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通貨膨脹條件下會計核算應對措施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中國全面的通貨膨脹初見端倪;貨幣流動性過剩、以能源為主的原材料需求過高,國際的經濟形勢和國內的經濟運行狀況相互交織,國際市場原材料和商品價格的大幅上漲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社會公眾對物價上漲的預期,輸入型通貨膨脹加劇了國內物價水平上漲的壓力,直接影響到了企業的盈利情況,影響了會計核算。
【關鍵詞】通貨膨脹;會計核算;應對措施
一、通貨膨脹下會計核算存在的問題
(一)通貨膨脹沖擊了傳統的會計假定
貨幣計量是會計的基本假設之一,而幣值不變則是這一假設的前提。基本涵義是:用來進行會計計量的貨幣本身的價值是穩定不變的,或者即使幣值變動,它的變動幅度也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從一個較長時期來看,這種變動使得貨幣的升值與貶值可以相互抵銷。這種假設,自從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通過貨幣政策干預國家經濟以來,幣值的變化一直較為劇烈。這表明:貨幣計價使得幣值不變的會計基本假設相當明顯地脫離了經濟現實,其意義已喪失殆盡。因此,這一假設不能不發生動搖。貨幣計量的優點是:它可以抽象掉各種經濟業務的具體形態,用觀念的貨幣計算出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果,這有著極大的綜合性。但是會計工作人員使用貨幣計量這一項假設時,是假設幣值本身是穩定不變的,它的變動幅度也是很小的,并不影響它的計量價值,依靠貨幣計量假設,會計人員才有可能對企業的資產、負債、收入和費用進行計量,才有可能編制和提供會計報表,是會計信息真實可靠。但是在通貨膨脹的條件下,貨幣本身的價值不斷下降,貨幣計量單位本身在發生變化,財務報表所反映的貨幣金額缺乏一致性與可比性,使得編制出來的會計報表,不能提供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二)通貨膨脹使歷史成本會計原則失去一定作用
歷史成本原則是傳統會計最基本的計量原則,也是歷史成本會計模式的基礎。歷史成本原則的前提條件是物價穩定。在物價穩定時,按照歷史成本原則提供的會計信息比較客觀、可靠,對于企業的投資者、債權人和其他會計信息使用者進行投資、信貸等的決策,是有用的。但是,如果物價持續地不斷波動,漲跌較為劇烈,那么,歷史成本原則就會缺乏一定的現實基礎。當通貨膨脹時,損益表反映的經營成果徒有虛名。一方面,由于少攤成本,企業的資本補償不足,再生產會處于萎縮狀態;另一方面,將虛假的利潤進行分配,必然導致企業的資本受到侵蝕。久而久之,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經營能力會逐漸萎縮,處于自我清算之中。在持續、劇烈的通貨膨脹時期,企業如果仍按歷史成本編制財務報表,則顯然難以滿足現在的和未來的投資人、債權人和政府宏觀調控部門及廣大公眾的需要,因而歷史成本原則受到了劇烈的沖擊。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標準是會計信息的有用性。由于通貨膨脹情況下的歷史成本會計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與現實經濟環境的差異性,從而導致它的相關性隨之降低。如果將這種會計信息用于預測和決策,即便不導致失誤,其可用價值也是極低的。從形式上看,歷史成本是由交易雙方確定的,有據可查,可以驗證,具有可靠性。但是,在通貨膨脹情況下,歷史成本與現行價值往往相距甚遠,從而使財務報表的可信程度隨之降低。其形式上的可靠性被實質上的不可靠性所否定。在通貨膨脹時,歷史成本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和可靠性都是很低的,通貨膨脹會降低傳統會計的信息質量。
(三)通貨膨脹影響了資產的正確表達和使用
估低了資產,高估了收益,使企業成本計算陷入困境。傳統會計對企業資產的計價是按其發生時的實際成本入帳的,這樣的話,傳統利潤的計算方法勢必是:利潤等于現時的銷售收入減去歷史成本。在通貨膨脹狀況下,必將虛增了當期的利潤,甚至出現虛盈實虧的現象,造成利潤虛增的主要原因是歷史成本低于現時的重置成本,表現為低估了資產,折舊費偏低存貨成本低估兩個方面。由于低估了企業當期的成本而引致的利潤,是有名無實的利潤,因為這部分所謂的“利潤”是少計成本的結果,不是企業生產經營成果,如果把這些“利潤”按一定比例在國家、企業和個人之間進行分配,就無異于企業本身的自我清算。結果造成用企業的資產來支付未實現的稅金,增加職工的福利,這實質上是在吃企業的“老本”。
(四)對責任會計的影響
通過核算環節,已經對各責任中心的實際執行與之前確定責任目標或者責任預算進行比較,揭示其差異性,并對它的經營業績作出進一步的評價。最后通過調查和分析,編制責任會計報告,責任會計報告的內容包括責任目標和實際執行情況及其差異的揭示,并根據重要性原則對差異進行調查與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進中的意見等,責任會計對加強經濟核算,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這種作用會因通貨膨脹的影響而大大降低。
(一)通過制訂會計政策去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
