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產業現狀及發展前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農業產業化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五大指出“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形成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的機制,推進農業向商品化、專業化、現代化轉變”。農業產業化是在不改變雙層經營體制的原則下將農民組織起來,實現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組合,并通過對農戶生產環節和生產要素協調管理重組,提高生產、加工、銷售環節的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形成大規模的產業鏈、產業群,實現分散的家庭經營與規模經營有機結合。所以,農業產業化經營不僅能擴大規模效益,而且可以促進農產品深加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是傳統農業向效益農業轉變的基本前提,也是農村經濟走上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自我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
(一)農業產業化是貧困地區加快脫貧致富步伐的客觀要求。貧困地區農業基礎脆弱,耕作方式粗放,農民思想比較落后,使農業資源和勞動力難以得到有效利用,農業生產效益低下,發展緩慢,擺脫不了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也難以摘掉貧困的帽子。因此,只有走農業產業化的路子,依靠政府引導及“龍頭”企業的帶動,提高自然資源、農業資源和人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加快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推動城鄉一體化進程,才能不斷提高農民的收入,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
(二)農業產業化是傳統農業走向市場農業的必由之路。隨著農村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大批農民已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農業耕作方法,開始探索提高農業附加值的行之有效的辦法,開始把眼睛盯向市場,盯向規模化生產,從培養主導產業入手,逐步摸索出了以市場為導向,以資源為依托,以科技為先導,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從“產加銷一條龍”到“貿工農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這種產業化模式是農業的一條重要出路和發展方向。只有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才能有效地引導農民進入市場,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市場化程度,才能增強農產品的總體質量和農村經濟的整體素質,達到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目的。
二、農業產業化的現狀及形勢
改革開放以來,平安縣農民在黨的富民政策和西部大開發良好機遇的引導下,已擺脫只求溫飽的自足自滿狀況,農業生產正由粗放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由小農經濟向商品經濟轉變,由低效益向產加銷一條龍的高附加值經營機制的轉變,大批以農副產品加工、塑料大棚、牛羊育肥、規模養豬、私營企業等為主的集約化程度較高、生產水平先進、經濟效益明顯的產業集團迅速發展起來,帶動了周圍農戶的效益農業、效益畜牧業、效益加工業的路子,激發了廣大農民籌集資金,選上項目,發展企業的致富勇氣,加快了農民走向市場的步伐,開成了一、二、三產業互相促進,互相彌補的良性循環軌道,使農民的收入大大增加。一是以塑料大棚為主的“菜藍子”工程。近年來,平安縣節能日光溫室建設有了較快的發展,蔬菜的花色、品種、面積、產量、品質、產值都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2000年,全縣蔬菜生產面積達1.2萬畝,平均畝產2600公斤,總產量3120萬公斤,總產值1630萬元”其中溫棚面積0.13萬畝,平均畝產4700公斤,總產量611萬公斤,總產值268.4萬元。蔬菜面積、總產量、總產值分別比“菜籃子”工程實施前的1994年增加5944畝、1001萬公斤和500萬元。塑料大棚的興起既優化了農業集約化程度,又為農村剩余勞動力找到了新的出路。更進一步加強了農戶之間、農民之間的經濟聯系,這種聯系和分工又促進了蔬菜生產的系列化。“菜籃子”工程使農業走上了高產、優質、高效的良好途徑。二是逐步走向規模化、集約化的農村畜牧業。