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我國護士核心能力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患者意識清楚,認知能力正常,住院時間≥5d,自愿配合調查;排除文盲、年齡≤13歲或≥80歲、認知異常者。方便抽樣調查2014年5月入住浙江省1家省級三級甲等、1家縣級三級乙等、1家縣級二級甲等綜合性醫院住院患者,符合納入標準患者302例。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
參考相關文獻,自行設計患者一般資料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地域、職業、所在醫院級別。選用劉明等編制的注冊護士核心能力量表,包括7個維度共58條目,每條目以Likert5級計分法計量,其中0分為完全沒有能力、4分為很有能力,從0~4分依次提升,最高4分,量表總分為232分。7個維度包括批判性思維、科研(10條目,總分40分),臨床護理(9條目,總分36分),領導能力(10條目,總分40分),人際關系(8條目,總分32分),法律、倫理實踐(8條目,總分32分),專業發展(7條目,總分28分),教育、咨詢能力(6條目,總分24分)。該量表用于護士自評時總體信度Cronbach’sα=0.89,7個維度Cronbach’sα為0.79~0.86,效標效度r=0.44(P<0.05)。將調查對象對目前所在醫院護士直覺判定已具有的核心能力作為當前能力,期望這些護士具有的核心能力作為期望能力,統計302例患者各維度及各條目的總值。
1.2.2調查方法
由高中以上學歷的志愿者發放問卷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問卷前對志愿者進行統一培訓,對患者不能理解的內容用統一指導語進行指導。問卷發放數量:三級甲等醫院125份、三級乙等醫院105份、二級甲等醫院72份,問卷全部當場收回,有效問卷302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1.2.3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運用SAS8.1軟件分析。配對資料采用兩樣本t檢驗,多因素資料采用方差分析。
2結果
2.1量表信度測定
本次研究資料收集后做了該量表用于患者的信度測定,結果顯示7個維度的Cronbach’sα值為0.8325~0.9452,總體為0.9824,說明該量表適合患者對護士核心能力的評價。
2.2患者的一般資料
本組302例,男172例,女130例;年齡14~80歲;小學48例,初中77例,高中、職高或中專84例,大學及以上93例;來自農村112例,縣級及以上城鎮患者190例;農民59例,工人59例,教師、醫務、科技人員67例,公務員18例,學生8例,商人26例,自由職業15例,退休30例,無職業20例;平均住院時間為6.5d;疾病類型:維持治療和放化療的各種惡性腫瘤183例,肝硬化、膽管結石或梗阻、胰腺炎等消化系統疾病58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合并感染、肺功能不全等呼吸系統疾病32例,冠心病、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18例,其他11例。
3討論
3.1我國患者對護士核心能力評價與護士自身對護士核心能力評價的區別
劉明等制定的注冊護士核心能力測評量表進行注冊護士核心能力自身評定時,7個維度的Cronbach’sα值為0.79~0.86,總體信度Cronbach’sα值為0.89,而當用于患者角度調查護士核心能力時,從本研究的量表信度測定結果可見,7個維度的Cronbach’sα值為0.8325~0.9452,總體為0.9824,說明該量表也適合患者對護士核心能力的評價。當然,如能擴大樣本量再做患者角度的研究,將進一步提高量表使用的科學性。
3.2當前護士核心能力低于患者期望程度
