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主要糧食生產發展問題及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湖北省十堰市屬秦巴山區,青年勞力流失,糧食生產面積逐年減少,存在問題越來越明顯。本文根據十堰市主要糧食生產現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相關解決對策,為地方糧食生產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十堰市;主要糧食;現狀;建議
0前言
湖北省十堰市地處秦巴山區腹地,鄂豫陜渝交界處,占地面積23674km2,耕地面積20萬hm2,人口350萬。十堰市俗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年平均降雨量800mm以上,小氣候多樣性。早年十堰地區糧食、中藥材等農作物生產時,由于氣候原因,播、收時期短,又以人力、畜力為主,導致糧食生產總量偏低。2004年十堰市糧食生產面積45萬畝,湖北省分配直補資金476萬元,受益231.5萬人[1-2]。2014年擁有糧食加工機械60233臺(套),油料加工機械5042臺(套),十堰市糧食總產量117.9萬t,油料產量13.4萬t,糧油整體加工水平達到60%以上[3]。然而,十堰市糧食產品雜亂多,糧食生產科學技術應用少,分散種植,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技推廣體系不健全,青壯年勞力流失,生產投入增加,生產水平和種植面積依舊下降[4]。2011年十堰享受中央農機補貼資金達5023萬元,比2010年3278萬元增長53%,引導農民投入資金1.6734億元[5]。中央財政、省財政2012年對十堰市農機具購置補貼5869萬元,購機補貼引導十堰市農民直接購機投入近2億元[5]。2018年上半年,已補貼資金66.258萬元,受益農戶、合作組織共計277個,拉動農民投入248萬元,推動了十堰市農業向現代化、智能化邁進[6]。2018年10月下旬,全市補貼機具數量4886臺,受益戶數4334戶,總補貼額358萬元,其中報廢更新補貼8萬元[7]。全市農機專業組織已達到156個,經營人員3320人,專業合作社51個,農機戶4萬余個[8],全市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已達到57.3%[8],農機化經營總收入達到15.1億元[8]。2019年十堰市主要糧食畝產產量均有所增加,但種植總面積明顯減少,市場對糧食生產的需求與日俱增,因此,如何提高十堰市糧食生產總面積,改善農戶積極性是當前首要問題。
1十堰市糧食發展現狀
1.1種植面積下降
隨著城鎮化、共享信息進程的加快,十堰市“一江清水送北京”的水質保證,一些低山、荒山等均改造成林地。糧食生產產量增加,但種植困難、水稻無撒播種植技術、病害防控不及時、收益太低,種植中藥材、茶葉等面積加大,從而減少了農田糧食生產面積。十堰市惠農政策的落實力度、土地流轉均不斷增強,大力統籌安排糧食生產。
1.2發展優勢
2019年5月份以來,草地貪夜蛾入侵十堰市,玉米蟲害嚴重,地方政府高度重視,迅速組織相關農技部門專家深入村組農戶開展統防統治工作,有效降低了病蟲害損失,為玉米增產增收奠定了基礎。十堰市大力發展“中藥材+玉米或高粱”套種栽培模式,高產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治技術應用提高,農業機械化應用比例大幅度提升,種植戶享受中藥材種植補貼。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自然災害頻發
十堰夏季氣溫高于25℃,七月份平均溫度27℃左右,七八月份降雨量多在100mm以上,無霜期224~255d,全年降雨量800mm以上,全年日照時數為1655~2000h,不同海拔區域氣候復雜多樣,是一個災害頻發的山區。種植戶種植與收割時期縮短,種植區域分散,一個鄉鎮農機組織、駕駛員、機械數量很難在季節內完成區域內糧食農耕、收等系列作業。
