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3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研究
一、利用網絡閱讀,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學校的教學設施及老師的教學方法亦逐步邁向現代化。老師可以憑借網絡的長處,隨機應變地運用網絡,利用網絡閱讀的教學形式,以網絡環境作為主要的閱讀教學平臺,進而使學生在互聯網上閱讀大量有益于學生學習的文章,使他們獲得情感體驗。例如,在學習《蛇與莊稼》這一文時,老師可以從兩方面運用網絡進行閱讀教學。其一,要求學生應用互聯網來搜集蛇與莊稼之間聯系的有關信息;其二,更深一層啟發學生對動物的莊稼之間微妙關系展開剖析體會。接著,再要求學生依據自己所搜集的相應信息畫出貓和田鼠及土蜂之間的生物鏈,然后對他們之間有哪些聯系展開思考歸納。然后再要求學生經過互聯網來學會閱讀部分的相應信息,接著老師再組織學生開展閱讀信息的交流活動,最終達成資源共享。采用網絡閱讀教學,既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又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并且能夠盡可能展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及主體性,從而推進學生的閱讀能力可以得到飛躍的發展。
二、有效的閱讀教學過程
所謂的閱讀教學,不是老師單方面地給學生傳播知識,而應當注重的是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所以,在小學語文高年級的閱讀授課過程中,老師不但需給學生選取有效的閱讀方法,還需在教學過程中依據文章內容恰當地把握分寸,靈活地組織教學。
1.精心打造開課導語,引發學生閱讀的興趣
良好的導語可以創設疑問,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開發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好像一把打開新課的金鑰匙。在學習新課時,老師通常要從課題抑或是中心內容入手設計導語,這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把握課文中重點及難點,同時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投入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海洋——21世紀的希望》這一文時,老師可以在閱讀之前這樣設計開課導語:“大家有誰見過真正的大海?大家喜歡海洋嗎?”同學們聽到后,興趣興趣盎然,積極舉手回答。有的學生說:“我見過真正的大海,它十分廣闊,海水很藍,很漂亮。”還有的學生說:“但是大海有時也十分危險,遇到臺風天氣時會將鄰近所有的船只卷進去。”這時,老師可以依據學生所說的答案展開總結,說:“是的,海洋變幻無常,高深莫測,然而還是有很多人深信海洋是21世紀的希望,這是什么因素呢?現在同學們就跟我一起來閱讀課文吧,一同來掀開此謎團吧。”這樣,學生就會積極地投入課文閱讀中去。
2.部分理解,細讀精讀
閱讀的理解過程則是須要學生深刻理解文章。其一,學生一定要通曉語言表達的內容;其二,要讓學生理解為什么作者要這樣應用語言,而且還需讓學生在這個閱讀過程中一字一句地細讀課文,把沒法理解的詞語及句子用筆畫出來,此后,再將文字層次劃分,使學生有效地理解了課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而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閱讀水準。
三、小結
總之,閱讀理解的能力好與壞會直接影響到學習的質量。因此,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老師需注重培育學生的閱讀能力,唯有讓學生更好地展開閱讀才可以為日后的學習奠定好根基,才可以讓他們更好地運用語言進行溝通,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馮益生 單位:重慶市石柱縣第四小學校
第二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學習能力培養
一、小學語文閱讀現狀
隨著教學設備和模式的不斷引進和更新,小學生的閱讀課程設置得到了加強和完善,但不可置否,這些課程還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主要概括如下:第一,形式還比較單一,導致學生對語文閱讀的的興趣不高。第二,閱讀過程中依然是老師主導,學生處于被動地位。第三,大多數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顯得比較出力,主要體現在閱讀時間和理解程度不成正比,花了大量時間閱讀一篇文章,卻不能把握其中心思想和大致線索,這使學生不得不依賴老師的講解和指導,一方面阻滯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給學生帶來了一種挫敗感,進一步抑制其學習主動性。只有準確的認識到了閱讀教學活動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在教學活動中有針對性的進行改進。
二、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雖然說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主要在于學生的自覺性和自主性,但教師和家長在其中的引導作用不可小覷,本下文就如何加強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進行了分析。
(一)創造閱讀氛圍的自由性和平等性。
首先要保證學生的閱讀材料是與他們的學習、生活和興趣密切相關的,使他們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同身受,在熟悉的題材中更利于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要讓小學生在閱讀材料中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使他們能夠看到自己和讀到自己,這樣可以引導其主動的探索閱讀方式和模式,進而加強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是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和學生之間、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閱讀心得交流,這樣交流要建立在自由、平等的關系中。現在學校都鼓勵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活潑以及學生的積極參與,老師們也都十分重視,但通常不好展開或者效果不高,原因在于學生還處于過去“老師講,自己聽”的模式,對互動的教學還不適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時刻謹記將交流和互動引入教學,比如引導學生閱讀《騎在白鵝的背上》一文時,如果學生問及為什么尼爾斯是其在白鵝的背上而不選擇別的動物呢,這時老師可以不要立刻給出答案,以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主題思想、上下文、以及自己的理解深入地分析文章,最后得出自己的答案,如此一來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
