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綠色金融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赤道原則是國際銀行界首次制定和認可的全球項目融資的環境與社會標準。民間環保組織積極參與和推動中國銀行界接受赤道原則,有利于國內銀行加強全面風險管理和金融風險評級,推動國內銀行業設立行業標準。有助于銀行界形成良性循環,促進科學發展的落實和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有利于國內銀行融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中,參與國際金融規則的制定和修改,從而最終促進金融的和諧發展與綠色國際化進程。
關鍵詞:赤道原則;綠色金融;競爭力;民間組織
在致力建設“生態文明”實施“走出去”的戰略中,如何履行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的承諾?如何樹立中國作為地區和世界負責任大國的國際形象?如何規避或盡可能減少國際資源開發型投資的政治風險、金融風險及海外員工的安全風險,實現政治、外交、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多贏?這都是亟需探討的問題。我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在致力建設“生態文明”,同時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而規避金融風險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顯得尤為主要。
2008年,由《經濟觀察報》舉辦了2007年度中國最佳銀行評選,全球環境研究所、綠色流域、自然之友、公眾與環境研究中心、綠家園、守望家園、中國發展簡報和重慶市綠色志愿者聯合會八家民間環保團體向興業銀行頒發了國內首個“綠色銀行創新獎”。“綠色銀行創新獎”評選是國內首個關于綠色銀行和綠色金融的獎項,這也是第一次由民間團體發起并評選出的綠色銀行獎項,對推動銀行等金融機構參與環境保護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綠色銀行,指的是銀行承擔環境責任和義務,并把環境目標融合在自己的發展戰略和業務各個環節中。綠色銀行的理念對銀行的內部經營與業務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內部經營方面,綠色銀行應當關注自身能源、紙張、水等資源消耗,鼓勵員工參與環保工藝活動;在業務管理方面,綠色銀行更要加強傳統銀行業務的環境風險評估,并拓展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業務開發,促進企業效益與環境保護的雙贏。“綠色銀行創新獎”的出現有三方面的原因:1銀行業自身發展的需要;2民間社會的大力推動;3來自國際社會的壓力。
最近幾年,隨著中國對外投資力度的加大,西方社會對中國對外投資在投資對象國所引起的環境問題的批評聲音也越來越多。由于投資對象國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差異,中國對外投資或援助項目所執行的環境標準差別也不盡相同。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銀行業急需采取措施,從源頭上規范中國對外投資企業的環境行為。這樣一來,不僅能化解外部矛盾,同時也能幫助“走出去”的企業規避組織政治、環境風險,提高企業競爭力,使中國的對外投資更加理性化。“綠色銀行創新獎”的評選只是一個開始,我們希望推動中國銀行業盡快出臺符合國際標準,同時能立足于中國現實的環境舉措。
據統計,到2007年底,中國共有社會團體21.2萬個、民辦非企業單位17.4萬個、基金會1340個。目前,中國的非政府組織已經廣泛活躍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勞動、民政、體育、環保、法律、社會服務、經濟服務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為人民群眾參與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載體和途徑。在這個發展過程中,NGO也可以發揮十分關鍵的作用。例如,推動“綠色銀行”發展,幫助銀行業監督企業是否有效執行本國簽署并加入的“國際公約”,同時嚴格遵守東道國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并在投資和技術“走出去”的同時,把我國好的環境政策、法規和經驗也帶出去,推動東道國盡快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環境法規、標準,逐步實行環境影響評價(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s,EIAs)、生態補償(PaymentforEcologicalServices/EcologicalCompensationMechanism)、協議保護機制(ConservationConcessionMeeha-nism)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socialrestmnsibility。CSR)。
幫助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同時,NGO作為獨立的第三方,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全過程進行評估。這次評選就是一個非常好的嘗試,證明了主流渠道對NGO努力的認可。我們應該在此基礎上,爭取發揮更大的作用。2007年7月,國家環保部、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頒布《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推動綠色信貸;2007年11月,銀監會制定《節能減排授信工作指導意見》,要求銀行支持節能減排工作;2008年1月,國家環保總局(現國家環保部)和國際金融公司簽署協議,合作研究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信貸指南,為深化綠色信貸提供技術支持;2009年1月12日,中國銀行業協會了《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企業社會責任指引》,督促銀行業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促進經濟、社會、環境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基于生態文明和科學發展觀理念的綠色金融,肯定會成為使這個星球更適宜每個人生活的大眾的全球化。要達到綠色全球化的目標可能需要時間和艱難的決策。但是,我們畢竟已經有了現行的實踐,有了決心,也有了像NGO參與和推動綠色金融那樣的措施。
在國際上,銀行關注可持續發展已經逐步成為主流。在中國,綠色銀行的理念還處于萌芽狀態。盡管政府已經制定了嚴格的環境法規,但還是有些銀行由于認識不足而違規支持了一些污染項目。最近幾年,社會對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呼聲越來越高,綠色理念開始得到銀行認可。一批前瞻性的銀行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積極關注金融活動中的環境與社會問題。2006年5月,興業銀行與IFC合作在國內首創推出“節能減排項目貸款”。2007年10月,興業銀行正式加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行動(UNEPFI),鄭重承諾遵循相關環境法規,將環境因素納入商業決策的考量范疇,支持可持續發展。2007年11月,興業銀行與IFC、國家發改委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司、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和金融時報社在北京共同舉辦"2007‘節能中國’高層論壇暨‘綠色信貸’創新研討會”,積極倡導綠色信貸。2008年7月1日,興業銀行公告稱,公司董事會通過了關于申請加入“赤道原則”的議案。
“赤道原則”形成于2002年10月,由國際金融公司(IFC)與荷蘭銀行聯合發起,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共同參與,參照IFC的可持續發展政策與指南建立的自愿性金融行業基準。它旨在判斷、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是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之一,也是國際金融機構踐行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行動之一。“赤道原則”是全球主要金融機構判斷、評估和管理國際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的行業標準,對制造業、化工、能源、基礎設施等62個行業在環境、健康、安全等方面的標準與解決途徑做出規范。全球五大洲已經有60多家銀行宣布加入“赤道原則”。2008年10月31日,興業銀行正式公開承諾采納赤道原則。成為中國首家“赤道銀行”。此舉標志著興業銀行在引入國際先進模式,加強環境和社會風險管理,推進科學、可持續發展方面走在了國內商業銀行的前列。世界銀行集團成員——國際金融公司作為赤道原則的發起者之一,對興業銀行承諾采納赤道原則的努力給予了支持。在中國實現了零的突破。目前,“赤道原則”正日卻是值得肯定與鼓勵的重要創新。因此,全球環境研究所等八家國內知名的民間環保團體與《經濟觀察報》中國最佳銀行評選攜手合作,根據銀行的明確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或政策);專門部門負責環境相關的事務;執行國家“綠色信貸”政策,并制定具體措施;退出有潛在環境風險的領域和進入環保金融服務領域的趨勢;公眾、媒體或監管機構在過去三年對其環境表現的評價;加入國內、外有關金融機構環保協議及與環保團體合作情況;社會責任報告和環境信息披露制度。推出國內首個“綠色銀行創新獎”,以表彰關心綠色創新、致力經濟與環境和諧發展的優秀銀行,鼓勵更多銀行關注環境問題。
NGO參與和推動綠色金融的實踐告訴我們,如何切實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依靠民間力量推動銀行社會責任與自身可持續發展,積極探索以多種方式推動銀行踐行社會責任,構建人與自然、環境、社會和諧共處的良好局面是興業銀行公司治理理念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希望未來參與和推動綠色金融可持續金融發展道路上有更多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