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農村畜牧業開始由數量型向效益型轉變。縣委、縣政府以項目建設為龍頭,集中投入,重點開發,進一步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推動了畜牧業生產向產業化方向發展,涌現出了石溝沿養豬、拉樹嶺牛羊販運育肥等典型。石溝沿村有284戶,修建暖棚豬舍的戶達%%以上,全村養豬近800頭。拉樹嶺村年育肥羊5000多只,牛700多頭。而且有45戶200余人長年在西寧、格爾木、縣城等地從事牛羊屠宰、銷售,實現全村經濟總收入達108萬元,其中畜牧業收入101萬元,所占比例達94%;人均畜牧業產值3845元,畜牧業純收入1590元。牛羊販運育肥的規模化發展,帶動了規模效益和群體效應的產生。2000年平安縣發展牛羊販運育肥戶1723戶,販運牛11640頭,羊38560只,育肥出售牛3780頭,羊21062只。兩項共創利潤431萬元。發展適度規模養殖戶1984戶。這些養殖大戶的涌現,帶動了千家萬戶發展飼養業的積極性,使不少農民由原來自繁自育、自我消費型變專門從事種源提供、販運、育肥、飼料加工系列生產中的一條鏈條;使畜牧養殖業有了更細的分工,更周到的服務,解決了一家一戶無法解決的許多問題;使一些貧困戶在伺養中脫了貧;使農區畜牧業向高產值、高效益的規模養殖推進。三是成為產業化主要“牽動力”的鄉鎮企業近年來,平安農民跑運輸、開手工小作坊、開飯館,積累了一定資金。僅樹爾灣村小手工作坊式的榨油廠就有102家,平均每家年生產總值達30萬元,銷售收入達25萬元。沙溝鄉樹爾彎村農民賈文芳第一家開家庭油菜籽加工廠,他于19%年投資1500萬元建起了技術水平較高的平安縣糧油集團公司精煉油加工廠,經過四年多的苦心經營,已形成固定資產2328萬元,實現銷售收入1044萬元,總產值達807萬元。目前,全縣有930家鄉鎮企業,從業人員達3920人,年營業收入達11456萬元。這些鄉鎮企業的興起大大激發了農民興辦工業企業的積極性,并培育出了一大批農民企業家,使大量長期耕作于土地的農民轉變成為產業工人,加快了農民走向市場的進程。
三、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有利條件
平安縣地處徨水谷地的腹部,是海東地委、行署所在地,是海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古以來就有平安釋重鎮的美譽,交通四通八達,十分便捷,堪稱“交通咽喉”。縣城距省會西寧30多公里,距西寧飛機場不到10公里,距蘭州市僅200公里,109國道和蘭青鐵路貫穿東西,西去的平西高速公路已投入運營,東去的馬平高速公路正在建設之中。地理位置優越,海拔低(2066一3600米),氣候適宜(平均氣溫7.0度),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土壤條件好,污染少,空氣新鮮,有利于種植業和養殖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推行農業產業化。
四、制約因素及存在的問題
(一)抗自然災害能力弱。平安縣絕大部分農田為山旱地和高寒腦山地,自然條件復雜,氣候多變,自然災害多而頻繁,加之平安縣農業基礎的脆弱,經不起自然災害的襲擊,尚未擺脫靠天吃飯的被動局面,基本上處于大災大減產,小災小減產,風調雨順增點產的落后狀況。(二)勞力素質不高。勞動者的綜合素質差,闖市場的能力不強,難以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村經濟發展和產業化經營的需要,從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化的發展。(三)產業化經營水平低。整個農業生產底子薄、積累少,農業結構不太合理,使農業生產潛力得不到應有的發揮。而且發展產業化經營缺乏必要的市場,有資源無市場,勢必要影響農產品的銷售和效益的提高。(四)主導產業基地小。平安縣的主導產品和主導產業基地一般都規模小、檔次低、大多為傳統產業和產品,數量少、批量小,市場占有率低,基地規模不大,主導產業根系不壯。(五)產業鏈條短。即使象沙溝鄉樹爾灣村這樣鄉鎮企業發展較快的鄉村,除了油籽加工產業化經營搞得較好外,其余仍處于產業化的雛形階段,突出表現為產業鏈條短、加工增值能力低,經濟效益不明顯。蔬菜生產,多數只有從育苗到鮮菜上市這一環節而已,養豬基地和絕大多數牛羊育肥直至胭體出售、原皮上市,基本沒有任何加工增值。(六)產業化組織程度不高。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組織體系是由主導產業、龍頭企業和農產品生產基地三大要素構成,平安縣農業產業化中龍頭企業與主導產業的銜接不太好,而且現有的產業利益主體多數聯系松散,沒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體,農戶獲得只是一些服務項目,且不完善。農戶與產業鏈上的其它企業或公司這間必要的利益制約機制,雙方有利時尚能同舟共濟,一旦利潤減少,農戶利益很難保障。
五、發展方向和途經
(一)發展方向
平安縣發展農業產業化,應從自然條件、經濟、技術條件出發,實行以農為主,多種經營相結合o’并根據2010年遠景目標,積極有效地擴大農林牧副商品性生產,穩步地向農業產業化、區域化、專業化過渡,走投資較少,經濟效益較高的道路,不斷增加資金積累,壯大經濟勢力,加速實現產業化的步伐。
