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教書育人作用的途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等教育的價值取向與選擇亟待哲學社會科學指明方向有的學者已經深刻地指出:“在現行的教育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錯誤引導下,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矛盾愈加激烈,人們對科學的關注和學習愈加強烈的同時,人文主義的失落也愈加顯現,一定程度表現在人的精神家園愈加荒蕪。”[1]審視當下高等教育的現狀,我們不難發現對高等教育自身的價值在教師心中也存在著部分有失偏頗的觀點和做法:“一部分人以研究高深學問為己任,浮云富貴,糞土功名,拒絕社會現實誘惑,藐視權勢干擾,沉醉于客觀的分析求證、嚴密的學術演繹、煩瑣的辭章考證之中,竭力表現世人皆醉我獨醒的獨立人格和超脫塵世的紳士風度,這使得高等教育變成了脫離社會的象牙塔;一部分人又從實用主義出發,過分強調教育的實用價值和功利色彩,從技術層面過度強調高等教育的現實有用性而忽視了其對社會重要的人文價值導向。”[2]其實,在現代社會中教育已經不是“好人”的教育,也不是一個“好公民”的教育,而是“工具人”和“職能人”的教育。這種教育觀剝離了知識中事實與價值的關聯,單純關注充滿科學性的事實的一面,從而導致人文知識科學化,科學知識客觀化、神圣化,人文知識疏離了人的生活而“空殼化”,造成教學活動的異化。“現代社會以虛偽的、更欺騙性的方式使生活淪為各種意識形態的官僚主義操作,從而遮蔽了人性,生活不再人性地表達,而更多的是表達著技術、制度和規則”[2]。可見,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和面臨的嚴峻挑戰就在于價值性工具與工具性價值的矛盾、人文性內容與科學化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隨全球化和價值觀念多元化而來的社會性道德危機和個體性信仰危機。全球化讓我們已經身處多元文化并存的現實之中,而每一種文化因其地域與民族特征的差異性所代表的都是自成一體的、獨特的和不可替代的價值觀念。因此,全球化的現實就要求我們在高等教育創新改革過程中必須切實有效地讓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哲學社會科學的正確理論深入廣大學生心中,以指導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從而排除國際國內各種錯誤思想觀念的困擾。
高等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亟待哲學社會科學給予解決近年來,高科技推動著人類社會經濟建設的飛速前進,也推動了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當前,很多高校對自然科學學科的建設十分重視,特別是對重點實驗室、重點學科都做了巨大的投入,但就哲學社會科學學科來說,這幾年的投入并不多。在高度科學進步的今天,我們依然要解決和處理社會方面與個人方面、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等價值關系。這些價值的選擇和判斷并不是通過理工科的專業課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創新如何走、走向何方,同樣面臨著選擇。高等教育課程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復存在,教學的價值追求與實踐的背離,從而出現教與學“無味”局面。與之并存的是,在缺乏人文底蘊和教學工具化取向的條件下,人的生成發生了異化,走向了一條媚俗化的道路。這些現象背后所蘊含的深層原因之一就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并沒有對哲學社會科學給予應有的特別重視和研究。強調知識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是高等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惟其如此,才能使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相一致,學校才能培養出具有較強社會適應性的人才。高等教育課程要扎根于現實生活基礎之上,才能具有針對性并取得教育的實效性。
哲學社會科學在高等教育創新中教書育人的作用
有的學者將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歸結為“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可見,哲學社會科學不但能幫助廣大青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同時也為我們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發展提供創新理論的動力支持。在我國高等教育創新中,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展將確保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方向與未來,保質保量地實現高等教育的教書育人、服務社會的功能。
1.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高等教育體制運行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教育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手段與方法,它所起到的不僅僅是傳授知識的作用,更是為了實現“化人”和“育人”的主要目標。高等教育直接面向社會,與現實社會的聯系是直接的,高等教育服務社會正是其價值的直接體現。如何培養好社會主義接班人,讓大學生肩負起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時代職責。社會未來的發展是以創新為原動力的快速發展。高等教育的使命不再是簡單的傳授技能與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勇于嘗試和勇于創新。知識有新舊更替,但創新的意識無關新舊。新思想、新觀念、新方法、新領域是當下高等教育急需引導和灌輸給大學生的寶貴財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要求大學生掌握的不是一勞永逸的某些知識本身,而是擁有強大創造力的終身受用的創新方法與理念。哲學社會科學在高等教育體制運行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提供給廣大學生以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價值判斷標準。大學生的哲學社會科學素質的提升,能使他們不斷產生出符合發展規律的全新思想觀念和方法,并真正推動社會的快速發展。
