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市化發展中非城市空間功能變遷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非城市地區界定
1、地區屬性界定標志
目前,對于地區屬性的界定主要是通過單一的行政區劃標準明確的,然而,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過程中,一個地區的屬性往往與最初的定位發生了嚴重的分離,主要表現在經濟水平、人員結構、空間功能等方面。因此,本文認為,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屬性應該是圍繞社會經濟特征并通過空間大小、人口和社會結構、經濟文化水平、空間聯接能力和作用范圍(資金流、商流、人流,信息流)等多個方面綜合反映和區別的?;诖?,城市空間與非城市空間可以通過以下五個方面加以明確:一是法律地位。以法律條文的形式限定一個地區的司法權、中心職能以及在管理中的地位等因素,從而明確城市空間和非城市空間之間的界限,這是最傳統也最公認的標準,但卻不能作為唯一標準。二是居民區的大小和人口密度。人口總數量和面積區域的相對比值差異是突出城市空間與非城市空間的主要特點,可以通過人口總人口/總面積的算術密度、總人口/居住和生產面積的人口生理學密度、總人口/(農業用地面積×單位面積產值)的供養密度、總人口/總居住面積的居住密度、農業勞動力總數/農用地面積的農業密度、農業勞動力總數/(農用地面積×單位面積產值)的土地使用密度、農業經營者總數/農用地面積的人地比、住房總數/計劃建筑用地面積的建筑密度來反映。三是就業密度。目前,我國城市化研究中尚不多見用就業密度反映城市空間和非城市空間的區別,但實際上這是區域發展研究上非常重要的一個衡量指標,因此,就業密度可以通過每平方米的就業人數來表示。一般城市空間到非城市空間的就業密度會呈現出逐漸遞減的規律。四是農業份額。農業份額是標注城市空間與非城市空間最傳統和最基本的指標。高農業份額是農村經濟結構最顯著的特征,而高工業份額是城市經濟結構最顯著的特征。五是結構弱化。非城市空間也被稱為結構弱化的地區。一般來說,結構弱化很難通過單一的指標來衡量,可以依照人口統計(人口密度、凈遷移)與經濟(地區產值、工農比例、稅收)對比綜合或通過基礎設施建設(數量、距離)構建一個指數反映非城市空間的結構差異。
2、農村和鄉村的特點與差異
基于以上對非城市空間地區屬性的綜合測定,農村和鄉村在其發展定位和功能上其實是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首先,農村是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的勞動者聚居的地方,而農業是自然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相互交織的人類活動,這就決定了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農村對空間的依賴性要遠遠超過城市,具有鮮明的地域標簽。其次,在一般解釋中,鄉村與農村概念沒有本質差異,或和村落、鄉村聚落等概念相聯系。本文認為,鄉村是指居住在城市以外的人們生活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與農業產業相聯系的農村概念相比,鄉村更強調從文學性的角度表達空間概念,更具有人文情懷。總之,農業這個生產活動或產業部門是農村所指向的空間所依托的基礎,而脫離了不論工業還是農業的產業依賴性的純粹意義上的居民區才是鄉村的實質。基于工業化的城市快速發展,為城市營造了樓房林立、車流不息、人流如織的外在繁榮形象,但也引發了廠房和煙囪濃煙滾滾、交通擁擠、秩序混亂等的斑斑病癥,這些無不喚醒了人們對風景宜人、空氣清新、民風淳樸的鄉村的思念之情,催生了農業和鄉村浪漫主義。以地緣和血緣為基礎,鄉村的概念范疇創建的是一種與過度發展的城市景象完全不同的和諧理想關系:人與自然之間親密而直接,山川田野、河流湖泊、飛禽走獸是鄉村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人與人之間打破城市鋼筋混凝土的冰冷,以非常熟絡的情感進行“家長里短”式的密切交往??梢姡r村是一種以農業為主的生活方式,鄉村所彰顯的是與城市和傳統農村都截然不同的理想生活方式。
二、新型城市化的定位