1、洲水地區:在海拔低,交通便利,水熱條件好的平安鎮、小峽鄉等川水地區,要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建立良好的農業生態系統,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努力提高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處理好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農業與多種經營的比例關系,不斷向生產的深度和廣度開發;改造低產田,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實行肥(復種綠肥)田輪作,增施有機肥料,培肥土壤;加強現有水利設施的維護、配套及用水管理;大力發展豆科復種綠肥,增加飼料飼草來源,積極發展規模養殖業、飼料加工業、商業飲食服務業,促進該區農業向“二高一優”的方向發展,加快“菜籃子”工程建設的步伐,逐步推廣沼氣、日光節能溫室、廁所、豬舍四位一體生態模式,將蔬菜變成川水地區的主導產業,提高菜農收入,豐富城鄉人民的生活。
2、淺山地區:干旱是淺山地區發展農業的主要限制因素,該區地廣人稀,溝深坡陡,雖然年降雨量345.4~左右,可是蒸發量大,降雨難以積蓄,糧食產量低而不穩。因此,一定要加大力度,推廣雨水集流和滴灌技術,小水大蓄,滴水歸田。二要鼓勵農民種草種樹,以林護農,以草養畜,以牧促農。三要修建水平梯田,搞好農田基本建設,推廣土地深翻,適時早播,搶墑播種、增施有機肥料等實用技術,合理種植洋芋、蠶豆、油料、藥材等作物。四要引導、鼓勵農民廣開經營門路,擴大商品生產,從組織、加工、收購、銷售等方面進行協作和聯合,穩定生產,提高質量,增加收入,加快產業化發展。
3、腦山地區:以唐隆臺、黑林灘、郭爾等村為代表的腦山地區,因地勢高寒。霜凍、冰雹等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量低而不穩,所以要農牧結合,農林牧全面發展,按自然規律調整農作物結構,在逐步建成青裸、油料、牧業基地的同時,適量種植地膜洋芋、蘿卜和蒜苗等早熟、耐寒的優良品種,采取輪作倒茬,春耕翻壓、人工拔草,化學藥等綜合滅草措施,加大飼草、飼料生產和草場建設,發展半牧半養的畜牧業,使畜牧業成為該地區的主導產業。同時要動員閑散勞動力外出打工,開展多種經營,廣開生財之道,增加經濟收入。
(二)發展途徑
農業產業化建設是一項巨大的社會系統工程,所以平安縣要把充分把握國家經濟建設進一步向西部傾斜的歷史發展機遇,按照社會經濟發展的總體思路,以產業化建設為中心,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農副產品深加工基地,引用技術和人才,制定實施產業化的優惠政策,建立科學的產需預測模式和服務體系,使產業化從傳統的經驗管理,逐步轉入科學管理,逐步形成有地區特色的產業化經濟結構,保持全縣經濟持續協調發展。
1、提高思想認識,加大投入力度。農業產業化是當前深化農村改革的重點,也是實現農村經濟發展重要途徑。所以各級黨政領導要給予更進一步的重視和支持,要以三個有利于為標準,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引導和教育農民轉變觀念,要把農村產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民走產業化之路作為進一步推進城鄉結合、工農業的投入力度,積極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扶持和培育各種形勢的貿工農一體化企業,推廣公司加農戶模式,擴大農副產品深加工,加快發展鄉鎮企業。一要充分發揮鄉村集體和農民投入的主體作用,通過股份合作、合作基金會等形式,引導農民、村集體和集體企業增加積累,擴大生產規模。二要在積極爭取國家投入的同時,擴大省地縣財政和信貸資金的投入比例、重點支持產業化項目,把農業綜合開發、扶貧、以工代販等項目盡可能地與發展產業化結合起來。三要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加強與國外和省外發達地區的聯營協作。
2、推進科技興農,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從平安縣農民的整體素質而言,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科技知識少的問題,成了制約農業產業化發展最大障礙。所以要在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的同時,努力辦好鄉村兩級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積極實施“兩基”教育,大力掃除青壯年文盲,開展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強農民利用現代科技的能力。
3、培植主導產業,實行區域化布局。要根據當地特點,著眼市場需求,立足資源優勢,確立合適的產業或經營領域,培植一批具有本地特色和具有競爭力的主導產業。一是徨水谷地重點扶持發展以蘋果、桃、梨、杏為主的優質果品生產和優質小麥、蔬菜生產;二是利用國家扶持退耕還林還草的大好時機,退去劣耕地,種植林木草,發展畜牧業。三是有水利資源的地區發展漁業生產;四是開發、利用好藏菜、發菜、藥材等野生植物資源;五是進行豬牛羊育肥加工為主的畜產品生產;六是城鎮郊區和109國道沿線大力發展郁金香、唐昌蒲為主的高原花卉生產。對上述產業或產品要在認真核清現有的自然地理狀況,進一步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盡快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或“數鄉一業,多村一品”的產業生產格局,并加大科技含量,使大宗產品上檔次,特色產品上規模,真正使這些產品成為當地農村的主導產業。
