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穩糧增效工程實施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基本思路與重點內容
1•1基本思路以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為主線,切實樹立耕地保護意識,確保糧食生產面積的相對穩定。以現代農業的理念改造傳統種植模式,堅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原則,通過行政、經濟、科技、政策等多種手段組織,發動各方力量,引導廣大農民積極參與工程實施。在途徑上,大力推廣高產優質良種、節本增效栽培技術、種養配套技術、糧食作物與經濟作物輪作等技術,全面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和小麥高產攻關活動,達到增加糧食單產、穩定糧食總產、提高種糧效益之目的,力求農民依靠種植業增收的步伐明顯加快。
1•2重點內容
1•2•1全力推進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和小麥、油菜高產攻關活動項目的實施通過層層建立百畝攻關田、千畝豐產片、萬畝示范區等手段,大力推廣優質、高產品種,輕簡栽培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統防統治、機械收獲等技術,提高全市糧油單產水平,穩定糧油總產量。
1•2•2著力開展“六個”高效種養、種植模式的示范與推廣根據本地和外地成功的經驗,結合本地的資源優勢、生產水平及市場需求等實際,我市應大力開展“稻蝦連作或水稻泥鰍混養、糧食作物與生豬養殖循環利用、小麥(油菜)套種西瓜再與晚粳連作、春馬鈴薯與水稻連作、水稻和蘿卜連作再套種油菜或水稻與榨菜連作、鮮食玉米(早熟毛豆)與水稻連作”6個高效種養、種植模式的示范與推廣。
1•2•3積極開展一地多模式綜合利用與研究工作由于高效種養、種植模式非常多,但大多數模式由于其生產的農產品市場有限,還受勞動力資源的約束等,因此許多可行的模式推廣面不能盲目擴大,每個鄉鎮可結合自身水資源、土地資源、農產品生產等特點,再根據本地勞動力狀況、某種農產品的市場容量等具體情況,研究示范出適合本地推廣的多種高效種養、種植模式,每個村或每個片選擇出最佳的模式加以示范、推廣,形成“1村1模式”或“1片1模式”發展格局,以“多點和多樣”來推動“穩糧增效”工程的全面實施。
1•2•4加強“穩糧增效”工程實施的各項配套技術的研究、總結和推廣在“穩糧增效”工程實施過程中,已經推廣的技術要認真總結、提高,并加以組裝配套,制定出相應的技術操作規程,實現生產的標準化。對于工程實施過程遇到的新技術、新問題,要及時研究、試驗,提出可行的方案,并在推廣過程中加以完善,再行組裝配套,最終實現生產的標準化。
2目標任務
總體目標任務:通過未來5a的努力,“穩糧增效”工程實施的覆蓋面要達到4•67萬hm2,其中,高效種養、種植模式的推廣面積達到0•33萬hm2以上。5a后,我市糧食總體單產水平與2008年相比提高5個百分點以上(水稻平均單產達到560kg/667m2以上、小麥單產達到315kg/667m2以上),糧食總產穩定在35萬t以上,種糧田塊667m2平均年純收入達到1500元以上,力爭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階段性目標:2009年“穩糧增效”工程的實施覆蓋面為3•33萬hm2以上,在開展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和小麥高產攻關活動的基礎上,以當涂的薛丹博地區、市郊的濮塘、銀塘等鄉鎮為主大力推廣小麥(油菜)套種西甜瓜再與晚粳連作技術,以當涂黃池、烏溪等鄉鎮為主推廣水稻(小麥)與加工蔬菜輪作技術,兩種主導模式推廣面積達到0•1萬hm2以上。