從城市空間和非城市空間地區屬性的差別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來看,新型城市化包含兩個過程,即外在的以人口機械遷移為特征的物理過程,以及內在的以人口遷移為載體的城農(鄉)文化經過矛盾碰撞而融合、升華最終統一為新型城市文明的化學反應過程。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城市和農(鄉)村兩個空間肩負著不同的社會和經濟功能:一方面,農村源源不斷地向城市輸送城市建設需要的物資和人員;另一方面,城市不斷通過輻射帶動作用將先進、文明的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消費習慣等向農(鄉)村滲透。伴隨著物理遷移和化學融合,城市和農(鄉)村矛盾不斷得以調和,功能分工不斷得以深化,從而逐漸滿足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對區域功能的不同需求,最終形成新的社會結構劃分。可見,一般以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指標單一衡量一個區域的城市化水平是存在問題的,城市化進程衡量的指標也不應該是人口從農(鄉)村向城市遷移的簡單等同,它涉及人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和環境等的一系列緊密而復雜的關系變遷,甚至還會受到如自然災害、歷史變革等地方性和偶然性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城市體系的動態和特征在政府決策、法律法規、城市規劃和管理作用下發生巨大變化。
三、新型城市化主導的非城市空間功能變遷
1、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階段的農村
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階段,由于城市一直是政治中心,是權力者集中和政令形成的地方,城市和農村表現出明顯的角色差異:城市是先進、文明的標志,城市人決定什么是社會發展應該提倡鼓勵的文明趨勢;農村則成為落后、愚昧的代名詞,是城市壓制和征服的對象,農村人只能處于弱勢被動接受城市的“游戲規則”。具體表現為:在城市生活的農村人被稱為“鄉下人”,傳達出城市人對農村人行為和生活習慣的輕蔑與偏見情緒;如果要肯定農村人的誠實、質樸、深明大義,則對其作出“做派不像鄉下人”的肯定,而“跟城市人一樣”的評價則顯現出農村人對城市人的極度羨慕??梢?,城市人和農村人在相互評價和認同上存在巨大的差異。然而隨著“城市病”的爆發,農村人對城市人的羨慕在城市對農村的不斷掠奪與歧視中逐漸被磨滅,農村人開始對城市人表示出排斥,甚至嘲諷和不滿。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因素嚴重沖擊了農村的傳統等級觀念、倫理價值,從而破壞了農村原有的秩序和農村人安然接受生活方式;并且,農村人積極向往先進文明城市的追求常常被城市人“不平常”或不對等的待遇而打破,而在農村和城市之間鐘擺式顛沛生活的初期讓農村人羨慕的“走出農村的優秀農村人”失去得到的落差更是讓其充滿不平衡感。即便是現在,城市居民對“城市病”表現出的不滿,往往歸罪于進入城市的農村人太多,破壞了城市良好的“規矩”,卻忽略了城市管理和資源的優化問題。顯然,城市化進程是一個漸進的長期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的從工業文明和社會及產業分工中生發而出的新型文明以揚棄的方式取代了源自傳統農業的價值倫理觀念和社會規范。作為工業化派生物和經濟發展集聚效應產物的城市化,決定了農業部門和農村對于工業和城市的意義。無論任何體制,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都帶來了農業對工業無償的資本積累貢獻,而這種貢獻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農村和農民的“犧牲”,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出路也根本在于工業化。
2、后工業化和現代社會的鄉村