4、培育“龍頭”企業,帶動產業化發展。龍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中心環節,它一頭連接市場,一頭帶動農戶,是農戶和市場的中介,抓住龍頭企業就是抓住了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為此,今后應盡快扶持一批具有引導生產、開拓市場、深化加工的綜合功能的高起點的“龍頭”企業。著重發展能促進市場流通的農畜產品綜合批發市場和專業批發市場;能帶動畜禽和水產品生產的產、供、銷一體化的養殖加工公司;能帶動資源開發和貧困戶勞動力就業為主的硅鐵、碳化硅等冶煉企業。同時,在發展龍頭企業時,一要突出培育和發展市場潛力大、加工層次深、科技含量高的創匯能力。二要突出對牛羊肉加工廠、冷庫,畜產品公司、皮革廠、飼料廠等現有的農牧產品加工骨干企業的挖潛、改造和擴建,使之發揮出應有的“龍頭”作用,三要突出鄉鎮企業的發展。把建設龍頭企業與發展鄉鎮企業結合起來,進一步依托資源優勢,瞄準產業化方向,下功夫搞好農牧業產品的加工轉化增值。
5、抓好基地建設,提高規模化水平。在堅持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高產高效的原則下,圍繞主導產業,因地制宜地建立自己穩定的、具有當地特色的、一定規模的糧油、肉蛋奶、菜、果品和水產品商品生產基地,重點蔬菜、蠶豆、油菜、青棵、生豬、牛、羊和花卉等生產基地,并逐步把生產、加工、貯運、銷售融為一體,盡快形成產業化經營新格局。通過“小個體,大群體”,促進新產業基地形成。
6、注重規模效益,建設功能齊全的市場。要培育一個地區的王導產業,并能長期鞏固發展下去,就必須大膽發展規模經濟,想方設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通過典型引導、重點扶持農民發展規模產業,建立鞏固商品基地,培育功能齊全的市場,加快市場建設的步伐,為農產品流通提供場地。并把縣鄉市場的運轉機制結合起來,實施縣鄉和大小市場同軌運行,以增加市場的吞吐能力和輻射能力,為農民走產業化之路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7、協調利益關系,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農業產業化的核心是各利益主體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共同體。只有完善分配機制,兼顧各方面利益,才能促進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因此,在實施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本著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從保障農民利益出發,明確責權利關系,確保各環節、各方面利益的實現,維持農業產業化的穩定性和可靠性,推動農業產業化的健康發展。
8、強化網絡建設,完善服務機制。在引導農民走產業化過程中,必須要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服務合作組織和“中介”機構,形成國家、集體農民結合,社區性、綜合性服務與專業化,系列化服務相結合,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突出科技、信息服務,,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巾、產后服務,建立起農業產業經營保障機制。一是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作用,把服務重點放在農業生產第一線,放到群眾最需要的地方。二是加強科技宣傳培訓,促進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并培養一大批具有“綠色證書”的農民技術人員,為農業服務。三是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搞好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四是提供信息服務,使他們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能夠立于不敗之地。五是加強企業服務。已建立的各個龍頭企業在產業化建設中發揮主體作用,為農民提供各種服務,利用服務的紐帶作用增強龍頭企業帶動力。進而帶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六是加強流通服務。大力發展農村各類市場,加快培育大型專業批發市場,為農畜產品提供交易場所。同時,充分發揮各基層供銷社的優勢,拓寬農產品流通的服務領域,帶動主導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