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淺析家禽的循環養殖方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及其對水禽產業發展的本質要求
1.然伴隨而來的是酸雨、沙漠化、溫室效應、臭氧層空洞、森林退化、物種滅絕等一系列環境災難,人類開始深刻反思,并尋求改革之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之下,低碳經濟應運而生。2003年英國政府能源白皮書《我們的能源未來———創建低碳經濟》,首次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并為英國發展低碳經濟設立了一個具體目標,提出到2020年,英國CO2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減少20%,到2050年減少60%,將低碳經濟發展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目標[2]。低碳經濟理念始于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消耗,隨著實踐的深入,其內涵也得到了深化和拓展。2006年10月著名經濟學家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國政府提交了氣候變化經濟學評估報告,即《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斯特恩報告》,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經濟影響做了較為權威的定量評估,指出如果目前全球以每年各國GDP1%的減排成本投入,可以避免將來每年5%~20%的GDP損失,以此呼吁全球盡早向低碳經濟轉型[3]。我國學者鮑健強等認為,表面上看,低碳經濟是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做努力的結果,但實質上,低碳經濟是經濟發展方式、能源消費方式、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新變革,它將實現粗放式經濟發展轉向生態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也就是說,低碳經濟的內涵是一種綠色經濟發展模式,是以“三低三高”(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主要特征,以較小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經濟發展模式[4]。
2.中國畜牧養殖業每年的廢水排放量超過100億t,這一數據遠遠超過全國工業廢水與生活廢水排放量的總和。據調查,國內大部分養殖場沒有建立相應的環境處理設施,因此養殖污染物排放到自然界中,直接由大氣、土壤和周圍水域來承擔,不僅不能實現良性的循環養殖,而且一旦污染物排放量超過自然界的自凈能力,便會產生新的污染源,形成惡性循環,由畜牧養殖帶來的環境危害也將不斷擴大,這一發展模式嚴重阻礙了畜牧業的低碳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水禽產業近年來發展勢頭正勁,是我國畜牧業發展中增長速度最快的產業之一,伴隨著水禽產業的快速發展,其生產方式也在逐步轉變,逐漸由傳統的分散飼養方式向現代的集約化飼養方式轉變[5],新的飼養方式也帶來了污水和污染物的集中排放,造成新的環境污染問題。另外,相較于其他涉農產業,水禽養殖模式落后,沒有統一規范的飼養方式,環境臟亂,飼料轉化效率低,與“低碳”養殖理念相去甚遠。鑒于水禽養殖業存在的問題及其在畜牧業中日益重要的地位,選擇低碳發展模式,是水禽產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也是水禽產業順應低碳經濟理念所應做的選擇。
二、從低碳角度看我國水禽養殖業發展現狀
1.養殖場環境管理水平低下,水禽養殖者環境保護意識薄弱。據統計,目前大部分養殖工作人員都沒有為養殖場做環境影響評價的意識,全國90%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缺乏必要的固體廢物處理和污水處理設施[7]。再次,政府大力發展畜禽養殖業,以規模化、集約化作為結構調整和實現產業增長的重要途徑,重經濟發展的同時,卻忽視了環境問題,始終未將養殖污染防治細則納入政府規劃之中。另外,相對農業污染問題,政府和社會目前更重視工業污染問題,將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在工業污染的防治工作之中。包括水禽養殖在內的農業污染,雖然對環境影響日益增大,但尚未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管理防治工作嚴重滯后。
