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探討傳統文化與素質教育的關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目前,許多家長停留在對青少年特別是兒童某種技藝的培養,如學樂器、學美術等,其實這只是素質教育中的一部分。事實上,中國的教育更多的還是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在沒有擺脫將來的就業和前途如何這樣的思想包袱,教育還是被束縛在應試形制中,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教育領域如何倡導素質教育,都不會達到預期的目的的。因為,多數家長要孩子將這些學習用于考試,以便今后能進入一所較好的學校,未能將眼光放得更遠。我國的中學、小學都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很難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新性、獨立性、自主性、協同性的綜合性人才。
傳統文化對素質教育的影響
在素質教育這個復雜的體系里,“健全的思想”、“良好的心理”無疑是實現其它素質的前提素質。在“健全的思想”、“良好的心理”方面,中國人幾千年來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道德規范、社會理想,及其這一追求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意志和品質等,無論是儒家的積極用世的思想,墨家的“兼愛”,還是道家的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決定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理、個性、人格等基本素質的發展方向,構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質。這些基本素質就蘊含在中華民族的傳統心理之中。“健康的體魄”是基本素質,“廣博的知識”和“創新的能力”是重要因素,?“健康的體魄”“廣博的知識”和“創新的能力”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涵蓋了中國幾千年來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等方方面面,它滲透在中國人的行為、意識、思想、靈魂等諸多領域之中,這些都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些因素就應該在傳統文化中多吸收人文方面教育的精華。這些都體現出來我們優良的文化傳統中華民族的民族主體意識,也就是民族歷來所表現的獨立性、主動性和自覺性。因此在人們不斷在征討素質教育何去何從時,其實,素質教育還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尋求方法和途徑,就應該在傳統文化中多吸收人文方面教育的精華為當今的素質教育服務。由此可見:素質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素質,與傳統文化緊密相聯,不可分割。
運用傳統文化思想實現素質教育的整合
既然運用傳統文化進行素質教育是我們必然的選擇,那就要運用傳統文化來進行素質教育。當然我們繼承文化遺產都是有條件、有選擇的,取舍的標準即是否符合當時的社會需要和自己的文化傳統。他們繼承的有具備積極意義的部分,有經過改造的部分,當然也有陳陳相因的消極部分。傳統文化既有精華,又有糟粕,所以,對傳統文化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全部的吸收,只有站在時代高度,通過實踐檢驗。汲取精華,清除糟粕,才是正確地發揮作用。中國傳統教育觀強調教育的獨立性。實現傳統教育與素質教育的整合,要把握這一核心。傳統教育的獨立性的保持表現為:
(1)教育內容自由。當我們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的主體,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人。對人來說,應試教育只能是臨時手段,素質教育才是最終目的。過多強調技能應試,只能壓抑人的創造性和個性的發展。這方面在春秋戰國時期得到證實。
(2)教師教育理念自由。提倡“自由與開放式的追問風氣”,就是鼓勵獨立思考的批判性思維。改變“傳道,授業,解惑”從其方式到內容,學生都別無選擇,不接受也得接受。這種狀況,這樣“,教”出來的對象才能是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獨立判斷能力,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這在兩千年前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就提出來了。
(3)學生具有獨立意識。他們的個人獨立意識的覺醒與生長,他們的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古之學者為已”“,為已”不是利已主義與自私,而是指真實的個體性,強調教育(學習)對于個人生命的承認,體現個體精神,證明個人價值。這在中國古代書院中得以證明。文化傳統不能中斷。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必須繼承和發揚光大,教育則是這一任務的當然承擔者。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十分優秀的教育思想、觀念和方法,必然會對素質教育提供一個傳統而又全新的視野。
作者:趙鑫單位:吉林省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