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學數學課堂提問方式合理設置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學習和思考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意識到兩者的辯證關系,既要有知識面的廣度,更要增強學生的學習深度,這是為未來培養頂尖人才的基礎性工作,是當前中國在戰略新興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打破國際壟斷戰略目標在基礎教育體系中的落地方向。思考的形成需要不同環節的配合,其中課堂提問是啟發學生思考的核心關鍵所在,特別在自然科學的教學當中,很多抽象理論公式都要學生去理解掌握,生搬硬套難以深入掌握,最終事倍功半。文章從小學數學課堂的提問方式相關研究入手,分析了當前課堂在學生提問這一教學環節上的問題,結合實例提出了提問設置的相關方法,以期為學習深度的挖掘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課堂提問;主動性;拓展思維
一、引言
數學是一門結合學習和思考的理工類學科,在數學課堂中要注重學生的思維的啟發,而課堂中要帶動學生思考離不開課堂的提問,這也是互動式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都有相應要求,但是該年齡段的學生在智力發育上還處在初步形成階段,這些能力的提升必須循序漸進,漸漸讓其形成思考的習慣和正確的思維方式,這必須依靠老師合理科學地設置課堂問題,讓學生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脈絡體系與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在提問中靈活改變策略,做到因材施教,通過體驗式、沉浸式的課堂教育達到學生數學核心素養提升的目的。
二、小學數學課堂提問設置對促進學習深度產生的意義分析
(一)有利于數學核心素養提升
在當前新課標實施背景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是教學的關鍵目標之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核心素養集中表現在基本原理公式掌握、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邏輯判斷和歸納總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老師普遍會用提問的形式來促進教學的有效性,通過合理的問題提出,以問題為導向,創立豐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盡快融入課堂氛圍中,能夠與老師的課程節奏保持一致,實現動手與動腦緊密結合。學生思維的培養是綜合素養的基礎,數學思維需要問題啟發。同樣的,思維意識也是依靠從被動的問題解決到主動發現問題再到能夠精準有效地提出問題,這是一個步步為營的過程,老師對學生的思維培養也是圍繞這個路徑展開,經過反復的訓練,讓學生對學習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使得學習深度得以加強,可以從更獨特和深刻的角度看待問題,對于數學綜合素養的提升有較大幫助。
(二)有利于創建新型師生關系
課堂提問活動老師占主導地位,但是必須要有其他對應主體的密切配合,老師傳達教學信息后,學生正確地接收并做出對應的反饋,而老師結合反饋結果對教學的形式和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以往老師一味講授知識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學關系,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也能通過在問題設置、思考、解答的環節更好地融入課堂教學中,主人翁意識也在增強,不再是一味聽講、記憶、練習這種單一枯燥的形式,解決部分基礎較差、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學習主動性不高、積極性弱等問題,營造一個互動性更強、師生關系更加和諧、學習樂趣更高、教學更具有魅力和吸引力的教學環境,以更加新型的師生關系來促進學生數學學習深度自然發生。
三、當前小學數學教師課堂提問設置共性問題分析