2.其中對環境影響最大的是水禽排泄物。通過一定的加工處理,可將水禽排泄物作為飼料營養成分再次使用或投入到農田中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農作物產量。但目前大部分水禽養殖場并未對這些排泄物進行有機處理,而是將它們直接排放于環境之中,導致其所含的營養成分不僅沒有被有效利用,反而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一是污染周圍水域,使水質惡化。目前水禽養殖所產生的含有大量污染物質的排泄物大多沒有經過處理就直接排放于周圍水域之中,造成水域中有機生物逐漸死亡,水質不斷惡化。這些受污染的水體一旦進入地下水系統,其中所含有害成分會污染地下水,降低水體自凈能力,使原有水體水質惡化,形成持久性污染,難以恢復和治理。二是降低土壤質量,危害農田生態。養殖場糞便等污染物含有的一部分有機物可以被種植的植物吸收利用,但如果含量過高,超出土壤自凈能力,便會出現有機物不完全降解或腐敗情況,改變土壤原有成分,破壞土壤的基本功能,嚴重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另外,當前對水禽死尸采取的主要處理措施仍是焚化或者深埋,沒有經過任何無公害等基本措施處理,掩埋的尸體腐爛之后,容易造成病菌蔓延,破壞生態環境,危害人類健康。三是產生溫室氣體,危害人體健康。水禽集中養殖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溫室氣體,以及水禽排泄物分解產生的甲烷、氨氣和硫化氫等200多種有毒氣體,加劇了溫室效應。擴散到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一旦超出大氣的自凈能力,則會影響養殖場周圍的大氣環境,如果動物吸收到體內,會間接威脅食品安全及人類健康。如果人類直接吸入體內,會損傷人體代謝功能和免疫機能,損害人體肝臟、腎臟,危害人體健康。
3.大氣環境中的氨氣含量過高,使水禽呼吸道受到傷害,機體免疫力下降,生產性能下降,并有可能感染其他并發癥,從而使其后代的生產和培育品質受到影響。另一方面,直接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質,其中包括病原菌、寄生蟲等容易引起傳染病蔓延的物質,一旦這些病原繁殖蔓延,擴大成流行病疫情,將直接影響水禽存活率。經過國際案例研究,某些病菌是可以直接由畜禽傳染給人體的,水禽發生傳染病或疫情蔓延,也會嚴懲威脅到人類的健康。
三、我國現有水禽低碳化養殖模式及比較分析
1.5種養殖模式
(1)稻田養鴨是利用鴨成長和水稻收割時間上的重合點,將鴨放養于收割后的稻田中,以遺落的稻谷為養鴨飼料。據筆者在湖北省孝感市臥龍鄉大明村的調研,該村肉鴨養殖采用的“水域+稻田”養殖模式,分為2個階段,首先以天然水域和草灘散養加補飼的方式喂養30~40天,之后,再將肉鴨放養于收割后的稻田中,以遺落的稻谷作為鴨子的飼料,在鴨重量達到一定的標準后,由訂單公司進行收購。這種“河道水域+稻田”的鴨飼養模式,有利有弊。首先,肉鴨的部分飼料來源可在自然水面、草灘和剛收割后的水稻田中獲得,節約了飼料成本,消耗了稻田中遺落的稻谷,防止了重生稻的產生,實現了農牧結合。其次,該養殖方式不受場地限制,幾乎沒有場地租金成本,完全開放的散養和放養方式,將養殖戶的養殖管理成本降到最低;再者,以稻谷為飼料增強了肉鴨的品質,長周期放養的肉鴨品質也比集中規模化飼養的“快大型”肉鴨品質高。但這種飼養方式疫病風險較大,且肉鴨的排泄物直接進入河道,導致水質惡化,影響生態環境。據調研,為降低疫病風險和減輕環境污染,養殖戶隔周排一次水,利用河水將排泄物沖散,每出欄一批鴨搬一次場地。在養殖規模不大的情況下,養殖排泄物比較容易被河道生物吸收消化,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不嚴重。但隨著養殖戶數量的增加,養殖規模的擴大,造成的污染也會加重,因此簡單的搬遷也不是解決矛盾的長久之計。
