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新常態下煤炭經濟的發展問題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介紹了經濟新常態下內蒙古煤炭經濟發展的情況,分析了內蒙古煤炭在經濟新常態下所遇到的問題,提出了內蒙古煤炭經濟發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內蒙古;煤炭經濟;經濟新常態
1內蒙古煤炭經濟發展的情況
內蒙古是我國重要產煤地區,煤炭保有資源儲量逾8000億t,居全國第二位。“以動力煤為主,資源儲量豐富”是內蒙古煤炭資源的最大特點。2002~2012年內蒙古GDP增長速度9年全國第一。內蒙古豐富的煤炭資源在對內蒙古的經濟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的同時,也保障著國家能源安全。但近年來隨著經濟新常態的提出,國內整體經濟形勢的變化,內蒙古煤炭產業發展環境變得十分嚴峻。自2012年以來,隨著經濟形勢和國際煤炭價格的變化,內蒙古受其影響,“煤炭黃金十年”告一段落,煤炭行業經濟效益也開始下滑。
1.1煤炭產量。2012年之前,內蒙古的煤炭產量一直呈現上漲的趨勢,但是,在2012年,內蒙古煤炭產量達到峰值10.62億噸之后,煤炭產量就有了下降的趨勢,直到2017年煤炭產量才開始上漲,產量達到9.1億噸。2018年煤炭產量繼續保持上升,據內蒙古統計局統計公報,內蒙古煤炭產量為9.26億噸,比2017年增加0.16億噸。
1.2煤炭消費量。內蒙古煤炭的消費量和生產量變化趨勢大致趨同,在2005年,內蒙古區內煤炭消費總量1.4億噸,到2012年,內蒙古區內煤炭消費總量增加到峰值3.66億噸,在2012年達到3.66億噸的峰值之后,2013年煤炭消費量又開始下降,下降到3.49億噸,2014年轉為小幅回升,但增速仍然是下降的趨勢,2018年內蒙古煤炭消費量繼續保持低速的增長。
1.3煤炭資源在內蒙古區域結構上的分布。內蒙古煤炭資源比較集中,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和呼倫貝爾市,但其賦存煤的種類不同,鄂爾多斯市主要是煙煤,賦存80%以上;呼倫貝爾市與錫林郭勒盟主要是褐煤,賦存近90%。2018年,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三個盟市的原煤總產量為6.60432億噸,占全區比重71.3%,分別比上年增長6.7%、13.1%、6.6%。東部五盟市生產原煤2.65568億噸,占全區比重28.7%,同比增長8.5%。
2經濟新常態對于內蒙古煤炭經濟發展的指示
2.1經濟新常態的要求“新常態”是在2013年首次提出的,新常態的提出意味著我國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影響著國內整個大經濟局勢的變化,在這樣的影響下,內蒙古煤炭經濟的發展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戰。所謂新常態就是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從高速降到中高速,從過去對量的要求改變到現在對質的要求,經濟增速整體放緩的形勢;不斷優化升級中國經濟結構,優化一二三產業結構,是其更加合理協調,實現企業的結構重組,優勝劣汰;同時要重視創新,培養創新人才,注重科技發展,實現企業已創新驅動為主。2014年,經濟新常態已經成為中國的總體經濟態勢,各行業也在努力向新常態的理念靠攏,努力適應經濟新常態提出的要求。
2.2內蒙古煤炭經濟在經濟新常態下遇到的問題。2.2.1供求矛盾突出,產能過剩。近十年,內蒙古每年煤炭的生產量都在9億噸~10億噸左右,而煤炭的消費量卻在3億噸~4億噸之間,可以明顯地看出內蒙古的煤炭供大于求,內蒙古煤炭產能過剩的原因可以從供求兩個層次分析:供給層面來說,內蒙古煤炭資源豐富,在具備資源優勢的條件下,1978年~2012年,內蒙古煤炭行業快速發展,原煤生產量逐年增長。由于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大大提高了煤炭的生產量,但是煤炭的需求量刺激卻沒有什么變化,使得供給的速度大于需求的速度,因而產生了過剩產能;此外,導致煤炭產能過剩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由于國有煤炭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由于企業缺乏對固定資產投資長期規劃,認為煤炭行業投資預期較好、收益高就不斷進行投資,導致煤炭產能過剩。而從需求方面來說,目前,內蒙古煤炭產業的發展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煤炭生產和消費都被經濟新常態的要求限制。由于經濟增速放緩,相應國家保護環境的政策,煤炭需求量的逐年減少,導致內蒙古煤炭產業需求低迷,從而造成供求關系失調。2.2.2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嚴重。對于內蒙古的經濟發展,多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然而由于內蒙古煤炭生產技術水平不足和高端生產設備的缺乏,導致其生產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不集約的、浪費和污染的,造成了地區城市大氣污染嚴重,甚至產生霧霾,水質下降,影響土壤結構,,東部地區赤峰、通遼等地也開始出現土壤沙化現象,生態環境愈加惡化。煤炭生產過程會產生一些固體廢物,這些固體廢物有一定自燃的風險,這些物質的燃燒會形成大量有害氣體產生酸雨,腐蝕土壤,影響空氣清潔度。不僅如此,在生產的消費過程中,資源浪費也十分嚴重,由于技術有限,能源利用水平不高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內蒙古的煤炭消費主要是兩種途徑:一用于火力發電,二直接以原煤的形式進行消費。