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自媒體時代下校園輿情問題的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自媒體時代,社會輿論更加復雜。學生作為使用網絡的活躍群體,在處理相關事件的時候,既能踴躍表達自我觀點,也存在偏激行為的傾向,正確應對校園輿情事件,是化解校園矛盾的重要方法,本文結合近期相關社會性死亡事件,探究其發生的原因、危害,并提出一定建議。
【關鍵詞】校園輿情;社會性死亡;校園建設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校園輿情,指的是在校園的場域之下,學生為維護自我權益過程中發表看法引發輿論關注,對學生個人和學校形象造成較大負面影響的行為或事件。“社會性死亡”一詞來自于美國作家托馬斯?林奇的《殯葬人手記》,“親友和鄰居所公知的死亡,即社會性死亡”,在網絡化時代中,這一詞語發生變異,本文對社會性死亡的界定為:個人遭遇網絡暴力,名譽損失殆盡,導致當事人的個人生活遭遇困境的現象。社會性死亡,這一詞匯最早流傳于網絡平臺豆瓣,經梁穎控告羅冠軍強奸事件和清華一女生控告學弟“咸豬手”事件的傳播,逐漸成為熱點話題。2020年8月8日,梁穎在微博發表《愛你,才要強暴你》,文章痛斥自己前男友羅冠軍的作為,在輿論場產生極大的波瀾,一時間羅冠軍被網友斥責為“羅強奸”,羅冠軍稱自己的生活受到極大影響,自稱“完全社會性死亡”。2020年11月7日,清華美院一女生在朋友圈發文,稱被一男生騷擾并公開其身份信息,要讓其在朋友圈“社死”。男生被公開信息后,遭受廣泛指責,名譽嚴重受損。但是經過調閱監控,該事件被認為是誤會,此女生照片在網絡大肆傳播,個人生活受到極大影響,此事件也引發不少網友討論。
二、當前網絡環境的特點
伴隨著自媒體時代的來臨,網絡環境較以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網絡環境出現如下特點:
(一)公眾發聲的途徑更為多元,傳播速度更為迅速。微博、微信、綠洲、小紅書等新式的媒介平臺井噴式出現,傳播技術的更新促使傳播速度更為迅速,例如清華學姐控告學弟“咸豬手”,其先將學弟的個人信息于微信,后被人到微博上,短短幾小時就迅速成為輿論熱點。自媒體時代傳播鏈縮短,媒體的議程設置也積極引流社會熱點。
(二)平臺信息真假難辨,新聞反轉、媒介審判現象頻繁發生。網絡平臺在給人以極大便利的同時,也造成信息魚龍混雜,真假難辨,在事實不清、存在盲區的情況之下,過早給他人貼標簽下定義,當真相大白之后,出現與以往結論相反的現象,這稱之為新聞反轉事件。媒介審判則具體指的是新聞媒介報道正在審理的案件時超越法律的規定,影響審判獨立和公正的現象。在自媒體時代,新聞反轉和媒介審判加劇了輿論場的撕裂。
(三)網民隊伍逐漸增大,但是網民素質參差不齊,媒介素養偏低。根據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統計,網民的規模逐漸增長,但是網民的整體學歷偏低,媒介素養偏低。在網絡信息的傳播過程中,碎片化和情緒化的表達讓事件更加撲朔迷離,每個人都隨手轉評,都有可能為“雪崩”增加力量,為大火增柴。《烏合之眾》曾說:“大眾沒有辨別能力,因而無法判斷事情的真偽,許多經不起推敲的觀點,都能輕而易舉得到普遍贊同。”在網絡化時代中,這種現象顯得尤為突出。(四)網絡監督的力量顯著。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中,借助輿論的力量擴大影響以達到自己的訴求逐漸成為常態,“呼格案”“張玉環案件”早已經證明了這種網絡監督的力量所在。已經成功的例子提供了一種示范效應,眾人紛紛將維權的形式傾訴于網絡平臺,但是這一行為往往被濫用,導致人們對一些維權事件保持警惕態度。綜上所述,在自媒體時代下,人們發聲的途徑更加多元了,但是也面臨各種平臺信息真假難辨、網絡暴力現象頻繁發生等情況。
三、社會性死亡的動因和危害
縱觀近年來發生的“社會性死亡”的事件,我們一般可以總結出大致的路徑“爆料者挑起話題——吃瓜群眾——好事之徒煽動輿論——網友人肉搜索——真相出現反轉——爆料者遭遇輿論反噬——輿論泛化謾罵——社會撕裂加劇”。
(一)社會性死亡現象產生的動因
:1.在網絡發達的今天,遭遇不端后訴諸網絡成為不少人維權的常態選擇,通過網絡的低成本曝光和高效率傳播,達到引起關注和震懾對方的效果,以往維權事件為眾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借鑒,使得眾人去積極模仿這種維權途徑。
2.一些人法制觀念淡薄,以為通過網絡便可萬事大吉,動輒以“社會性死亡”實現維權的目的
。3.學生群體往往處于弱勢群體,在維護自我權益渠道不暢通,學校部門處理事件不及時,往往導致許多同學采取更為“有效”的方式維護權利,諸如采取“社會性死亡”曝光他人信息,發泄自我情緒。但是,社會性死亡,這種行為具有極大危害性。(一)這種行為首先違反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并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網絡空間并非法外之地,任何言行,一旦逾越言論自由的合理邊界,必須要承擔相應的責任,甚至是法律的后果。2020年5月,網傳廣州方圓小學一名老師體罰學生直至吐血,對該老師進行網絡曝光,事后證明該事件為虛假事件,對當事老師造成極大的名譽損害,曝光者被判刑。