2.2糧食生產效益低
糧食市場收購價格與上年比波動不大,價格較穩定。然而,種子、肥料、整地、農藥等價格上漲,農民投入增加,產量增加而效益不變。外出打工效益遠比種糧食、中藥材等收入高,所以糧食生產積極性下滑。另外,由于糧食生產效益低,很多農戶將土地流轉或者種玉米,僅供自家口糧、養殖家禽糧食生產,導致紅薯、水稻、高粱生產面積直線下降。
2.3留守勞力,滿足現狀
十堰市屬于山區,以農業生產為主,大多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比當地農業生產收益高,留在農村從事糧食、中藥材、果樹等種植業生產的均年過半百。大多老年人認為農業機械化生產費用高,自己采用畜力或微型機進行農事操作,費用低、劃算,但危險極高,削弱農戶對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一些農戶在確保自供自足的糧食生產后,由于工作量大、疲憊不堪,不愿再搞糧食生產,大多種植果樹、特色中藥材、家禽養殖,滿足于現狀。
2.4基礎設施投入大,流動困難
近年來,十堰市雖然投入了大量資金,用于糧食生產、初加工、深加工機械設備投入,農業技術應用普及,各類支持不斷。然而,在糧食生產過程中,鄉鎮農機組織難以流動作業,小面積單項業務效益少,很多業務停留、滯后。比如,紅薯生產由于采收后,不及時儲藏、加工,腐爛變質嚴重,紅薯加工企業又逐年減少,信息不流動,從而導致十堰市紅薯產業這幾年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另外,十堰市面積較大,糧食生產面積大,但種植戶住宅分散,搬運困難,需要有一定面積、產量,才有小販或廠家定點、定時做收購工作。
2.5推廣應用資金薄弱,人才匱乏
目前,十堰市農機與農技機構人員較多,十堰市與下面各縣、鄉、鎮大多都有相關從業人員。但農技與農機單位缺乏資金,鄉縣農機與農技人員大多是“以錢養事”時期留下的技術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學習培訓機會有限,知識更新難度大,人才激勵機制不健全。盡管各地農業部門從業人員切實履職盡責,勇于擔當,克服基層不健全、配備不足、經費不足等障礙,建設示范點,得到了廣泛認同。但是推廣應用資金有限,人才匱乏,一些更加現代化、人性化、可持續化的糧食生產與加工資源,推廣應用落實困難。
3糧食生產發展對策
3.1加強支持力度
十堰市全面加強農業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以“61”特色產業強農計劃為重點,以“五型農機”創建為載體,大力推廣農業現代化發展。同時,立足地域特點和產業特色,加強糧食深加工,促進市場消費,切實發揮農業部門公共服務、政策支持、安全監管的作用,堅持以“全程、全面、高效、高質”為目標。與相關科研機構進行合作,引進相關專業院校技術人才,開展糧食高產栽培、良種選育、病蟲害防治、深加工機械研發與應用等研究,提高糧食種植面積、產量和質量。每年通過不同方式,多次開展培訓、發放資料、不同糧食產品等,宣傳糧食生產、加工相關內容。結合職業農民培訓、陽光工程、農業推廣建設項目的實施,充分發揮農業科技的作用,開展高產優質糧食深加工、高產生產技術培訓和示范,健全農機、農技服務。提高糧食加工制造方式,加快市場營銷體系建設,提高糧食產品市場競爭力。利用現代技術,搭建多種交易平臺,建立完善的服務體系。
3.2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延伸產業鏈
引導一批糧食生產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完善“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生產經營模式,延伸產業鏈條。一是支持縣市糧食加工廠生產加工,與農戶發展訂單種植,帶動貧困戶發展種植,政府配套加大支持力度;二是支持企業在糧食產品加工,加強當地農民參與企業加工生產流程,學習深加工產品相關知識,促進十堰市糧食新產品市場推廣;三是鼓勵和支持企業不斷打造地標產品,強化品牌經營意識,提高十堰市優質水稻、玉米、小麥等區域品種優勢程度;四是鼓勵農民建立農業組織,補貼購置現代農機,增加培訓力度,大力發展新型職業農民,生產糧食。
