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以攀枝花為例談生態旅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生態旅游足跡與低碳經濟
1.1生態旅游足跡伴隨著大眾旅游的出現和旅游活動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們從不斷顯現的事實中,意識到旅游業可能給旅游目的地的環境、社會和文化帶來負面影響。這一事實迫使人們不得不認真思考能使旅游業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途徑和方法。在此背景下,對旅游業可持續發展進行定量評價,監測可持續發展的狀態和程度,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和協調管理機制成為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的前沿和熱點。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上提出了一些直觀的、較易操作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定量評價和計算的方法與模式。其中,生態足跡就是一種有效測度和衡量可持續發展的模型。生態足跡(ecologicalfootprint,EF)最早是由加拿大的生態經濟學家里斯(Rees)等在1992年提出并在1996年由其博士生瓦克納格爾(Wackernagel)完善的一種衡量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的生命支持服務功能的方法,即通過將區域的資源和能源消費轉化為提供這種物質所必需的各種生物性生產土地的面積(生態足跡需求),并同區域能提供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生態承載力)進行比較,定量判斷一個區域的發展是否處于生態承載能力的范圍內。由于這種方法簡單明了,被認為是近20年來定量測量可持續發展領域最重要的進展,被廣泛應用于研究各種空間尺度和人口規模下[1]。為了綜合測度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一些學者將生態足跡方法引入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中,即旅游生態足跡(touristicecologicalfootprint,TEF),并已在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評價中得到廣泛應用[2~3]。此后,國內外學者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以及旅游業發展實際,不斷吸取新的理念和方法,完善旅游生態足跡模型,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決策依據。
1.2低碳經濟低碳經濟是在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產生嚴峻挑戰的情況下提出的,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進步。早在1992年聯合國政府間談判委員會就達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以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1997年,在日本舉行的第三次締約方會議上,又簽訂了《京都議定書》,其目標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2003年英國政府發表了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OurEnergyFuture:CreatingLowCarbonEconomy)的《能源白皮書》,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lowcarboneconomy)”的概念,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2007年12月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的“巴厘島路線圖”是具有早程碑意義的大事件,會議著重討論“后京都”問題,即《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后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為全球進一步邁向低碳經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008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命名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召開再次把人們的目光帶到發展低碳經濟上,人們希望以開展低碳經濟試點,努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來應對氣候變化。本次會議被廣泛視為是人類遏制全球變暖行動最后的一次機會。低碳經濟無疑成為當前最受關注的話題之一,成為一個涉及經濟、社會、環境系統的綜合性問題,強調全社會、全人類都要反思那些浪費能源、增排污染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消費方式,充分發掘生產領域和生活消費領域節能減排的巨大潛力并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旅游業與環保存在很大的關聯,具備一定的低碳產業性質,并日益顯示出“資源消耗低,帶動系數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產業特征,具備發展低碳經濟的良好基礎[4]。作為全球第一大產業和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順應低碳經濟的內在要求,發揮自身產業優勢,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成為新形勢下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上述背景下,“低碳旅游(lowcarbontourism)”應運而生[5],其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旅游業無論從產業性質還是產業“責任”來看,都具有貫徹和落實低碳經濟理念和方法的優勢,有助于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6~8]。
2數據來源和分析
2.1研究對象攀枝花市是我國重要的鋼鐵、釩鈦、能源基地,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表現出“大工業、小農業”、“大第二產業、小第三產業”的特點,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攀枝花市旅游業始于本世紀初,10年來,經歷了兩次重要轉折。2005年成功創辦優秀旅游城市,承辦了四川省首屆冬旅會,為旅游業的起飛奠定了品牌基礎;2008年,為加快旅游產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提出了“傾力打造中國陽光生態旅游度區”的戰略構想,使全市旅游業進入了新一輪發展階段。本文選取2005年和2008年兩個時間點作為研究對象,嘗試吸取“低碳經濟”的理念和方法,定量測度和分析攀枝花市旅游生態足跡,衡量全市經濟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變化情況,為指導和促進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2.2數據來源及建模分析本文數據來自《2006年攀枝花市統計年鑒》、《2006年攀枝花市年鑒》、《2009年攀枝花市統計年鑒》和《2009年攀枝花市年鑒》。采用生態足跡定量評價模型,將能供給的生物生產性土地面積分為耕地、森林、草地、水域、化石能源用地和建筑用地六類。為使計算結果能夠進行國與國、地區和地區之間的比較,各種土地類型均衡因子參照聯合國糧農組織有關生物資源1993年的世界平均產量資料而設定。攀枝花市的生態足跡主要由兩部分組成:(1)生物資源生產足跡,主要包括農產品(稻谷、小麥、玉米、豆類、薯類、油料、甘蔗、煙葉、烤煙、蔬菜等)、動物產品(豬肉、牛肉、羊肉、禽肉、禽蛋、奶類等)、木材產品(水果、茶葉等)及水產品等;(2)能源生產足跡,主要有原煤、洗精煤、其他洗煤、煤制品、焦炭、其他焦化產品、焦爐煤氣、高爐煤氣、汽油、煤油、柴油、熱力和電力。計算時除將熱力和電力的消費轉化為建筑用地面積外,其他的能源消費均轉化為化石燃料生產土地面積,采用世界上單位化石能源土地面積的平均發熱量為標準,將當地能源消費所消耗的熱量折算成一定的化石能源土地面積。通過計算得到攀枝花市2005年和2008年生態足跡(見表1、表2)和生態赤字(見圖3),并對2005年和2008年生態足跡和生態承載力進行了比較(見圖1、圖2)。第一,生態足跡。由圖1可知,化石燃料生態足跡最大,其次是建筑用地,2005年、2008年兩項合計占其人均生態足跡的比例均達到90%以上。
