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低碳農業經濟理論與實現模式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低碳已成為當代的熱門話題,多應用于城市化建設和工業發展等方面。隨著人們對低碳經濟的認可,低碳農業也得到了重視。低碳農業的發展有其必然性,要遵循農業的內部發展規律,在農業應對氣候等不可抗因素時進行調整。同時,低碳農業的研究對政府的規劃提供幫助,也能為政策、法規的制定等提供支持。因此,研究低碳農業有其實際價值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低碳農業;問題;實現模式
我國低碳農業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代人的不斷努力和補充才能實現。在我國現今的發展形勢下,低碳農業的建設并不遙遠。基于此,對低碳農業經濟理論進行介紹,指出當今低碳農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幾個實現模式以供選擇。
1低碳農業
1.1內涵
低碳農業是在氣候變暖與低碳經濟的雙重影響下產生的,以二氧化碳為度量指標,以低碳農產品的生產為導向,以碳匯產品為架構而產生的生產體系。其最終目的是要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農業的氣候環境,保證食品健康和改變環境質量。低碳農業是為了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也是為了人類的未來考慮。
1.2特征
1.2.1“三性”特征
低碳農業有長期性的特征,即要立足于農業的長期發展;全球性特征,即需要全球都充分重視,做到低碳生產、改善地球的環境;外部性特征,即低碳農業的發展成果要實現共享。
1.2.2“三化”特征
綜合化特征,即低碳農業要涉及到更多的農業領域,不僅是種植業,還要在林業、菜地等領域進行;產業化特征,即生產規模要大,實現產業化發展;現代化特征,即利用最新技術,指導農業生產。
2低碳農業發展問題
2.1起步晚
我國的低碳農業仍處于起步階段,并未被大多數地區所用。我國的制造業和工業都未達到低碳的要求,農業的低碳就更需要時間積累。高碳的生產模式并不容易打破,因此低碳農業的普遍實現還是一個問題。我國農業的高碳體現在很多方面,觀念不好轉變。生活方式、農作物的秸稈處理都存在問題。農民在處理農作物秸稈時多用直接焚燒的方式,而薪柴則是砍伐樹木獲得的。但秸稈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很高,部分農村地區天然氣、煤氣的使用也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2.2碳排量高
我國農業碳排放量過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勞動力數量多。我國在農業生產上的人力投入約是世界投入的1/5,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都要高于世界的平均水平。這些生產模式對環境、資源的影響是很惡劣的,也嚴重影響了食品安全。農作物的連片種植更是破壞了植被,各種不合理的生產使碳排放量無法得到根本的控制。
2.3碳匯及固碳能力弱
我國的生態系統管理落后,沒有成熟的技術,使現有的碳庫得不到應有的保護。種子的選擇和培育技術落后,使種子發芽率低,增加了碳排放量。食物在擺上餐桌前的每個過程都是由大量的碳排放產生的,而我國在各個環節缺乏可行的管理措施,也未對碳排放予以控制。因此,我國徹底實現低碳農業還需要很多探索。
2.4矛盾存在
低碳農業的長期性決定其是一個長遠目標,而農民追求的卻是短期效益。農民缺乏低碳意識,也不認為低碳有必要性,兩者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農民作為低碳農業的實踐者,生產方式還是較為落后,這種生產方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民的收入較低。在這樣的收入水平下,農民是不會選擇低碳農業這種高成本的生產方式。同時,收入水平低也導致作為社會的大部分群體的農民不會去購買低碳產品,而選擇購買低碳產品的較高收入人群卻不涉及低碳農業的實踐。同時,我國農民的素質普遍較低,不會輕易改變傳統觀念的,這也是低碳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3低碳農業實現模式的選擇
生產技術的落后、農民素質的低下、經濟效益的影響,都使我國低碳農業在實踐過程中荊棘密布。農民對現有生產方式的依賴使他們不會輕易發生轉變,土地對化肥、農藥的依賴在短期內也無法改變。而且,我國的農業生產過于分散,不僅浪費了資源,也增加了統一的低碳行為的難度。在這些條件的制約下,我國必須要探索低碳農業不同的實現模式。
3.1減少碳排放量
產業鏈不管是在工業還是農業上都是最好的生產方式。在整個產業鏈的建立下,可以征合產、供、銷之間的資源,同時對農業垃圾進行科學處理,使之再利用。這樣可在生產源頭控制碳的排放量,也可借鑒生物農業的發展思路和方式來開發使用低碳機器,利用最新技術來生產綠色肥料。在產業鏈的生產中力求改進工藝,降低能耗,使農產品低碳環保、安全衛生。
3.2創建碳匯農業模式
農業的碳匯功能對低碳農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因此,應注重濕地、海洋、草地等碳匯能力的開發。以退耕還林或植樹、種草等方式,最大程度地還原森林的生態能力。森林是豐富的碳儲庫,利用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來吸收二氧化碳,把碳素鎖在植物中。
3.3實現“碳中和”的模式
“碳中和”要實現立體模式,立體模式其實是一個大系統,它能重建并適當地恢復大自然中的食物鏈,使動植物能夠和諧相處,建立一個良性循環的農業生產模式。
4結語
目前,我國低碳農業的發展不僅有政策支持,也有技術的投入和研發,但由傳統農業轉變到低碳農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發展低碳農業時不可過急。要利用大自然的資源,可持續地進行發展。我國低碳農業存在的問題已經被剖析,接下來要對實現模式進行合理選擇。
參考文獻
[1]劉靜暖,于暢,孫亞南.低碳農業經濟理論與實現模式探索[J].經濟縱橫,2012(3):64-67.
[2]張春敏,刁振飛.低碳農業的國際經驗及對中國西部地區的啟示[J].世界農業,2016(2):133-137.
作者:李皎 單位:中國農業銀行陜西分行咸陽渭城區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