3.3加大新技術推廣應用,帶動生產力發展
一是在各縣(市)、區因地制宜大力推進“玉米+”“紅薯+”套種和“玉米+小麥”輪作糧食作物高效模式,主推模式有:薯(芋)玉、麥玉、玉豆、玉蔬、玉青貯、幼齡茶園套種玉米等,大大提高了農民收入。二是各縣承擔的部、省級水稻、玉米等高產樣板創建,為秋糧豐收示范輻射。三是主推一批優質高產品種,如水稻紅香優68、鄂玉系列,提高全市農業生產整體水平。四是科學引種與技術推廣應用,采用綠色防控技術,開展標準化生產示范內容。五是大力推廣示范新技術與科技培訓工作,帶動農民種植積極性。六是加強現代化基礎設備應用與推廣,有效提高自然災害抗災應對能力。擴寬糧食生產過程中,秸稈、谷殼、玉米棒等開發利用,增加收入。
3.4加強人才培養與技術研發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技術措施,離不開人才培養、技術研發。一是大力發展農業機械化,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不僅僅是現代農機生產安全、管理、維修、補貼等,還要克制單項作業內容,降低成本。二是加大縣市區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部分人才培養,配套技術研發資金,改善辦公條件,提高專業技術能力,改善生產效率。三是加大糧食深加工、生產推廣人才引進,發展糧食產品制造,構建地方特色。如不同顏色的紅薯,在薯條加工、紅薯營養物質提煉等等。四是引進機械研發人才,提高農業機械作業多樣化的發展。
3.5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
建立健全市及轄區縣糧食產業領導機構,負責糧食產業發展的組織、協調、調研與督導,嚴格考核兌現,獎懲問責。農業農村局負責分配規劃制定、技術指導、信息提供、考核督辦等工作。配備專職縣農技、農機服務人員,通過捆綁項目資金扶持方式,支持產業發展。提高糧食生產工作主動性和糧食產品加工創新,推進產業發展。
4展望
針對十堰市玉米、水稻、紅薯、小麥等主要糧食生產特點,筆者建議進一步加大青貯玉米、水稻紅香優68、鄂薯新品種引種、選育,強調品種抗病性、高產優質,建立質量評價標準和育種方向。兼顧種、加、養三方利益,收購價格與品質掛鉤,建立合理的定價標準和價格形成機制,實現優質優價。向山區玉米生產爭取補貼政策,加強山區農業扶持力度、加大推廣經費的投入。同時,加強對龍頭企業的培植和扶持力度。在培養龍頭企業在糧食深加工上做文章,通過“龍頭企業+農戶”的模式帶動產業發展,進一步推行訂單合作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楊曼.十堰市積極落實“兩補一降一取消”政策[J].財政與發展,2004(5):55.
[2]本刊通訊員.十堰市切實做好糧食直補和降低農業稅率工作[J].中國財政,2004(5):49.
[3]李玉生,柯有柱,趙龍.關于解決十堰市農村糧油加工難的思考[J].湖北農機化,2016(1):31-32.
[4]周軍,張世洪,徐星華,等.十堰市糧食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建議[J].農業科技通訊,2014(3):14-15.
[5]鄭榮華,王文新,付曉星.振興農機工業服務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J].湖北農機化,2014(1):22-25.
[6]宋爽,趙龍.以農機化助力產業扶貧[J].湖北農機化,2019(1):3-4.
[7]黃建太,杜煒.大調研大學交流:十堰市開展農機購置補貼交叉檢查[J].湖北農機化,2019(3):3-6.
[8]趙龍.讓農民的夢想都發光:十堰市以“五型農機”促進農機化發展[J].湖北農機化,2018(6):7-8.
作者:秦光明 蘭玉梅 歐陽友香 袁修華 劉志培 陳玉嫻 單位:湖北省十堰市農業科學院 房縣城關鎮農機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