(2)稻鴨共作技術改傳統稻田散養方式為圍養,將雛鴨放人稻田后,直到水稻抽穗為止,無論晝夜,鴨一直生活在稻田里,利用鴨吃掉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同時以其不間斷的活動,促進稻田內水體增氧及養分循環,刺激水稻生長。鴨的糞便可作為肥料,減少無機化肥和農藥的施用,增強水稻的健康營養性,減少溫室氣體甲烷的排放。稻鴨共作技術利用水稻和鴨成長特性的互補合作,形成一個相互促進、共同生長的復合農業生態體系,減少了化學藥劑和農田肥料的使用,實現了優質鴨和優質稻的雙豐收,改善了生態環境,一定程度上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發展,是目前低碳經濟要求下,水禽的較優養殖模式。自2000年我國引進稻鴨共作技術以來,結合不同地區實際生態環境和生產實踐,對該技術不斷完善,其應用范圍也不斷擴大,截止2010年,稻鴨共作技術在我國推廣范圍達20萬hm2,主要是浙江、江西、江蘇、湖南、安徽、云南、四川和廣東等省,目前正在向新疆等邊遠地區發展[8]。但目前稻鴨共作技術中所包含的模式結構、品種選擇、田間管理、配套措施等方面仍缺乏合理標準,關于其統一操作流程和模式仍需要展開深入系統的研究,以進一步實現低碳經濟養殖模式。
(3)魚鴨混養模式是以魚塘作為承載養鴨帶來的污水和排泄物的載體,以養鴨排泄物中未消化完的飼料殘渣作為魚的餌料。其主要模式有3種,一是放牧式混養,即將鴨群散養于池塘或湖泊水面。這種方式在節省一部分鴨飼料的同時,有利于魚類養殖,但由于沒有集中管理,增產效果不明顯。二是圈養式混養,即在與魚塘相連的一塊空地上建立鴨舍,將鴨舍每天殘留的排泄物和飼料沖入魚塘。這種方式較放牧式混養便于對鴨群進行集中管理。三是搭架式混養,即在魚塘一角隔成半開放式鴨棚,一方面鴨子可以直接在魚塘內活動,另一方面便于養殖戶清潔場地、管理鴨群,這是目前國內常見的魚鴨混養方式[9]。整體來講,魚鴨混養模式下,魚塘水體及淤泥可以承載大量的污水和鴨排泄物,促進環境自凈,而鴨子排泄的糞便中含有的未消化完的飼料殘渣,可以作為魚的餌料,促進魚的生長發育,二者相互促進,具有明顯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符合低碳經濟發展的要求。在實際養殖過程中,在魚鴨混養模式是否適用于規模化養殖、如何加強魚鴨飼養管理及確定魚鴨最優養殖比例問題上,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完善現有魚鴨混養模式,擴大其適用范圍,協調養殖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以適應低碳經濟發展要求。
(4)養鵝大部分成本是用于購買飼料,而鵝本身是食草動物,可以食用任何無毒、無怪味的草類植物。因此,如果以天然青飼料代替部分精飼料,可大大降低養殖成本,同時可以提高鵝的生長速度[10]。在水禽養殖發展初期,小規模養鵝飼料主要來源于田間或灘涂的野青草,但隨著水禽產業發展,產量低、品質差、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大的野青草,已無法滿足鵝業規模化和集約化養殖要求。因此,對于養鵝專業戶或大型養殖場來說,種植青草,保證持續、穩定、優質的青飼料供應是降低養鵝成本、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林間種草養鵝模式應勢而生。這種在林地間隙中種植牧草以喂養肉鵝的養殖模式中,肉鵝生長周期短,一般80~90天可出欄,資金回籠較快。鵝排泄的糞便和吃剩的草渣混合后,被土壤吸收,增強土壤養分,促進林木生長,形成林地種草、以草養鵝、鵝糞肥林的循環型生態模式,充分實現了養鵝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但這種養殖模式也存在一些待解決的問題,如最優林地密度確定方式,以及如何選擇營養豐富、鵝喜食、且不會影響樹木生長的牧草種類。
(5)其優勢主要為:第一,農戶投入的飼料可以循環多次利用,一部分用于飼養水禽,另外一少部分用來喂魚,而水禽食用的飼料經過不完全吸收排出后,可以被魚二次吸收,形成循環多次利用;第二,保留了魚鴨混養、種草養鵝模式的優點,即水禽在水面的活動可以增加水體含氧量,刺激魚的生長,同時減少對池塘的飼料投入量,降低養殖成本;第三,水禽糞便一小部分排入魚塘,作為魚餌料,另一部分和秸稈及其他污染物一起進入密封的沼氣池,發酵產生沼氣,供日常生產、生活使用,節約家用能源,有效利用水禽糞便生產清潔能源;第四,經過沼化后的糞水仍然可以用來澆灌種植物,在不污染環境的同時,減少農田化肥使用量,進一步促進農業種養過程的生態循環。目前,這種綜合利用生態模式因其具有能夠節約生產、生活成本、經濟回報更高,且操作便利等優勢越來越受農民歡迎。