這兩種方式都是初級的能源消費,不能發揮出能源更大的價值,因此必須加快高科技的煤化工技術和油氣的開發,只有這樣才能緩解資源的嚴重浪費。2.2.3內蒙古煤炭傳統經濟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急需進行產業升級。新常態的提出給內蒙古煤炭經濟帶來了新的競爭和挑戰,經濟新常態的內涵與煤炭行業的發展休戚相關,經濟進入新常態,要求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環保制約力度加大、重視新能源的開發,不能盲目求快。由于內蒙古煤炭行業的生產發展模式是不可持續的、不科學的、不綠色的、粗放型的增長方式,這嚴重抑制了內蒙古煤炭經濟的發展,同時煤炭產業鏈延伸短,產品得不到進一步加工,具有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企業比例非常少,浪費嚴重。經濟新常態提出后,原有粗放式經營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經濟新常態下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必須改革傳統低效的發展模式,提高煤炭資源利用率,減少污染和浪費,是內蒙古煤炭經濟發展的關鍵。煤炭行業告別了“黃金十年”的好形勢,想要持續健康發展就必須進行改革,急需對內蒙古煤炭產業發展轉型升級問題進行思考。
3內蒙古應對新常態的要求做出改革
經濟新常態“新”即是和以前的發展模式不一樣的,要對一些產業進行結構調整的。經濟新常態“常態”即是在以后很長一段時間內發展的狀態,其前提是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續發展。經濟新常態要求轉變煤炭產業傳統發展方式,進行改革,促進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經濟新常態下的內蒙古煤炭經濟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不斷拓展內蒙古煤炭經濟未來發展空間。
3.1優化煤炭產業結構,實現供求平衡。煤炭供大于求是內蒙古煤炭行業的現狀,只有通過市場競爭,實現煤炭生產企業的優化重組、優勝劣汰,淘汰落后產能和企業,壓減煤炭生產,才能達到新的供需平衡。供給側改革提出“三去一降一補”其一就是去產能,國家“十三五”規劃明確煤炭行業去產能8億噸~10億噸,而內蒙古作為中國的主要煤炭供應地,面臨著更艱巨的去產能問題。首先要制定嚴格的行業標準,目的在于抑制企業盲目擴大投資的行為,提高煤炭企業進入壁壘。企業進入行業門檻變高,就有一些企業進入不了煤炭行業,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企業盲目和過度投資,降低產量。其次,我區政府可以鼓勵培育特色產業集群,重視非煤產業,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據統計,2019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非煤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6.6%,快于煤炭產業增加值1.5個百分點。
3.2積極提高環保觀念,保護環境,減少污染。我國一直走著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事實證明,煤炭污染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可見這個理念是行不通的。以前把經濟發展放到第一位,甚至可以以犧牲環境為前提是錯誤的,現在我們要丟棄傳統的“重經濟效益輕環境效益”的理念,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手抓,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提高資源利用率,提倡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引入新科技、新人才、新技術,減少煤炭資源開采對環境污染的壓力,減少煤炭資源在利用過程中的浪費,更高效的促進煤炭經濟的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加強污染治理管理,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3.3積極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煤炭資源可持續發展。煤炭產業是內蒙古的重要支柱產業,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命脈。但是由于技術水平不足和粗放型生產模式,導致煤炭的回采率低,綜合利用效率低,有些在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東西,由于技術有限,直接被浪費。所以想提高產量,優化生態環境,改善內蒙古煤炭經濟發展的環境,就必須改變以前的方式,采用新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資源節約經濟體系,利用經濟手段,鼓勵創新,引進先進技術,引進先進人才,促進資源型企業轉型升級。資源型企業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通過技術創新,通過整合、改造和依法淘汰等方式調整小煤礦企業。針對整合后的小煤礦進行合理規劃,將就近閑置資源配給到整合后的煤炭企業,鼓勵其形成大規模配給,集約型生產模式。必須改變單一的煤炭產品結構,提高煤炭利用價值,通過不斷進行技術改進和培養專業人才推動煤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進行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的產品鏈條。
作者:王慧子 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