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美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美育是審美教育與情操教育、心靈教育的統一體。美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導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張力中有著相通之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解決以往美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覆蓋面不廣、流于表面化、缺乏有效實施途徑等問題提供了有利條件,為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了技術支撐。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要主動創新教學路徑,以“互聯網+教育”為導向,將美育貫穿其中,努力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展新局面。
關鍵詞:互聯網+;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馬斯洛曾說過:“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一定有可能比現實中的自己更偉大,我們都有未被利用或發展不充分的潛力。”[1]目前我國正處于“互聯網”時代,科技革命的大潮呼喚涌現更多的創新型人才、跨界融合型人才。發揮美育激發人創造力、想象力的優勢,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會有力推動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實現。
一、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存在共通之處
美育很早就受到人們的重視。18世紀末,席勒在其著作《審美教育書簡》中第一次明確提出并使用“Aesthet-ic”的概念。春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美育最早的倡導者,他主張以“詩、禮、樂”等手段輔助實施教育,認為美育有助于培養完善的人格,實施社會教化、凈化社會風俗,這是我國最早的美育思想雛形。20世紀初,王國維在其著作《論教育之宗旨》中提出:“完備人物不可不備真善美之三德”;“教育之事亦為三部分:智育、德育、美育是也。”[2]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將德文“SthetischeErziehun”意譯為“美育”,并深刻地概括了美育的內涵:“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情感為目的”[3],這開創了我國近代真正的美育體系。蔡元培1917年在北京神州學會發表演說時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思想,主張以“家庭美育、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三條途徑推廣美育。蔡元培不僅全面深刻地構造了美育理論體系,還在北大親自講授美學課,組成藝術社團踐行美育,將美育理論付諸教育實踐。蔡先生豐富的美育思想與實踐經驗對高校推行美育有著深刻的啟迪作用。美育是教師使用藝術形象營造出一定的藝術情境,在特定的藝術情境中,以生動有趣的形象感染學生,以優美高雅的內容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情感陶冶學生,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得審美享受,在潛移默化中獲得情感的熏陶,讓學生在情感共鳴中主動探索新知,教師因而實現其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美育的本質是引導人們追求人性的完滿。美育本身孕育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審美教育價值。美育的引導內容、教學目的、藝術張力有助于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
(一)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上有相通之處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各領域存在的美不僅給人審美上的精神享受,而且其中也蘊含了對忠誠仁義、誠實守信、禮貌待人等美德品質的歌頌,這些美德同時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所大力倡導的。以“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思想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從精神上灌溉學生的審美心靈,與美育一同指向人內心“真、善、美”的塑造,二者相輔相成,統一于一個內容體系中。
(二)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在目的上有相同指向美育通過傳播美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人欣賞美的意味,增添人在生活中的審美樂趣,陶冶人的審美情操,從而達到凈化心靈,升華精神境界,實現人性完滿,塑造完善人格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精神導向,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二者的最終目的一致,都是要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將學生塑造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因人而變”的教學藝術張力朱光潛曾說過:“藝術不僅能給我們更深廣的人生關照和理解,而且能幫助我們建設更完善的道德基礎。”[4]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是主導意識形態的灌輸與教化[5],通過教師向學生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引導學生學習、接受主流理論體系,最終成長為社會主義建設需要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這些本質上的特點,使得這門學科不可避免地給學生帶來抽象性強、說理性強的心理體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更注重教授的技巧,不能只是機械簡單地使用一種方法進行灌輸,而是要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開展教學實踐。美育,以其“因時因人而異”的教學特點,通過仔細分析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來巧妙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方案,是一種深入引導教師與學生開展雙向互動創新設計的教學模式。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的融合滲透,更有助于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藝術張力。
二、“互聯網”時代為將美育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條件
國務院于2015年頒布《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啟動“互聯網”行動,提出“鼓勵學校利用數字教育資源及教育服務平臺,探索新型教育服務供給方式”。[6]2017年初,國務院頒布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提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7]與此同時,國務院于2015年頒發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以國家實施‘寬帶中國’戰略為契機”,“鼓勵各級各類學校結合‘互聯網’發展新形勢,創新學校美育教育教學方式,加強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學習平臺建設”。[8]借助“互聯網”的技術優勢,美育更具傳播便捷、自由共享、創新發展的活力。互聯網借助美育,環境會更凈化、內容會更優化、氛圍會更積極,“互聯網”與美育教學方法的融合已經成為時代趨勢。
(一)“互聯網+教育”,擴大美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的覆蓋面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教師不注重講授理論的方式方法,這使原本可以有趣的理論探討,變成了枯燥的說教,大部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課“敬而遠之”。許多教師在實際課堂中雖然發現了這些問題,但仍沿襲傳統的教學理念,忽視美育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一些工作多年的老教師認為難以把思想政治課上得“美”起來,從而直接忽視學生渴望課堂生動的需求。這反映出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覆蓋面還很小,不受教師重視,影響力亟須擴大。“互聯網”突破信息傳播的時空局限,結合新媒體技術和互聯網信息技術,以電腦、手機等終端作為載體,為知識傳播構筑了多元立體的媒介環境。借助“互聯網教育”,通過APP定制、MOOCs多元教育主體提供的教學途徑,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覆蓋網絡[9],可以深度整合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資源,使美育更好地深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擴大其影響力。
