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水的持續利用討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張玉山1,2李繼清3王世玉1作者單位: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額爾齊斯河流域開發工程建設管理局2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3華北電力大學可再生能源學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走上了改革之路,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時至今日,“多龍管水”的現象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全國水資源管理體制與水企業運營機制明顯存在許多不完善的地方,如對地表水與地下水的管理、水量與水質的管理、供水與排水的管理、城市與農村水資源的管理以及污水處理與再生水利用等涉水事務的管理和運作,分別隸屬于不同的部門和行業,有限的水資源難以得到合理的開發和利用。為改變當前這種現狀,今后必須以水資源循環經濟的理念為導向,大力改革水資源管理體制,進一步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切實加強對地表水與地下水、水量與水質以及非常規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和統一調度,強化對城鄉供水與排水、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以及防洪排澇等方面的統籌規劃和協調實施。通過這些改革,必將大大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故進行水資源管理體制的改革是當前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關鍵所在。
創新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條件
水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不外乎開源、節流、減污降排和高效配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學技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到目前為止,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的推廣還存在諸多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4個方面:一是滴灌、噴灌等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的適應性需要增強;二是工業清潔生產技術還處于起步階段,低排放的生產技術、節水工藝以及循環用水系統的技術升級改造還落后于發達國家的技術水平;三是居民的節水意識仍需增強,節水器具亟待改進;四是廢污水深度處理技術還不夠成熟,處理成本過高,抑制了人們對廢污水處理、中水再利用的積極性。因此,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高效益為特征的水資源循環經濟開發利用技術創新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必要條件。
優化水資源配置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
水資源優化配置就是在時間、空間和使用對象上對水資源進行再分配,體現出水資源循環經濟的高效益特征。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水利建設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建造了眾多的蓄水工程(水庫、塘壩等)和跨區域(流域)調水工程,為經濟社會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做出了突出貢獻。但必須看到,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水情,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情況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仍需大力建設蓄水工程和跨區域(流域)調水工程(“十二五”擬新增年供水能力400億m3[22]),增加水資源的利用效益,以滿足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發展的需要。同時,用水結構有待優化,2010年全國農業用水占61.3%,工業用水占24.0%[20],顯然農業用水比例略高于工業用水,今后需繼續挖掘其節水潛力,所節之水可調配到快速發展且效益更高的工業和第三產業,而總用水量仍需控制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之內,故水資源優化配置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