是相關的,這包括材料價格的上漲、農產品價格的上漲等多方面存在著共同性。主要有三個途徑進行傳導:1.市場認為美聯儲會成功阻止美國經濟衰退和迅速重建,但對于已發生危機這些措施則稍顯過晚,因此,過度刺激經濟的政策或導致對于全球經濟增長、大宗商品價格和通脹等預期的提高。2.市場認為未來通脹會上升,將大宗商品作為對沖通脹的工具。美聯儲的行為或導致資金集聚在大宗商品,進而推高其價格、提升通脹壓力。3.以美元為標價的原油、其他大宗商品價格的飆升,以及美元貶值等激化了上述效應。
三、兩難之境
中國的金融決策部門面臨著兩個相互矛盾的政策需求。他們既要避免經濟增長失控從而引發嚴重的通貨膨脹,又要盡可能多地創造就業機會,以免日益嚴重的社會收入不均引發社會動蕩。為實現上述目標他們幾乎用盡了手中的政策工具.中國政府抑制經濟過快增長的努力至少已持續了3年,但卻收效甚微。2007年至今,中國人民銀行就先后16次上調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已達到17.50%的歷史最高水平(1984年除外)。政府同時采取了一系列行政性手段,以抑制銀行貸款增長、較少價格補貼、改變投資流向,并通過口頭干預遏制市場上的投機和投資行為。
中國經濟的工作重點應當主要放在了兩個方面,一是安撫消費者,以使通貨膨脹預期不會失控;二是允許人民幣對美元繼續升值,進而降低進口商品的價格。
不過,中國政府為減緩總體通貨膨脹增速而采取的措施可能使通脹形勢進一步復雜化。為了降低通貨膨脹,政府對一些食品類產品實施了臨時的價格管制。在中國,電、油等商品的價格長期以來都由政府制定,即使是在煤炭和原油價格飆升推高生產成本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四、解決之道
有多少目標就應該有多少手段,在面臨多重目標的情況下,為實現目標,必須使用多重政策手段,而且要掌握好“度”。鑒于我國既要防止通脹,又要預防經濟通脹轉入通縮的雙重目標,以及當前通貨膨脹是由諸多因素所導致的現實,筆者認為緩和當前通脹局面應采取“一攬子”措施,贊同實施從緊的貨幣政策與穩健的財政政策配合的“組合拳”出擊。
首先,貨幣政策。貨幣政策是最基本的宏觀經濟政策之一,它也是治理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手段。運用貨幣政策來抑制通貨膨脹主要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一是降低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率,以壓抑總需求;二是提高利率,以抑制投資需求,并刺激儲蓄增加,從而保證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均衡。這個方法旨在減少流通中貨幣量,提高貨幣的購買力,減輕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同時減少流通貨幣,可以縮小信貸規模,從而減少投資規模,達到平衡儲蓄和投資,進而消除總需求與總供給的缺口,最終達到了防止通貨膨脹的目的。雖然中國在這方面作出的努力收效甚微,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一方法無效。
其次,匯率政策。中國應允許其貨幣較快升值,因為強勢貨幣能夠彌補進口價格上漲所帶來的通脹壓力。這將有助于實現貨幣政策調控目標,也有助于穩定物價水平和通脹預期。然而,全球增長放緩時,這會對出口有部分負面影響。此時匯率政策應該結合擴張型財政政策一起來彌補上述負面影響。
再次,宏觀調控政策。為了繼續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有關部門必須密切關注、善于發現并及時研究市場供求關系的重大變化,運用政策引導和經濟手段適時適度加以調節。中國整體的宏觀調控應當全面考慮各種經濟政策目標的成本和收益,在綜合排序的基礎上權衡利弊。
參考文獻:
[1]樊彩躍:中長期保持“高增長、低通脹”面臨的主要問題[J].宏觀經濟管理,2008
[2]陳國輝段鵬:我國的外匯儲備與通貨膨脹[J].經濟管理,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