通過制訂合理、科學的會計政策,去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這是一般國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比如,我國企業會計準則中就針對通貨膨脹影響和企業成本補償不足的問題作出了相應的規定。在存貨的計價方法上,允許企業采用后進先出法,后進先出法能夠是企業近期成本與現行收入相配比,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因存貨變動而產生的損益,使得計量的收益較為接近實際。由于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企業存在著經營風險,商業信用不可避免地帶來損失。根據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為求得經營上的穩健,根據估算,預先計算出這些損失的數額,在資產負債表上能真實地反映應收賬款可實現的凈值。
(二)實現從歷史成本會計模式向現行成本會計模式的轉變
現行成本會計是以資產的現行成本項目或勞務變化時的價格反映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的會計模式。現行成本會計的特點是以資產的現時成本作為計價的基準,以名義貨幣作為計量單位,以個別物價變動作為計量基礎,全面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而不是用簡單的方法將會計信息按照歷史指數進行調整。從中國國情出發,借鑒西方通貨膨脹會計學中有用的東西。一般物價水平會計模式由于沒有擺脫傳統會計的基本原則,只是對歷史成本利用一般物價水平對每項資產進行一定的調整,所以,我覺得對通貨膨脹影響的消除是有限的;現時價值會計完全是以新模式出現,而且是以每項資產的現行成本為基礎反映企我國的港奧臺地區也已普及。在眾聲喧嘩的互聯網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時代,傳媒精英很容易被“草根”傳播淹沒,傳播權已經由專業精英壟斷向草根平民賦權,一個平民網紅,一個人氣藝人其影響力可能高于一家主流媒體機構。能否出臺頂層設計,讓我國高校的新聞傳播資源也能用于中小學以至社會民眾的媒介素養教育和普及,這對凈化網絡不良空氣,化解戾氣,提升民眾的公民意識和政治參與無疑有現實意義。
(三)對“媒介融合”認識陷入誤區
媒介環境學派先驅麥克盧漢認為媒介的“內容”好比是一片滋味鮮美的肉,破門而入的竊賊用它來吸引看門狗的注意。媒介的影響之所以非常強烈,恰恰是另一種媒介變成了它的“內容”。在互聯網時代,所謂傳統媒體和新媒體融合,一定是傳統媒體融入互聯網新媒體,傳統媒體成為互聯網新媒體內容生產體系中的一環,一個常見的誤區便是在傳統媒體體內孕育新媒體,所謂傳統媒體是“母”,新媒體是“子”。實踐證明,這樣一種模式很少有成功的,我國當下的廣電集團和報刊集團轉型便面臨著將舊的生產機制打破,融入新媒體涅槃重生的考驗。而對于新聞傳播教育而言應該更加具有前瞻性,先賢的思想為我們預言了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事實,應該勇敢地打破新聞傳播傳統專業和課程的束縛,將傳統媒體內容融入新媒體架構內的全新內容生產。
(四)新聞傳播教育理想和新聞從業的現實處境尖銳沖突
最近這些年,國內著名新聞傳播學院如人大、復旦、武大、中大等新聞專業畢業生實際從事媒體編輯記者職業的就業率微乎其微,一個班級三十四五人,真正從事新聞業的也不過三五人而已,甚至不足七分之一。新聞專業畢業生到媒體行業工作的比重不到10%。很多學生高考志愿填新聞專業,是奔著記者這一職業的理想光環而來的。到了新聞傳播學院,經過四年學習進入實習階段,才發現理想離現實是那么遙遠,國內記者從業環境極其惡劣,“防火防盜防記者”是公開的秘密,而薪資福利卻遠遠不及付出。中國新聞學院每一年在校本碩學生超過21萬萬,而目前中國持有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共有23.6萬余名。這意味著,新聞專業在校生的數量已逼近全國記者總數。
三、發展基于媒介融合生態鏈的新聞傳播教育
當下以各種新媒體技術平臺為核心的新的媒介融合生態鏈正在形成。在這個生態鏈中綜合社交媒體平臺QQ、微信和微博,構筑了最為龐大的綜合社交媒體用戶和內容生產者(PGC/PPC)基數,在此基礎上誕生了綜合資訊app和網站、綜合視頻app和網站、知識分享app和網站和視頻直播app等主要新媒體技術應用平臺,這些平臺的用戶畫像很大一部分是重合的。在這種新型的媒介融合生態鏈中,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種角色已經融為一體,每一個平臺的注冊用戶既是內容的生產者、傳播者又是消費者,其區別主要是注冊者是機構、自媒體從業者還是普通網民。因此內容生產被分成了普通用戶生成內容(UGC)和專業生產內容(PGC/PPC)。這里的專業內容生產者指向各類入住機構(商業機構、非商業機構和政府機構,包括傳統媒體機構)和自媒體從業者。 融合媒介生態鏈通過對圖2的分析,可以知道當下的各種新媒體技術平臺為核心的新的媒介融合生態鏈中,新聞傳播教育所需要培養的專業內容生產和傳播者其適用外延遠遠多于傳統大眾傳播時代,這是融合媒體生態給新聞傳播教育提供的契機,不應指責我國高校設立了如此多的新聞傳播專業,培養了過多的新聞傳播專業學生,數量不是問題,問題是這些學生能否勝任這些平臺的專業內容生產和傳播重任?商業機構、非商業機構和政府機構及自媒體從業者對內容生產和傳播各有各的要求和側重,而入駐各技術平臺的傳統媒體機構既具有商業性又要堅持政治性,其內容的生產和傳播要求更為特殊。我們的新聞傳播教育應該根據所在院校特點,緊密圍繞著新技術平臺上各類符號(文字、圖片和視頻)傳播特點和四種角色各自的內容生產和傳播要求來重新定位,進行課程再造和效果評估,只有這樣也能與時俱進,煥然一新
作者:屈航 文莉 單位:湖南涉外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