2.比較分析綜上所述,我國現有5種低碳化養殖模式各有利弊,但均對傳統養殖方式進行了一定的改進,基本實現了復合農業生態體系或循環農業生態系統,符合低碳養殖理念。第一,傳統“水域+稻田”養殖模式、稻鴨共作技術、林間種草養鵝3種模式實現了農(林)牧結合,既節省了飼料成本,增強了水禽及種植物品質,又凈化了水禽排泄物中的污染成分。第二,5種養殖模式均在一定程度上了實現了環境自凈,利用稻田、魚塘、林地承載吸收養殖排泄物,降低水禽養殖行為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同時水禽排泄物代替一部分肥料,減少化肥使用量,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第三,綜合利用生態模式在魚鴨混39養、稻鴨共作、種草養鵝模式的基礎上,增加了沼氣環節,節約了成本,進一步增強了經濟利益和生態效益,且操作便利,適宜在農村大范圍推廣應用。雖然低碳化養殖方式已有初步成效,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如這5種養殖模式均是將水禽與大自然相結合,不利于水禽養殖集中管理;又如,這些養殖模式大多來自民間經驗改良,缺乏系統的技術標準和完善的操作流程,難以保證持續穩定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綜合利用生態模式對前幾種低碳養殖模式進行了改良,最大程度上實現經濟利益和生態效益的結合,有利于低碳經濟,但該種養殖模式目前應用范圍不廣,應進一步加強推廣應用。
四、促進我國水禽業低碳發展的對策建議
1.提高水禽從業者的低碳環保意識傳統水禽飼養方式對環境污染大,不利于水禽疫病防控和水禽產品質量安全控制,從而影響了農民經濟效益,與低碳經濟要求相背離。因此水禽從業者應提高認識、轉變觀念,在水禽養殖實踐過程中,以低碳經濟要求規范自身行為,創新健康科學的水禽養殖模式,一方面,以健康養殖模式減少水禽養殖對資源環境的傷害,尤其是對大氣、水體和土壤的破壞;另一方面,提高資源利用率,比如合理利用水資源,優化配置水禽養殖和其他畜牧業、種植業之間的互補合作關系,降低養殖成本,增加經濟效益。同時通過政策導向,鼓勵養殖戶朝低碳化養殖方向發展,通過理論宣傳和技術指導,增強養殖戶低碳環保意識,讓農民樂意嘗試既能減少環境污染、又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經濟效益的水禽生態養殖模式。
2.加大生態養殖模式的推廣應用根據前文的分析,傳統“水域+稻田”養殖模式、稻鴨共作技術、魚鴨混養、林間種草養鵝、綜合利用生態模式等養殖模式以低碳養殖理念對傳統養殖方式進行了改良,基本實現了復合農業生態體系或循環農業生態系統。但這些養殖方式在全國范圍內沒有得到廣泛應用,推廣力度不大,應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和需求對低碳化養殖模式進行推廣宣傳。將我國在水禽養殖業取得的一些經驗,如符合低碳經濟要求的農牧結合、漁牧結合及生態綜合養殖模式,針對地域和生產條件差異,進行示范推廣。
3.增強水禽低碳養殖的技術開發力度保證養殖過程的低碳化,發展低碳養殖模式是重要的一步,降低水禽養殖中的飼料消耗,減少養殖行為對資源環境的影響,同時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低碳經濟,技術支持必不可少。低碳經濟條件下,水禽養殖的技術開發主要針對以下幾點:第一,利用先進生物處理技術,對水禽糞便進行無公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有效減少糞便污染,并對其中含有的營養物質進行循環利用,形成資源利用的良性循環。第二,研究新的飼料加工技術,提高飼料消化率,減少氮和磷等污染物的排泄量,降低環境污染,節約飼料成本。第三,繼續開發沼氣使用技術,將水禽糞便中的有機物質轉換成清潔能源沼氣,有效促進能源轉換和資源再利用。第四,研究如何將水禽排泄物轉化利用,相比于水禽糞便發酵后直接還田,將其進一步加工成有機肥施用,以減少原有化肥施用,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更具有經濟和生態效益。
五、總結
政府的低碳管理和部門監控主要有2個方面。一方面強制執行有關的法律和標準,比如在建立養殖場時,施行“環保第一審批權”制度,并把環境保護等低碳意識滲透到水禽養殖業的各個環節,從源頭及生產過程中減少排污量,減少治理成本,實現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根據具體情況,多渠道解決資金投入,在適合的區域大力推廣綜合利用方式,并給予政策引導和經濟激勵。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廣泛宣傳水禽產業低碳發展綜合利用的意義與作用,提高社會對低碳水禽業的認識,推動水禽產業的低碳化發展。
作者:劉雪芬王雅鵬單位:華中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