(二)通過情境閱讀、討論小組等方式提高趣味性。
首先,語文老師可以在平常的教學活動中,通過設定富有趣味、形象生動的課堂氛圍和情境教學,鼓勵學生積極自主學習,從而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比如學生在閱讀《林海》時,可以給學生們觀看大興安嶺原始森林的圖片,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帶學生到課堂外欣賞松樹,讓學生理解為什么大興安嶺的林海給予作者如此大的感慨。另一方面,通過話劇的方式表現出閱讀題材也是一個十分有用的教學方式,老師通過組織學生在閱讀之后,分組節選閱讀題材進行演繹,同時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繹閱讀題材,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的同時體現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得到提高。同時學生之間的建立閱讀討論小組,讓學生在閱讀之后交流自己的心得、就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學生對閱讀題材理解的同時,促使學生對閱讀題材進行進一步的自主思考。比如學生在閱讀《長歌行》這一篇詩歌時,讓學生分成小組,分別選擇一小段進行交流合作,分析作者在其中運用了什么樣的表現手法、作者分別在其中賦予了什么樣的情感,最后讓各個小組進行思想交流,一起學習。
(三)鼓勵學生在閱讀中發揮主體性。
自主學習能力是學生可以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獲取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應該是閱讀的主體,它對學生提出了很明確的要求,就是學生要自己去體會和感受。首先是老師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時,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體驗閱讀題材的情感和思維,而不是走馬觀花式的快速閱讀,這樣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思維反應不過來,處于被動的地位,沒有時間和空間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其次是,在許多閱讀教學中,學生對老師的引導和講解太過于依賴,而老師為了保證教學進度,不愿意放開手讓學生自主學習,這嚴重影響和制約著學生積極主動性的發揮,老師要意識在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而非老師,特別實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更加明顯的突出,老師給學生以充分的自主權,而自己扮演的是引導、答疑的較色。再次,如前面提到過的,鼓勵學生之間的閱讀交流,可以發揮學生閱讀主體性的有效方式。我們知道,同樣一篇文章、同樣一個問題,學生們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通過討論使生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充分發揮其主體性。同時要學生在閱讀之后能夠回答老師的問題、積極參與討論也不能過說明其真正的弄懂的閱讀題材,要使學生能夠針對閱讀題材提出自己問題、舉一反三,所以老師要結合閱讀內容和實際引導學生進入略微復雜的問題情境,在使學生受到啟發的條件下,鼓勵、幫助學生提出有建設性、創造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深入研究意識。
三、總結
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歸根到底是要學生在閱讀中意識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進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培養這一能力。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提高,進而使其成績得以進步,這樣反過來又會鼓勵學生進一步加強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進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同時這樣也會給老師的教學減輕負擔,使其實施更好的教學,是一個多方得益的過程。
作者:張雪梅 單位:吉林省長春市南關區紅旗小學校
第三篇:農村學校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思考
一、閱讀常態課呈現的課堂形態的主要問題
1.教學目標不準,指向不明。
很多教師對教材解讀甚少,根本不能從通過語言獲取信息、理解文意、體會感情、分析概括表達方法、利用文本創設語境訓練表達、評價鑒賞等六個方面來確定教學內容。課堂上的目標碎片化,沒有核心目標,把課程目標當成教學目標,目標的達成度不高。
2.沒有真正體現“語用”。
由于缺乏系統的語用觀,對于語用,課堂上出現顧此失彼、忽左忽右、忽高忽低、以偏概全的情形。于是,課堂呈現的是要么不倫不類,要么似像非像,要么成為了空中樓閣。
3.缺少價值引領。
筆者看到,有的對于經典課文處理不當,不能很好地進行“定篇”來讓學生學,從典范的文學作品到生活化的實踐,二者之間的關聯度被教師忽略,缺少了價值引領;或上成思品課,對學生的價值的引領貼標簽和喊口號。
4.沒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中,教師有滿堂灌的趨勢。教師牢牢掌握著評價權,學生自始至終處于一種被動地位。學生在課堂中不“疑”,就不知學生學習的“起”點,而學生的“疑”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動機。