2003年我國在《三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護理專業領域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指導方案》中,首次提到護理核心能力這一概念,對護士職業的崗位能力進行了戰略分析,提出護士職業的核心能力為掌握規范的護理基本操作技術,對護理對象實施整體護理的能力,對急危重癥患者進行應急處理和配合搶救的能力,對常見病、多發病病情和用藥反應的觀察能力,具備老年護理、社區護理等專業方向的護理能力。該方案的提出明確了護士的培養目標,為護理核心能力的發展提供了機遇。但這個方案是我國衛生事業管理者和有關學術專家提出的,不等于患者對護士核心能力的需求,所以本研究從患者角度調查護士當前核心能力與患者期望度。結果顯示,患者對護士當前核心能力人均總分明顯低于期望核心能力的人均總分,經統計學處理,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不論患者年齡大小、文化程度高低、來自農村還是城市、收治醫院是三級甲等還是二級甲等,100%被調查患者均認為當前護士批判性思維與科研、臨床護理、領導能力、人際關系、法律與倫理實踐、專業發展、教育咨詢7大維度構成的核心能力不足,與他們的期望存在明顯差異。然而,宋春燕等2008年用該量表調查300名護士,定量研究護士核心能力時得出“護士核心能力令人滿意”,與本研究結果不一致。說明:護患雙方站在不同角度,對護士核心能力有不同的衡量標準,患者對護士核心能力的要求大于護士自身對護士核心能力的要求,這可能也是當前社會對醫療護理服務不滿意的原因之一;護士核心能力具有動態性,即護士核心能力隨著社會需求和護理專業的發展、護理對象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這與王章安等、閆瑞芹等、王俠等的觀點一致。因此,筆者建議護理管理者和教育者需要更多注重患者的需求,結合社會變化和臨床實踐發展,實時修正護士培養方案,除外專業課程,建議將批判性思維、法律倫理、人際關系等內容從學校開始培訓,同時,醫院將這些內容納入崗前培訓和繼續教育的內容,使護士核心能力在臨床護理生涯中不斷提升,滿足患者多元化需求。
3.3不同變量的患者對護士當前核心能力評價有差異
本調查結果顯示,部分不同變量的患者對護士當前核心能力評價有差異。地域差異中,我國城市患者對護士當前核心能力評估低于農村患者,這可能與城市患者能通過網絡、報刊等更多途徑自身獲取較多信息、已具備較高能力有關。文化差異中,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和小學患者比初高中文化者評估值低,分析原因,這符合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即期望值由目標本身和個人的主客觀條件決定,個人環境不同,需求不同,而當一個人的需求得到滿足之后,他會產生新的需要和追求新的期望目標;小學文化程度患者自身知識明顯不足,急需護士更多的指導和幫助,而當其需求得不到滿足時,評估值即降低,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往往對自身有較高要求的同時對他人也有較高期望,而護士群體普遍學歷不高,綜合知識和能力可能比不上大學以上文化程度患者本人,所以這些患者對護士當前核心能力的評估值會相對偏低。職業類別中,教師、醫務、科技人員得分最低,究其原因,這類群體,基本是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所以與學歷差異中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評估最低的結果相一致。調查還顯示,隨著醫院等級的提高,患者對護士當前能力的評估值也依次提升,這與護士從招生、培訓到考核等各方面的要求均隨著醫院級別的提高而依次提高有關,最終服務能力也相應提高,同時也體現護士的核心能力與醫院整體醫療水平相一致。因此,為了滿足不同患者的多元化需求,護士需要不斷學習更多的知識、鍛煉各種技能,在臨床實踐中靈活應用。教育和衛生管理者,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教育模式和內涵。
3.4不同變量患者對護士期望核心能力評價無差異
調查結果顯示,不同變量患者對護士期望核心能力無差異,每個維度P>0.05。分析原因,雖然人的性別和年齡有差異,文化程度從小學到大學不等,職業背景有工人、農民、商人、科技人員等職業,生活地域來自城市或農村,就診醫院有二級甲等到三級甲等不同變量,但其對護士核心能力的期望要求均在較高水平線上,與個體變量無關。這也提示,對所有患者都需要高度關注、一視同仁。因此,筆者建議護理管理者和教育者在培訓護士時,以培養滿足患者需求的護士核心能力為依據,在專業培訓同時,加強批判性思維、法律倫理、人際關系、領導能力等內容的培訓;同時,各級醫院將這些內容納入崗前培訓和繼續教育中,并在臨床實踐中充分結合患者的社會背景和實際需求靈活應用,使護士核心能力在臨床護理生涯中不斷提升,滿足不同患者多元化需求。
作者:趙銳祎孟羽飛蘭美娟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溫州醫科大學仁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