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文化構建下傳統文化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傳統文化內在生命力
(一)和諧的文化價值觀
文化價值觀作為一種價值系統,體現著在生產生活中人們對于行為取向、審美標準、利益界定等方面的需求與認知。從我國的傳統文化來看,其核心并不難以尋覓,從《周易》中的天地和合,陰陽易變,到先秦百家的共有的價值追求——儒家的“和合”與“中庸”、道家的“無為”,墨家的“兼愛”,再到西漢后的儒法合流中對于人與自然統一性的重視與人際關系的和諧與統一的追求,從文化價值觀的統攝性、公認性與超越性的標準要求來看,“和諧”便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核心。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歷代統治者在施政價值取向方面的共同認知,同時也是普通庶民百姓的價值追求體現與自我精神支柱。這一核心內涵,在當代的文化構建中對人際關系的處理中,有很好的借鑒與推廣價值。
(二)人本主義思想
人本主義思想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表現即為“民為邦本”的理念精神。自夏商周起,該理念便得到了統治階級的普遍認同,例如“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施實德于民”等論斷便是鮮明的體現??鬃诱J為,仁學的核心是“愛人”,并主張“大畏民志,此謂知本”與“泛民眾”。孟子則直接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強調了人本主義的思想理念。此外,“民者,萬世之本”“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都體現著人們對于社會制度的理解與向往,作為一種積極的精神理念是十分值得提倡的。近代以來,孫中山的“民族、民權、民生”的三民主義思想和提出的“為人民服務”的理念,都是對“民為邦本”精神的認同與發展,對于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非凡的意義。
(三)“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中華民族具有奮發進取、頑強拼搏的抗爭精神與奮斗意志,體現著炎黃子孫的對自尊、自強與自立的追求,在抵御外族入侵、保持文化統一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從側面保證了中華文化的連綿不絕式的傳承與發展。具體來看,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表現,其一是勇于擔當的責任感與使命感,顧炎武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鏗鏘之語,林則徐也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來表達自身對責任意識的理解與感悟。其二是憂患意識,“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等警句都體現了居安思危、未雨綢繆的警示意識。其三是積極的改革精神,革故鼎新、窮則思變,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每當社會危機爆發之時,都有一批又一批的改革家前仆后繼,為了心中的理想而不懈奮斗??梢哉f,從商鞅變法、胡服騎射到一條鞭法,歷史的發展與社會的變革,都離不開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影響。
二、當代文化的構建途徑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
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構建過程,首先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指導地位,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與立場對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有選擇性的審視與批判,對相應的理論內容進行馬克思主義化的改造,并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大力弘揚主流文化對核心價值作用,將文化體制的改革向縱深處發展。現階段我國正在宣傳推廣“中國夢”,為此,我們可以在馬克思主義的引領下,注意發揮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文化建構中的作用。
(二)以“揚棄”的態度進行繼承與發展
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固然值得后人挖掘與繼承,但其內涵中也存在著較多的保守成分與消極因素,較大程度地制約了當代文化的健康發展。因此,應當采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從“揚棄”的哲學思想入手,對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各個方面的滲透作用進行細致的分析與對于,研判出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因素,并對其繼承全面的繼承與發展。這種選擇性吸收的方式,能夠較為系統的傳承好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并最終完成新時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整合與構建。此外,作為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應當積極推動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構建,按照現代化建設的使命要求,對文化內部的體制與結構進行相應的變革,在對傳統文化進行總體把握的基礎上,掌控好大眾傳媒的輿論導向控制工作,加強相關的文化監管力度,鼓勵優秀文化作品的創作與發行,充分發揮傳統文化在當今文化建構中的積極作用。
三、結語
在數千年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杰出的農業文明,形成了以和諧統一、居安思危、自強不息為代表的文化傳統。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對于當今社會主義新文化的構建具有舉足輕重的推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當今文化傳承與發展了傳統文化中的內涵與要素。
作者:鞏蘇綺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