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股份合作制改革路徑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進一步完善企業的產權制度;規范和創新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深入推進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改革;以新的思路和方式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實施對公有資產的有效監督等進行講述,包括了股份合作制企業兼融了公司制企業的特點、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企業制度體系的核心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股份合作制企業集體企業產權制度管理制度改革經營者探索與實踐新機制股權結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資本結構
論文摘要:經過近年來的探索與實踐,股份合作制企業的改革在一些地區已經取得了不少成功的經驗,但也存在諸多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地總結和探討。本文對股份合作制企業的改革與發展之路進行了探討。
一、進一步完善企業的產權制度
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賴以存在的基礎,也是企業制度體系的核心。對改制為股份合作制的企業來說,只有在產權制度上創新,才能建立起企業的法人制度,真正做到產權清晰、政企公開,形成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機制,這是企業走向市場的前提條件。在產權制度改革方面,目前有一部分股份合作制企業,特別是改制起步比較早的企業股權不合理,表現為股權平均化,產權的激勵和約束功能沒有真正發揮作用。因此,企業有必要對股權結構進行調整,適當拉開股份的比例,優化股權結構,促進企業新機制的形成。
調整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股權結構,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因企制宜。根據股份合作制企業的具體情況,大體有以下幾種可供選擇的辦法:一是對于原企業經營情況比較好,企業改制后仍保留一塊國有凈資產所有權的,一般可以采取依據工齡和貢獻等因素,按一定比例優惠配售給內部全體職工的辦法;對生活困難,買不起股的職工可以采取賒股的辦法,將配售的股份賒借給職工,待以后企業真正搞活了,職工有了承受能力,再收回所有權。二是集體企業改制后仍保留較大集體股的,可以采取按工齡和貢獻等因素一次性劃給全體職工的辦法。又可以拿出一部分來內部優惠出售,這樣既可以拉開股權比例,又可以吸納一定數量的增量資本。集體企業按照有關規定應保留一定數量的公共積累,但不宜過大。三是對于改制時沒有凈資產,債務包袱沉重,在負債的情況下由職工入股的企業,應盡可能幫助化解一些債務負擔,在減債的同時內部擴股。對其中特別困難的企業可以將部分或全部土地資產無償轉讓給企業,用于企業增資減債和完善資本結構。四是采取擴大內部增量股的辦法,改變原有的股權結構。對改制后經營情況較好的企業,可以將職工的部分收入留到企業轉為股本金。五是無論何種企業,經營者必須按一定的比例多入股,這樣有利于形成激勵和約束機制。
二、規范和創新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股份合作制企業兼融了公司制企業的特點,其典型特點之一就是建立了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成了既相互獨立又相互約束的制衡機制。這樣的制衡機制能保證企業有效地運行。
當前,首要的是規范和完善股份合作制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在改制為股份合作制的企業中,有些企業缺少與公司章程相配套的具體制度,企業的運行很不規范。因此,要在明確劃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各自權利、責任和利益的基礎上,進一步健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整體的和各個方面的運行規則及程序,把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要素有機地組織起來,使企業的運轉協調有序地進行。規范和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要特別注意建立制止錯誤決策的機制。目前有些股份合作制企業的法人治理結構形同虛設,新的制衡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企業的決策隨意性仍然很大,長此以往,難免給企業造成損失。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防止和糾正因運行不規范造成的錯誤決策。在規范和完善的同時,還應根據小企業的特點,在實踐中大膽創新,積極探索符合股份合作制企業實際情況的法人治理結構。
三、深入推進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改革
企業內部管理制度改革的內容是多方面的,股份合作制企業要突出抓好以下三個方面的改革:一是在用工制度上,要向國有大企業一樣,建立減人增效的機制。二是在分配制度上,要適當加大生產要素的分配比重。目前一些股份合作制企業偏重于勞動聯合,而忽略了資本聯合,表現為一些經濟效益好的企業資本的分紅率過低。這樣不利于調動職工投資入股的積極性,完善和優化企業的資本結構;也不利于擴大企業資本金,解決當前面臨的投入不足和資金短缺的問題。因此,在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同時,企業應適度提高資本在收益分配中的比重。此外,技術參與分配能夠鼓勵引進專業技術人才,推動企業技術進步,促進企業技術創新機制的形成。三是加強職工對企業的民主管理。衡量一個企業是否轉換了經營機制,一個重要的標志是是否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要充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通過建立可靠的制度來保證。股份合作制企業要結合產權制度、組織制度的改革,進一步完善和創新職工參與企業的管理制度,使職工的權利切實得到落實。
四、以新的思路和方式加強企業領導班子建設
從一定意義上說,搞活企業制度是根本,人的因素是關鍵,沒有高素質的人來管理和操作,任何好的制度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企業在制度改革和創新的同時,要加強經營管理人員隊伍,尤其是領導班子的建設。近年來,在股份合作制企業的改制中,企業普遍采取全體股東或員工民主選舉董事會和監事會的成員,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民主選舉不僅有利于促進政企分開,使企業成為法人主體,而且對于增強職工的參與意識和經營者的社會責任感有積極的作用。但是,在人才市場發育不成熟的情況下,多數企業僅在本企業內部選擇經營者,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個問題靠企業自身是難以解決的,組織、人事和有關部門要加快思想觀念和工作方式的轉變步伐,由過去直接選派經營者轉向間接地宏觀管理經營者隊伍,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選舉、聘任和解聘的具體規則,加強對經營管理人員的培訓,建立考核評價和資格認證制度,逐步形成經營管理人才市場,為經營者合理有序流動創造條件,最終實現由市場配置企業經營管理人才資源。
建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是企業領導班子管理制度改革中要解決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企業領導班子要在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討形成一種新機制的具體實現方式。近幾年,一些地方的股份合作制企業對改革事會和經理人員實行資產經營責任制。在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對外企業沒有約束作用,經營管理人才市場尚未形成之前,類似這種經營責任制的一些方法,可以說是建立激勵與約束機制的有效實現形式,經過總結完善值得推廣。
五、實施對公有資產的有效監督
從近年來股份合作制企業改革的情況看,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在改制時,事實上已經沒有凈資產,有些甚至是資不抵債。為了扶持企業盡快轉換機制,走上市場,改制時國家付出了較大的成本,職工在困難的情況下從腰包中掏錢入了股。因此,必須加強對股份合作制企業經營者的有效監督。這種監督主要應當通過企業經營者來實現。但是,由于企業新機制的形成需要有一個過程,再加之職工的參與意識不強,經營者的有限理性等原因,在完善企業內部約束機制的同時,外部的監督也是不可缺少的,起碼在轉軌期間對公有資產的外部監督是很有必要的。在一定時期內,政府應當對一些較大的股份合作制企業采取定期審計和評估,以便配合企業股東大會對經營者的考核評價。這樣,才能夠促使經營者規范管理行為,防止公有資產流失,保護股東和職工的合法權益。
除了上述幾個問題外,積極發展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外部的配套改革,也是當前深化股份合作制企業改革的緊迫任務。各級政府需加快職能轉變,在更高的層次上行使社會經濟管理職能,重點抓好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勞動力市場,開通融資渠道,提供信息服務,進行技術和管理培訓等,為搞活股份合作制企業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