同時,在大公圩及南北圩等地區的種糧大戶承包的農田里,重點開展水稻與龍蝦連作、水稻與泥鰍混養、糧食作物與生豬養殖循環利用等高效、生態種養模式的試驗、示范工作,面積達66•67hm2以上;在市郊和城鎮附近的鄉村開展草莓與水稻、食用菌與水稻、早熟毛豆與晚粳、鮮食玉米與晚粳等模式的試驗、示范工作;在位于公路兩側、交通便捷的地方開展春馬鈴薯與水稻連作模式試驗、示范工作;各鄉鎮還可根據各自的資源優勢、勞動力狀況、市場需求總量等開展各種種養、種植新模式的試驗研究工作。2010年起,工程實施面積以每年增加0•33萬hm2的速度遞增,2013年完成4•67萬hm2的總體目標任務。實施內容上,從2010年開始,在總結各種成功的高效模式經驗基礎上,迅速形成適宜地區6個主導模式推廣的強勁勢頭,不斷擴大其它可行模式的示范面積。力爭高效模式推廣面積1a增加667hm2,增收幅度1a上個新臺階,到2013年高效種植模式推廣面積達0•33萬hm2以上,全市5•33萬hm2的糧食生產田塊的平均純收入達到1500元/667m2以上,農民人均增收1000元。
3強化措施、扎實推進“穩糧增效”工程的實施
3•1思想認識要強化從宏觀上來說,我市實施“穩糧增效”工程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十七屆三中全會的具體實踐,是保障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舉措,是實現我市“兩個率先”克難攻堅的現實需要,是實現我市農民增收方式突破的必然選擇。從微觀上來講,實施“穩糧增效”工程能夠不斷提高我市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的單產水平、穩定總產量,能夠豐富我市農產品供應的種類和質量;能夠提高我市整體農業科技貢獻率;能夠有效增加我市農民依靠種植業增收的比重;能夠拓展、提升我市為農服務的范圍和質量。因此各級政府,特別是各級農業主管部門和農業工作者必須形成共識,為推動“穩糧增效”工程的實施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
3•2組織實施要有力市縣(區)農委和涉農有關部門及鄉鎮政府要成立有力的行政領導組織和過硬的技術指導組織,層層制定出可行的方案,鼓勵農業技術部門、農業企業、種養大戶、合作組織、科技示范戶和農民共同參與,上下、左右形成合力,確保工程有效實施。
3•3扶持資金要保障為了調動各方組織和農民參與“穩糧增效”工程的實施,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到工程建設中來,切實發揮工程實施的效應。市財政要在支農資金中每年安排足額的扶持資金(不少于100萬元),縣(區)、鄉鎮財政也應安排相應的資金,保障工程有效實施。對于投入超過50萬元、規模超過33•33hm2高效種養、種植模式的重點項目給予10萬元以上的扶持;對于投入超過10萬元、規模超過3•33hm2高效種養、種植模式示范項目,給予1萬元以上的扶持;對于新模式、新技術試驗研究項目,給予2000~5000元的補貼;對于在工程實施過程中評比出來的先進單位或組織,年終給予3000元的獎勵,先進給予個人500元獎勵。充分發揮扶持資金的引導與激勵作用,使工程實施達到預期的效果和目標。
3•4服務水平要提高各級農業部門特別是農業技術部門要對參與工程實施的各種組織和農民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工作。產前,要幫助他們選好點、確定好地塊、選擇好可行的模式、傳授好技術、簽定好訂單;產中要跟蹤服務,發現問題及時拿出切實有效的解決方法,既要幫助他們節本,又要力求有一個理想的產量;產后,要幫助他們搞好產品分類、尋找產品市場、力求好產品好價位,實現好效益。
3•5考核評比要有促動力建議縣區政府將“穩糧增效”工程實施績效納入鄉鎮政府年度考核內容,形成基層組織推動工程實施的壓力和動力;制定出考核評比的細則,重獎在工程實施中成效顯著的單位、組織和個人,形成各方參與工程實施的推動力和熱情;在資金扶持上,對參與工程實施面積大、投入多、帶動面廣、牽動力強的項目建設單位和個人,要大力扶持,形成參與工程實施的吸引力和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