說明攀枝花市生態壓力主要來源于工業化和城市化兩方面:
(1)吸納以工業為主的產業能源消耗所產生的污染以及資源開采帶來的環境破壞。隨著攀枝花市快速工業化的推進以及“傾力打造高水平戰略資源開發基地”目標的實施,以釩鈦、鋼鐵、能源、化工、礦業、機械加工制造為主的六大支柱產業,對能源,特別是對以煤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將長期存在并會進一步擴大,資源型城市能源匱乏和環境治理難度大的局面將進一步顯現;
(2)城市化快速推進帶來的壓力。攀枝花市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耕地、林地等土地資源等供應保證。因此,作為資源型城市,解決能源問題,第一,必須大力發展節能技術、無碳和新能源技術,著力轉變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解除(unlocking)“碳鎖定”。攀枝花市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和獨特的氣候條件,被譽為“世界水能大寶庫”,是我國內陸最大的“天然溫室”,應大力發展水能、太陽能等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努力促成能源結構的多樣化,形成多種能源互補的能源結構,促進經濟增長和碳脫鉤;第二,必須提高能效,不斷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和碳排放強度,通過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積降低能源消費的碳強度,努力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長率,同時,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確保能源的循環利用和高效利用,變廢為寶;第三,建立、健全低碳經濟相關政策和制度,鼓勵和支持技術、制度創新,為傳統的“技術鎖定”和路徑依賴平穩著落、逐步解除“碳鎖定”構建發展平臺。第二,生態承載力。由圖2可知,最大的是林地和耕地。耕地占所有土地利用類型生態承載力比重由2005年的27%下降到2008年的23%,林地和城市建設用地占所有土地利用類型生態承載力比重有所增長,分別從2005年的55%和16%增長到2008年的68%和21%。水域也有快速增長,增長了114.03%。表明攀枝花市生態供給類型比較多樣,具備發展多元化產業的條件,這為全市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特別是林地和耕地具有很高的生產力,是攀枝花市生態承載力的主要組成部分,必須合理利用土地,加快農業產業化經營進程。第三,生態赤字。由表1、表2可知:2005年、2008年攀枝花市分別達到9.57hm2/per和13.05hm2/per,具有較大的生態赤字,并且2008年比2005年增長了36.36%,生態赤字仍在增長。從圖3可知,只有林地出現生態盈余,其他各種土地類型均出現生態赤字,說明林地對改善全市生態環境,減輕環境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并且這主要得益于近年來攀枝花市加大生態環境建設,積極實施林業發展、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等生態工程,有效增加了全市的生物碳匯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對快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碳補償”和“碳抵消”,減輕了全市的生態壓力。但是,林地的生態盈余2008年比2005年減少了1.14%,而建筑用地和化石燃料都在增大,因此,應加大耕地、林地、濕地保護力度,重視城市、農村綠化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力度,加強碳匯能力。第四,旅游生態壓力。2005年、2008年旅游業對攀枝花市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均為6.58%,但是,旅游生態壓力由2005年的15.05增加到2008年21.58,增長43.4%。說明旅游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大了攀枝花市的生態壓力,必須轉變旅游發展方式,積極響應低碳理念,大力推行碳匯機制,運用新世紀創新技術、創新機制和低碳技術成果,政府、旅游企業、媒體、社區以及旅游者都要積極踐行低碳生活方式,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3結論與討論
第一,將“低碳經濟”的理念、方法應用于旅游生態足跡評價,能夠有效分析和解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狀況,生態環境壓力的來源,對真實評價資源型城市旅游發展的可持續性具有重要意義。第二,人類經濟社會要取得發展的可持續性,就必須維持自然資產的存量及其可持續利用,保持在地球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范圍內。2005年和2008年攀枝花市旅游生態壓力很大,是不可持續的。通過對攀枝花市2005年和2008年生態足跡的分析,攀枝花市具有發展多元化產業的優勢,耕地和林地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具有發展特色水果和茶葉等現代特色農業的巨大優勢,這為優化全市產業結構,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就旅游業而言,由于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既得利于資源又受制于資源,為避免產業結構調整與其他城市趨同,攀枝花市旅游業的發展必須站在傾力打造現代特色農業基地和攀西陽光生態旅游度假基地的戰略高度,探索農業和旅游業、第一產業與第三產業相互滲透和融合的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注意發揮資源的優勢,大力開發鄉村旅游、體育旅游、觀光農業等特色旅游項目。第三,面對日益嚴峻的能源和環境約束,為避免經濟建設和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在其生命周期內的“碳鎖定”,“十二五”期間,攀枝花市應進一步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從前瞻、長遠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經濟的發展思路,在政策、技術層面上,不斷創新、鼓勵創新,形成解除“碳鎖定”的“技術—制度綜合體”[9]和“低碳領導力”,為向低碳經濟轉型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