二、閱讀常態課呈現的課堂形態的原因分析
1.課標精神把握不準,解讀教材不到位。
教師心中沒有課程標準的概念,不能將課程標準轉化為教學目標,確定的教學目標不準,哪些是內容目標,哪些是能力目標,哪些是知識目標,因此確定的教學內容也不準。一堂課,這也想教給學生,那也想教給學生,結果是學生什么都沒有收獲。
2.教師、教材和學生,三者之間在課堂中的關系沒有處理好。
教師在課前要和教材談一場“戀愛”,根據課標要求,確定好教學內容,然后再設計教學活動。教師得深鉆教材,充分了解學情,再根據課標、文本體式及課后習題確定學法。課堂中,老師要抽身而出,讓學生與教材來一場“戀愛”。但是我看到的課堂情形是:教師、教材和文本三者之間的關系是教師為主角,教師是配角,學生被動學習。
3.任務指向不明,思維驅動不足。
由于缺少明確的任務指向,缺少能奮力攪動學生思維、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具有挑戰性和開放性的問題設計來進行驅動,導致課堂上學生學習狀態不佳,無效益。要讓學生學得有效益,教師要精心預設,要有具體的問題的引領,要有有價值的問題的發掘,這樣的基礎之上再把默讀、圈點、批畫、勾注作為一種解決這些問題的策略。
4.教師沒有充分體現“讓學”。
山區偏遠學校的閱讀教學課堂頑固存在著“被動接受”的現象,而這種現象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很多教師不愛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死教書,教死書。唯一改變的是由“滿堂講”發展到“滿堂問”,但這里“講”和“問”的主體都是教師,從來輪不到學生。課堂教學中,教師未能讓學生主體參與、主動學習,哪里尋得見“讓學”的影子,沒有看到學生的小臉在課堂中笑起來。
三、閱讀常態課的教學策略
要讓我們的常態課有生機,充分體現“讓學”的教學理念,教學評價指向要從根本上改變。閱讀常態課的有效教學應該是老師教學生怎樣學,學生學會后慢慢培養出自學能力。
1.讓我們的課堂目標“準”起來。
要做到目標準,王榮生教授在講解課程論時,給我們一個很好的方法。一是要準確把握階段目標。如朗讀,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分別有不同的要求。思霞老師在解讀怎樣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時指出:不讀錯字,不添字,不顛倒字,用普通話讀叫正確;不破句,讀的速度近乎于平時說話的速度叫流利;重音、停、語調把握好,借助語調表現出課文的思想感情,叫有感情。然后在教學中指向明確地引導學生去讀。支玉恒老師提出低年級開始學習默讀、高年級默讀要有速度,每分鐘不少于300字。二是教學目標要體現三個維度融合,非本體性知識是在本體性知識的理解和感受過程滲透,這樣我們的語文課才真正有語文味。
2.讓我們的課堂“讀”起來。
怎樣才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讀課文呢?我想,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學生才會有動力。比如朗讀第一自然段時,讓學生思考: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朗讀第三自然段時,讓學生思考:鄧小平爺爺是怎樣植樹的?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思考:這棵柏樹為什么叫做“小平樹”?“親手”是什么意思?誰能用“親手”造一個句子?帶著問題朗讀課文可讓學生有目的地去讀課文。讓學生口動起來,腦也轉起來。
3.讓我們的課堂“疑”起來。
我們可以構建一種學生質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解疑(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為主線的課堂,可以解決當下教師“滿堂灌”抱著學生走、“滿堂問”牽著學生走的難堪局面。一是先讀后問:改變傳統“先教后學”的僵化程序為“先學后教”。學生自學在先,引導學生自己去識字學詞、讀通課文,引導他們發現問題,提出疑難,逐步培養學生敏銳的問題意識。二是互讀解問,這一步就是引導學生在同桌交流、小組討論時歸并問題,對于那些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學生自己去解決,對于那些自己無法完成的問題,才可以提交到全班來探究。三是解讀,教師將問題聚焦后形成主問題,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只能是“點”,不能用“給”。學生在這種學習的方式下,才能感到讀的味道是多么的美妙。只有讓學生嘗到讀的味道,他們才能真正提高閱讀能力。四是品讀,教師設計支架,引導學生品賞語言,在學習致用中解決問題,從啟發學生感受、品賞語言形式入手,有機地融入對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使語文課不失“學語習文”的本分。五是思讀,要讓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還得帶著更多的新問題出教室,點燃起更熾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師相機設計支架,讓學生思考在讀了本課后還有什么問題,引發他們的深入探究。
4.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
當下的課堂,要“活”起來并不難,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課堂教學的起點要低一點、層次輕一點,梯度要明顯,要螺旋上升達成核心目標。方法活一點,把黑板交給學生,把評價交給學生,把問題的產生權和解決權交給學生。與孩子走近一點,并關注他們的閱讀心理,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給支架,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評價準一點,不要吝嗇賞識激勵,這是學生持續產生興趣的有效方法。因此,筆者認為,我們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準確把握課標,確定教學內容,指向學科特征的“語用”和指向學本立場的“讓學”要到位,做好學習方式的變革。我們只有把學科特征和學習方式的變革完美和諧地統一起來,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
作者:羅先榮 陳迪春 單位:重慶市巫溪縣城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