在新課標要求下,老師也能夠按照新課標的規范程序開展教學工作,但是當前在課堂提問項目的改革創新中,出現了新的問題,集中表現在教師對于課堂提問的目的意義與方式的理解出現偏差,認為課堂提問就是把自己要講的內容轉變成學生需要作答的問題答案,形成了本末倒置,只注重提問忽略了知識講授的重要性,為提問而提問。對于問題的設計不做精心安排,而是讓學生課前大水漫灌式地復習,而后在課堂上大量提問,看起來面面俱到,實際上是無濟于事,因為小學生難以把控每一節課的知識脈絡和重點難點,無法分清主次,很多的預習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這樣老師在提問時多半回答不出來,老師為了確保課堂教學的進度,只能在一番提問之后,仍然回到傳統課堂講課的模式上來。老師通盤授課,學生再一次回爐,但是經過前期的預習,許多知識在學生腦海中已經留下了印象,不再具有神秘感和新鮮感,那么聽課的積極性也就相對減弱。加之很多教師的問題切入點不合理、啟發性不強、沒有相對的趣味性,解答的難度也不均衡,這就讓學生對提問環節較為抵觸,不能很好地配合,學生的思維很難被調動起來,簡單地問答,給學生留的思考空間和時間不夠,老師最終很快給出答案,這就讓學生產生了依靠的心理,不會再主動思考、發掘問題,對于加強學生的學習深入度,成效不夠明顯。
四、小學數學課堂如何設置問題與提問方法運用技巧策略
(一)以興趣激發和調動為切入點整合提問形式
一方面,要增強問題的趣味性,愛因斯坦曾指出“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小學生的社會閱歷和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的學習必須要結合興趣愛好,以好奇心的調動為基礎,特別是數學這類計算量大、邏輯性強、思維縝密系統性強的科目,很多學生在長期學習后都會產生厭倦情緒,而老師就要用興趣引入的方式來設置一些趣味性問題,多和學生的日常接觸領域和生活方面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只要能夠充分地激發出學生內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通常會更加認真專注地關心和思考這一問題,而老師就能夠趁熱打鐵,把問題背后的知識點講透徹,加深學習的縱向深度。例如在小學“小數乘法”的講授中,小數的計算位數較多時比較繁雜,但是很多題目是考查學生估算的能力,那么就可以設置這種問題,激發學生對小數計算的興趣度,來提升他們這一能力。可以讓學生去嘗試猜測一下,如果一張白紙厚度是0.1mm,將該紙對折20次后,大概有多厚。很多學生會認為一張紙如此之薄,對折若干次后也不會發生多大變化,而實際的結果則是已經達到了大氣層之上,這就顛覆了很多學生的傳統認知。為什么會這樣,學生腦海中的好奇心立即形成了,這樣老師就引入了小數與整數相乘的運算概念和方法,通過趣味的增加來吸引學生,讓他們的情緒始終保持在積極高漲的狀態,再加上對問題的有效解答和不斷延伸,能夠對這些知識點進行深入且全面的學習。再比如小學在學習長度單位中有厘米的概念,老師就可以設置趣味性、現實性較強的問題,起到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用一張紙質的直尺,用剪刀剪掉它的0刻度,這時詢問學生這把尺子還可以使用嗎?這時學生討論就非常的活躍,因為這個問題在之前的教材是未涉及的知識,需要學生通過已有的知識進行變化應用。那么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也會更深入,盡管答案有所不同甚至有些是錯誤的,但是經過老師的解答和點撥,會讓他們對知識的綜合靈活化運用有了更深的感悟,學習的積極主動意識也會提升。另一方面,問題答案具有選擇性,留給學生更多的猜想空間。數學的發展進步有很多是數學家先提出猜想,而后再經過縝密的論證向前推動的。這就充分顯現了猜想對于數學素養培育的重要性,因此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就要從小開始培養學生大膽猜想、敢于質疑的數學探究精神。那么問題的設置上就要一定的想象空間,同時在問題提出后,老師應當給學生留出相對充裕的時間,并給出合理的提示,再讓同學去猜測。根據猜測的方向去想象或者利用原有的知識去驗證正確與否,這樣學生的興趣也被很好地激發調動起來,學生能夠在問題的激發下,充分發揮其想象力,結合問題的具體情況,以及現有的條件去預估結果是什么,根據部分的情況去預判整體狀況,讓學生一直處在一個探求未知的激動心態之中。這種急切的心態和求知的欲望會促使他更加專注于問題的解決,把教學目的和學習思考動力緊密地結合起來。例如小學數學中分數內容的占比較大,這時給出學生一個分數計算等式,把結果中的分子或者分母遮擋住,讓同學們根據已知的分數線上下數字去推斷這個數字的值,學生就會紛紛去猜測驗證,思考如何達到這一目標,思維活躍性被調動起來,思考也更加積極,課堂氛圍更加熱烈。
(二)設置問題要有利于重難點突破
重難點是教學中最為關鍵也是有難度的內容,它對整個知識脈絡的整合和知識的拓展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在學習時因自身基礎或者思維方式的限制顯得吃力,那么老師就要積極地運用提問設置的方法,來把重難點內容進行分解分層,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讓學生可以更好地切入重難點知識體系中,先打好突破的第一站,再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深入淺出地向學生講授和解答這一知識點。