隨著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農村與鄉村的概念已經在發達工業化國家發生了質的改變。鄉村成為城市重要的附屬功能區之一,即通過農業專業化和機械化,鄉村與物質生產部門的農業逐漸脫離了依存關系。在此階段,一個國家或社會發展到城鄉差別已經基本消除的現代社會,城市和鄉村在社會有機整體中肩負著不同的社會和經濟功能。至此,鄉村成為了基礎設施、社會管理、生活方式城市化了的農村,是經過城市文化改造了的農村,即后工業化和現代社會的鄉村。
3、農村到鄉村的過渡
工業化進程呈現出的農村農業勞動力不斷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的城市快速發展與農村由于農業機械化將農業勞動力不斷擠出農業和農村呈現出以人口密度和就業密度同時下降的“農村衰落”形成鮮明對比。在此階段,與農村相對應的區域空間概念是工業城市,也就是說,城市工業發展所主導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機械遷移的物理過程是該階段城市化的主要特點。其次,城市優越外殼鑄造的“城市夢”導致城市規模效益下降乃至出現負效益,呈現出工業和人口向城市郊區遷移的逆城市化發展。在此階段,農村受到各種城市因素不斷地滲透,并與當地因素實現融合升華;農業漸漸脫離對農村空間的依賴,成為現代農場,工業漸漸退出城市而遷入城市近郊的工業聚集區。至此,城市與農村的功能發生重大轉變,并逐漸形成差異化格局。上升為純粹生活居住型社區的農村成為擁有與城市社區住房、基礎設施、醫療衛生等基本功能對等但擁有環境元素(山川田野、河流湖泊、飛禽走獸)不同的鄉村;從工業生產功能中解放出來的城市空間則逐漸成為商業、金融、娛樂休閑等服務業的中心。
四、推進新型城市化發展的建議
從理論和國際發展經驗上,城市化不同階段對農(鄉)村功能的不同要求造就了農村和鄉村不同的特征。新型城市化打破了原有城市化的以造城運動、城市圈、城市帶建設為典型特征的發展老路。新型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不再是城市與農(鄉)村的相互割裂,而是通過明晰農(鄉)村建設與城市化進程的內在關系和發展方式,以農(鄉)村非生產性公共產品供給的城市化、以居住地為身份標簽的身份認證打破為基本表征,實現城市與農(鄉)村居民無差異價值認同的城農(鄉)一體化,即城市與農(鄉)村發展的終極目標都是一致的。這也就決定了新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和農(鄉)村在不同階段發展的目標和任務,保證了城市和農(鄉)村同時具有充足的發展動力。
1、統籌城鄉發展
無論何種體制,隨著工業化的發展,農業都會對一國的工業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積累,呈現出農業要素向城市的凈流出;與此同時,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形成小農破產、農村凋敝的“農村衰落”,最終出現城農(鄉)兩極分化。但無成本“城市養料”的供給地和“泛城市化”的無序之基都不是農(鄉)村的長期發展定位,農業和農(鄉)村需要在城市化推進的過程中與城市統籌發展,并在宏觀戰略層面上重構戶籍制度、調整土地制度、完善保障制度,在中觀管理層面實現教育資源和基礎設施城農(鄉)均等化、微觀操作層面創建農村社區,最終實現城農(鄉)一體化。
2、注重功能分工次序
通過非城市空間功能的變遷,城市和農(鄉)村的建設和發展需要有一定的優先次序,才能保證城市和農(鄉)村的發展不會或重復發展。作為對農(鄉)村人口同化和空間擴張的城市化,在不同發展階段對農(鄉)村的滲透和功能演變有著不同的要求,即農(鄉)村擔負的功能應該由該區域的城市化水平確定,農(鄉)村建設的目標應該由城市發展的能力來定位。
3、脫離模式固化
不論是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還是農(鄉)村的建設發展,都不應該是政策性的固定模式。因為城市和非城市空間的發展都不是孤立事件,兩個空間的發展在目標和任務方面的進程設計,在具體建設模式及其實現路徑等方面,都需要與該區域的城市化水平相契合,即根據一個地區的整體發展水平的階段性提升和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為依據,針對性設計該地區城市和農(鄉)村的適應性發展方式。
作者:常亮 于富喜 單位:西安外國語大學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