(二)“互聯網+教育”,解決美育在實際思政課教學中流于表面化的問題在當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成果檢驗機制中,期末考試成績占了很大比重,這就導致許多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課的學習中僅僅依靠期末的“死記硬背”,而平時上課卻是應付了事。教師們也提不起上課的興趣,推行美育的模式單一,僅依靠普通的教學課件的制作,教學課件中的內容長期不更新。探索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課堂形式淺嘗輒止,使得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課中的運用僅僅止于形式,流于表面。在“互聯網”時代中,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技術的迅捷發展,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掀起了一場教育理念的革新。“互聯網+”倡導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把學習者擺在第一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承接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傳統。“互聯網”針對性、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又與美育在教學手段上的巧妙匠心不謀而合,這為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中滲透美育提供了支撐。
(三)“互聯網+教育”,拓寬美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中的實施途徑盡管有些教師意識到了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課教學中的重要性,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難以找到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二者融合的平衡點。在手段上,“互聯網”為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提供了技術條件與支撐,有效拓寬了美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途徑。“互聯網”所特有的交互功能,使教育活動由單向灌輸向雙向交流轉變,教育資源由封閉到開放共享。這為美育“分享性”、“創造性”教學活動的開展提供了便利條件。美育特有的“寓教于樂”的教學形式,可以為普及課堂教學內容增添趣味,可以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為思想政治教育課營造更好的課堂教學體驗。
三、“互聯網+”時代美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運用途徑
探索習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提出,“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人才培養方式、教育教學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人才應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在培養創新型人才中,應利用美育激發強化人的創造沖動、培養人的審美直覺和想象力,由美引真,推動科學研究的進步。另一方面,“互聯網”時代的人才應是跨界融合型人才。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美育結合起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新時代的跨界融合型人才。可見,“互聯網”時代下,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組合正是塑造健全靈魂、培育人才有力的路徑選擇。
(一)“互聯網+教學主體”,提升隊伍美在教學隊伍的建設上,應結合互聯網信息技術,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體素質,注重引導學生實現自我,推動學生主體個性化發展。“互聯網”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師也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由于思想政治教學具有重說理、接地氣的特點,教學工作者要更注重自身美的建設,與時代接軌,講出受學生歡迎的好課。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思政教師,更要注重學識美與品行美的統一,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首先,思政教師要注重內涵學識美。在思想多元化、各種理論流派爭鳴的今天,思政教師要堅持師德建設,培養獨立思考、理性分析的邏輯思維,增強學識,豐富閱歷。其次,思政教師要注重外在行為美。于一言一行、談吐舉止中展示良好的素質和涵養,展示新時代思政教師的風采。思政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全情投入,適時與學生進行互動,將學生擺在平等對話的地位上,激勵學生成長進步。在提升審美素養與專業理論水平的同時,教師工作者們更要與時俱進,努力學習新媒體知識,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展現思政課堂美的一面。例如,當前大學課堂應用PPT課件輔助課堂講授已經十分普遍,廣大教師工作者在熟練制作PPT軟件的同時,也應注意課件的色彩、版式設計,應在課件中穿插生動的圖片,悅耳的音頻,從視覺上、聽覺上給予學生美的課堂享受。
(二)“互聯網+教學內容”,深化內容美在教學內容上,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構建內容傳播網絡,促進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整合,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內涵。新媒體技術是基于互聯網技術、數字技術,通過有線或者無線傳輸網絡,發揮傳播功能,綜合利用文字、圖畫、音頻、視頻等多種傳播手段進行互動,信息發送方與接收方思想得到充分交流展示的新型媒介平臺。借助新媒體的載體優勢,通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觀看積極向上的主旋律影片,賞析動人優美的主旋律音樂,排練體現時代風貌的紅色話劇,可以改變以往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整合具有娛樂性與趣味性的美育內容,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讓大學生體會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重視對道德理論的學習。
(三)“互聯網+教學方式”,構建模式美在教學方式上,可以運用“互聯網”的載體優勢,創新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手段,營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氛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帶來了學習方式與學習方法的變革,打破了以往傳統教學中“單向性”的教學模式,促進了教師與學生的“交互式”雙向溝通。借助新媒體技術,可以有效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手段,全方位、多層次打造思政立體教學網絡。一是利用新媒體技術搭建網絡開放課程平臺。運用慕課、翻轉課堂、網絡課堂等多種形式開發精品課堂內容,促使課堂形式多元化。二是構建校內思想政治教育專網,開設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網絡平臺,運用網絡平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特點,塑造大學生品德。三是利用新媒體時效快,追蹤社會熱點的功能,巧妙地將課堂內容與生活熱點結合起來,避免枯燥抽象的說理。四是重視校園內大學生新媒體平臺的建設,充分利用QQ、微信公眾號、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傳播速度快、交流空間開放、知識內容共享的特色,弘揚積極進取、陽光向上的大學生群體中的先進事跡,引導大學生關注社會實踐、身邊的好人好事,讓大學生真正在實際生活中提升審美氣度,營造良好的思政品德校園學習氛圍。
總之,搭載“互聯網”這輛“順風車”,應注重思政課堂內容、形式、教學工作隊伍的美感建設,注重學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目標,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馬斯洛.自我實現的人[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7.
[2]王國維.論教育之宗旨[J].教育世界,1906(56).
[3]蔡元培.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
[4]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
[5]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N].經濟日報,2015-07-05(05).
[7]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N].人民日報,2017-01-20(05).
[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J].中國德育,2015(23):6-11.
[9]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作者:張譯元 單位:南京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