(二)社會性死亡事件背后的推手是網絡暴力,它對于人的損害,首先是名譽上的,其次是身心健康,而且可能會造成自我的損傷,清華學姐將學弟信息公布之后,不僅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反倒自己遭受了他人的指責。
(三)造成輿論批評的泛化,撕裂社會,破壞社會穩定。自媒體時代下,一些社會事件一旦經過網絡化的傳播,尤其是社會負面事件,會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還會加深不好印象和成見,對社會和諧的破壞十分深重。
四、校園輿情的產生與特點
進入新時代以后,我們的校園環境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學生發聲的途徑更加多元,一些問題在網上經過曝光之后,迅速成為社會熱點,對當事人和學校形象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新時代下校園輿情的相關特點:
(一)大多數的話題與學校的相關管理有關。學生對于學校某項政策不理解進而產生質疑,對學校的粗暴管理有時候產生不滿。
(二)學生維權主要采取的模式為,匿名投稿給一些意見領袖,意見領袖進行曝光,微博進行議程設置,最后形成社會熱點。
(三)碎片化表達和情緒化表達嚴重。在一些信息的表達中,往往存在掐頭去尾的碎片化表達,真假難辨,又因為表達的主體為學生,法制觀念不成熟,情感表達欠缺理性,所以對于一些信息的傳播起到了推動作用。
五、對當前高校化解校園輿情的建議
社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每一社會矛盾都是具體的、特殊的。研究社會矛盾必須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對于校園輿情的產生,對于防止出現社會性死亡事件。筆者的建議如下:
(一)重視學生的意見,及時了解學生的訴求。新時代的大學生較之以往擁有更多發聲的機會。繼續發揮新媒體作用,利用新媒體平臺充分收集意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這方面,以我所在學校為例,我校每月在“山東師范大學研究生”公眾號“權益月報”,問題涉及餐廳、暖氣、自習室、菜鳥驛站、打印社等,學校力所能及解決學生反饋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于學校的認同感,化解了矛盾。
(二)充分利用意見領袖,尤其是校友資源。當前自媒體時代,意見領袖對于一些信息的傳播顯示出更為重要的作用。以我校為例,可定期與濟南地方性的一些意見領袖建立良好的關系,讓他們走進校園,多進行正面的采訪。在以往的事件中,許多自媒體平臺往往成為引發學校輿情的平臺,我們需要充分重視他們的意見。
(三)法制進校園,宣揚法制觀念,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作為重要的宣傳法律的平臺,學校應繼續舉辦一些高質量的法律講座,尤其是對于當前與同學們息息相關的一些內容進行普法宣傳,提高同學們的法制觀念,避免出現“社會性死亡事件”。進入自媒體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較之以往更嚴峻的挑戰,學校管理者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意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幫助學生解決困難。學生應在法律的框架內維護自我權益,也要努力維護學校的形象。只有我們共同努力,才能構建更和諧美好的校園!
參考文獻:
[1]托馬斯?林奇.著.張宗子,譯.殯葬人手記[M].北京:新星出版社,1999年.
[2]洪崗.社會性死亡或許只是一廂情愿的想象[N].中國青年報,2020年11月27日.
[3]劉海龍.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
[4]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5]根據第4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6]勒龐,著.張波,譯.烏合之眾[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5年.
作者: 趙元建 單位:山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