這樣既能有效地把重難點內容化解消化掉,又能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在以后的重難點內容攻克突破的過程中可以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獨立破解。一般對問題的設置匯總,老師要從簡單的易于解答的小問題入手,再通過層層疊加融合,引出重難點問題來,給學生打好跨越的基礎,做好困難突破的鋪墊。還是以小學數學為例,這節課講授的內容是用字母表示數,即代數知識,但是字母是一個符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如何從現實直觀的數字運算中跳躍出來到帶有字母的運算當中,很多學生就會有困惑和不解,老師就可以結合實際的生活場景,用關系式進行提問。兒子的年齡是m,爸爸的年齡是m+25,那么問題的設置遞進就可以有如下的環節進行:老師:25與m看上去哪里不一樣?學生:25是已知數,m是不確定的數字。老師:那么m與m+30又分別代表什么呢?學生:兒子的年齡與爸爸的年齡。老師:那根據我們的常識,可以判斷出m與m+30哪個大?大了多少?哪個小?小了多少?學生:m+25>m,大了25;m<m+25,小了25。經過以上階段性的問答互動,學生對于字母在代數多項式中的內涵和作用認識得更為清楚,在今后含字母的代數運算中就能正確地運用等價轉換的方法簡化數字運算,更高效地解決相關題目。通過這種梯次進行的問題設置法來引導學生,讓學生能夠緩慢適應學習的深度,穩扎穩打,能夠保證學習的基礎夯實,從而在深層次的學習上做到相對順暢,防止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扎實而要返回復習,造成反復,擾亂學習計劃,也會擾亂學生的思維路徑。
(三)問題設計注重激活學生的發散思維
一方面運用啟發性的問題,引發學生大腦思考,讓學生在不斷地深入和拓寬思考中能夠感悟到問題的本質和外延所在,提升學習的深度。一般在課堂教學中,啟發性的問題需要講求對應的技巧,老師要找準學生思考問題的發力點,即數學知識體系中的重點、轉折和延伸、承上啟下的連接處。對這些關鍵點的深入認知,是學生培育發散思維的用武之地,對這些節點的全面、不同角度下的領悟可以達到對數學知識脈絡觸類旁通的效果。以小學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知識講解為例,這里有長方形(一般的矩形)中周長的定義,老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刻地認識到概念的本質,就設置了若干問題。問題一如圖1所示,甲和乙的周長哪個大?學生回答是兩者一樣大。問題二如圖2所示,甲和乙的哪個周長更大?這時學生的回答就不是很統一了,一部分認為是甲的大,一部分認為是乙的大,還有一部分認為兩者是相等的。那么老師就可以繼續追問第三個問題:為什么在第二個圖中大家的認知是不一致的呢?有的人覺得甲的周長更長?這是很多同學都會根據直觀的感覺去回答,甲從外部看起來是大一些,所以理應周長會更大,但是最終的正確答案卻不是如此。這個問題就會啟發學生去更深入思考面積和周長之間是否有著必然聯系,面積大的圖形是否周長就一定長嗎?反之周長長的面積就一定大嗎?這個問題要分不同種情況進行討論,老師只需要在小學階段應當了解和掌握的要點對學生加以輔導即可,不需要進行過度的拓展,這樣會無形中加重學生負擔。另一方面對問題設計可以不局限于一種標準答案,讓問題更加有開放性,給學生更多發揮的空間,可以鍛煉學生思維靈活性,培養其創新創造能力,從小養成敢于質疑、敢于猜想、敢于創新的學習研究習慣,具備一定的學習和思考的獨立性,這樣對于學習深度的挖掘是有著極為長遠的促進價值的。以分數知識為例,在分數的意義這一課程結束后,可以通過圖3,讓學生結合已學內容探討分析一道開放式的問題。對照該圖,你可以用分數來表達一個事實嗎?圖3這時學生觀察的角度不同,思考的切入點不同,就會得出很多答案。如藍色、黃色、紅色部分與整體部分的占比,藍黃紅三者之間的相互比例分別是幾分之幾等。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也較為活躍,這樣的問題設置一方面促進了課堂的互動性和體驗性,另一方面可促進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漸漸地養成了發散思維的優良品質,同時學生可以在課堂上表現出內在的思維能力和才華,是一次平易近人但是具有啟發性質的展示舞臺。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教學設計過程中精心設計提問并高效地開展組織教學,該活動的開展,不僅是體現在了表現為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增強,關鍵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綜合素養,開拓了全新的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數學思維建立與豐富、數學方法的掌握與應用、數學品質的培育和發揚都有極為重要的促進價值,而歸根結底的目的是讓學生對于某一領域的學習深度不斷提升。
作者:莊敏 單位:福建省福清市江陰尋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