2.發揮哲學社會科學教化心靈的重要作用,保證大學生的自由全面和諧發展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成果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充分且必要的物質條件。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單是物質需求的滿足,而是更高層次精神生活的滿足。當前,物欲的泛濫、功利主義的盛行不僅傷及我們個人對幸福的感受能力,而且也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形成了很大的阻力。面對現狀,我國高等教育必須加強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系統教育和科學引導。如何解決大學生的“成才”到“成人”教育是當前高等教育必須要解決的難點和重點。僅憑傳統單一知識技能教育方式無法完成“成才”到“成人”這個教育終極目標的實現。高等教育通過提升廣大學生哲學社會科學的素質教育,讓大學生不僅掌握知識和技能,更能處理好社會關系,不僅繼承傳統更能開拓創新。這正是我們高等教育的目的所在,更是哲學社會科學教化心靈作用的終極體現。顯然,哲學社會科學的教育與培養已經成為當下高等學校中“成人”教育的關鍵環節。
3.發揮哲學社會科學育人針對性的重要作用,保證高等教育工作的實效性現代的“福特式”教育,將人的教育簡化為固定的學習程式,簡化為個人行為功能的訓練。讓教育成為一種事先籌謀好的、科學或藝術地控制人們心智的技術,成為一種必須服從的機制。從一個人幼年的時候被強制地送到教育的工廠中去,教育的規訓就以一種權力的眼睛監視人的一言一行,就以一種考試的手段來衡定人的現實和未來,就用一種利益誘惑方式生產著人的野心,就用一種獎懲的方法培養著虛偽的道德。在這樣的規訓結構中,一個人除了努力迎合,就是徹底地被規訓的利益所拋棄,再別無選。“隨著社會機制日益發達,尤其是現代的生產、分配和傳播制造了大量的表面目的和利益而掩蓋了生活的真實意義。各種體制和標準把生活規劃為盲目的機械行為,人在利益的昏迷中失去了幸福,在社會規范中遺忘了生活。就好像行為僅僅是為實現具體的規范目標的行為,而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生活意義。社會成功了而人失敗了”[3]。個人完全沒有了真正的自我和自由,被徹頭徹尾地異化了。為了擺脫和揚棄此種異化,高等教育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教書育人的作用與功能。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大學生掌握哲社知識,真正理解和踐行“一切人文科學的特質就是均不能只停留在‘對象’品的層面觀察,而必須從人作為文化締建者的心智活動去考慮”[4]。從而讓大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進行反思和體悟,在獲得對真理的真切把握的同時去領悟人生的真正意義所在。
1.以素質教育為依托,大量傳授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是“外化”與“內化”相結合的教育。這不僅要求高等學校既要培養大學生的學業能力等基本素養,更要培養大學生做人的內在品質。高等學校的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大學生的外在行為上體現為做事的應有內涵和內心深處體現為做人的高尚品格。在當下充分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教書育人功能是高等學校全面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高等教育改革創新不僅僅要求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更需要提升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可以促進大學生學業成績的提升,讓他們不再是“書呆子”,而是家事、國事、天下事都通曉的綜合人才。“素質教育有利于使受教育者發揮主體作用,在良好素質的空間里獲得個性的解放和全面的發展”[5]。
2.以課堂教學為重點,以學生學習為主線來提升大學生精神品質和文化品位“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之中蘊含著人類的智慧、價值追求和審美情趣”[6]。一個沒有文化品位和高尚精神追求的人,不只是對自我的放逐和精神家園頹廢,更是對他人的冷漠和對社會責任的缺失。人的精神品質和文化品位的提高,取決于人對自身的認識和社會的認識。因此,如何能夠讓廣大學生提升對社會和自身的認識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對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進行有效的講解,更需要學生對哲學社會科學知識進行自主的學習。這同時也要求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必須加強自身的哲學社會科學素養,拓寬自己的哲學社會科學知識。教師對哲學社會科學的有效講解能對大學生起良好的教育作用。高等教育創新要求:廣大的高校教師不但要授業,即傳授知識,而且要傳道和解惑,即要求教師在給予學生知識的同時,讓他們既體會科學中的美感,又體驗德育的魅力。對于學生而言,則需對哲學社會科學要有充分的認識,認識到學習哲學社會科學對于塑造健全人格和培育精神家園的重要性。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教書育人的重要作用。
3.教師要走出課堂,走到學生中間去教師要深入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領域,以便洞察和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教書育人其實質是體現對學生的人本主義關懷。因此,教師必須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教師既要著重解決好學生的共性問題和重點問題,也要抓住個別學生的個性問題。教師要搞好教書育人就應該進入這些問題多發的思想領域。哲學社會科學教書育人的重點領域就在于此,否則教書育人就會有失偏頗、流于形式。因此,走入學生的生活、深入學生的思想領域,是哲學社會科學實現教書育人功能的必由途徑。總之,哲學社會科學對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對培養高級人才,提高人才培養的素質和質量,具有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既有科學性問題,又有價值性問題。對于大學生來說,無論文科專業還是理工科專業都必須通過學習哲學社會科學來確立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高等學校的教師來說,積極探索哲學社會科學在教書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則會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出更好更多的有用人才。
作者:王剛許張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